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辞修,你对抗战计划怎么看呢?”
陈诚面对着这位已几日几夜没休息好的委员长,畅叙直言。他认为:该计划在敌情判断方面有十分精明正确之处,但在作战方针和作战指导要领方面,所主张的处处设防,御敌于国门之外不切合中国实际。
为此,他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他认为:中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具有长期抗战的条件。我对日作战之具体运用,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为持久抵抗时期;第二期为敌我对峙时期;第三期为总反攻时期。
陈诚是国民党军中的主战派,一直在蒋介石耳边吹风,主张对日抵抗。他的抗战三阶段论,在不少地方与中共、毛泽东的战略方针极其相近。
陈诚的见解甚合蒋介石之意,蒋介石接着说,原来只想扫除国府侧背潜在危险,不想上海之敌十分凶悍,不但不能扫除,反致我军陷入南北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事到如今,上海之战是继续打下去还是毅然撤出战斗,以倾全力于华北战场呢?
在坐的其它将领主张,由于华北战场的不断扩大,应立即停止上海战事。
陈诚却背众人之道而驰并早已成竹在胸。他扫了众人一眼,语气坚定地对蒋介石说:“上海方面的仗绝非不能打的问题,而是必须打,怎样打,亦即大打还是小打的问题。”
蒋问他这是什么意思。
陈诚说:“北方战场业已揭开。汤恩伯、卫立煌等部占领八达岭、南口一带,给南下之敌侧背插上一把利刃。日军肯定是要南下的,因此,南口重地他们势在必夺,而我军亦在所必守。华北战事的扩大已无法避免。敌从华北而来最为忧虑,华北一马平川,千里大平原,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快速推进,速战速决。华北日军有关东军和驻朝鲜方面军作后盾,调动方便,进出畅通,随时可集中优势兵力,长驱直入。若日军在华北得势,以主力沿平汉路南下,直扑汉口。这样,我华中部队将被敌切断后路,既无路可守,又无路可退。华东我部则有被敌人一鼓而歼之危险。”
蒋介石一听言之有理,便追问道:“依你看来,应如何办,才能避免这一危机?”
陈诚继续侃侃而谈:“日军既不肯放弃上海,不如索性将计就计,扩大上海战事,把北方的日军吸引到南方来。我华中广大地区,江河纵横,水网泽国,机械化部队展开困难,敌之锋芒顿然锐挫,而我军则尽可发挥其优势。”
蒋介石阴沉着脸,在巨大的地图前凝视着,突然心中豁然开朗,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使他下定了决心,他不顾众将满脸的惊诧,连说:“对,上海要打,一定打!”
陈诚眼看蒋介石决心已定,仿佛猜透了蒋介石的心思,说道:
“若决心在上海大打,第一步必须尽快向上海增加兵力,要造成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上海之敌的态势,才能有效地吸引敌主力,将华北战场转移至华中。”
()好看的txt电子书
蒋介石自己看了陈诚一眼断然一挥手,说道:“增兵,把精锐主力都调上去。”
8月2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中国军队战斗序列,将全国划分为5个战区,京沪抗地区为第3战区,以冯玉祥老将军为战区司令长官,以顾祝同为副司令长官,前敌总指挥则由少壮将军陈诚亲任。
在颁布作战序列的同时,也下达了作战方针:“以主力集中华东,迅速扫荡淞沪敌海军根据地,阻止后继敌军之登陆,或乘机歼灭之。”
第3战区闻风而动,将全部兵力划分为:
凇沪围攻军,指挥官为第9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
长江南岸守备区,指挥官为第54军军长霍揆章;
长江北岸守备区,指挥官为第111师师长常恩多;
杭州弯北岸守备区,指挥官为第8集团军总司令张发奎上将;
浙东守备区,指挥官为第10集团军总司令刘建绪将军。
转瞬之间,由张治中负责的淞沪战场,一下扩升为战区,兵力迅速增达30万人,浓重的战云转眼南移上海。这突然的变化,一时竟使东京日军统帅部莫名其妙,如坠入五里云中。事变爆发在华北,中国军队却不再往华北增援,在上海附近大量集结兵力。
但当优势的中国军队对上海日军形成包围态势之后,天皇和日军统帅部震惊了。原来蒋介石想拔掉日军上海踞点。中国军队什么时候学会大口吞吃日军了?!东京惊讶中震怒了。认为中国军队此举是在侮辱帝国皇军。军部和内阁狠下决心采取措施,严惩中国军队。
大批的日军在天皇和军部尚未真正摸清蒋介石意图的情况下,便被稀里糊涂地引向了上海,引向了华中。
蒋介石眼见日本人中计,止不住暗自窃笑,9月21日,中国大元帅愈发认识到上海战杨的重要性,索性把冯玉祥调入6战区,而自己兼任第3战区司令长官,亲自指挥上海作战,并将第3战区分为右、中、左3个作战军团。左翼作战军司令官张发奎,辖第8、10两个集团军;中央作战军司令官朱绍良,辖第9集团军及第18军,第61师及独立第21旅、左翼作战军司令官陈诚,辖第15集团军及新编成的薛岳第19集团军。此时,淞沪战场中方已集结兵力达40余万,几乎全部为中央军精锐部队。
蒋介石在上海下了血本,就是要在上海与日本人拼个你死我活。
为了更有效地吸引日军,蒋介石经常不顾部下的劝告,不顾疲劳和危险,频频出现在上海前线,指挥督战。他早已下定决心要在上海设置一个大战场,他想把日本人的主力都拖进来,拖进他设置的大陷阱,他绝不能让日军速战速决。
战后多年,史学家对蒋介石这一手南北战略赞誉多于贬斥,日本战略家战后也承认,日军投入上海、华中,是陷入中国战场而无力自拔的一个败招。
抗战,令冯玉祥老将军大呼痛快
8月16日,第3战区司令官冯玉祥上将率几名参谋、随从来到了南翔前线。
冯玉祥是国军中地道的元老,也是举国闻名的抗日爱国将领。
早在1933年,他就组织了察哈尔抗日盟军,坚决投身到抗战之中。无奈,他的把兄弟蒋介石一直把剿灭中共放在首位,这令他痛心疾首。
但冯玉祥主意坚定、百折不挠,他仍抓住一切机会向蒋介石
提出个人的主张和建议。对外界他更是态度鲜明,他曾公开地向朋友们说:“我在中央见到的即说,当局未必全听,亦未必不听,我为我的责任,不能不说。”
1937年7月下旬,北方军事吃紧,冯关心宋哲元第29军的作战,曾致蒋一函云:“国家多难之时,凡想到的、见到的不敢不说。若有所隐,则对国为不忠,对友为不诚。兹本举尔所知之义,分陈于下:
(一)北平、保定等处防空器械应提前发给。
(二)平、津、保三处之军械弹药应早日发给,并特别补充。
(三)黄村至永定门之铁路再补一条,可避免丰台之扰乱。
(四)长辛店以南至大灰场到门头沟应速补修铁路一条。”
不管怎么说,蒋介石对自己这位大哥多少还是要给些面子。宋哲元、韩复榘向南京请饷、请械等事,多依仗冯玉祥,冯玉祥也算尽心尽力。只要抗战,他一向是乐于帮助。
冯玉祥抗战态度坚决,国人尽知。蒋介石不愿冯玉祥插手,国人也有耳闻。
七八月间,京沪传出一则新闻,盛传在中央会议上,蒋介石不主战,冯玉祥坚决要抗战,争执不过,乃拨出手枪,愤欲自戕。对此,冯一再辟谣,但从中可以看到人民渴望抗日的心情和对冯老将军寄予厚望。门出西北军的冯玉样在人们的推测和意愿中,显然是一位指挥北上抗旧军队的最理想的将领。
南京陵园冯公馆,每日关心抗日前途的军政大员,社会名流摩肩接踵。
一天,西北旧人杨伯峻来访,问北方战况。
冯玉祥说:“北方谣传我已赴保定,此不过一般人之想象。”
“既然要抗,北方军队应由您指挥才好。”
冯玉样大手一挥,谦逊地笑着说道:“北方军队复杂,总以蒋先生为宜。”
“现在大家已下定决心了,非您莫属。”
在当时南京城军政官员眼里,由冯主持北方军事的呼声实有水到渠成之势。
但蒋介石自有考虑。宋哲元、石友三、韩复榘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这些小鬼就够他受的了,若要是再把这些小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