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首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无论是教鞋部还是瓦刺部,只要他们还有独立的部族行走在草原上,北元,这个曾经的蒙古中心汗国,就一天不会彻底消亡。

明成祖虽然五次出征蒙古草原,可大漠苦寒,又要维持漫长的补给线,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退回关内。蒙古人的马,依然奔腾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

隆庆虽是自小生长宫闱之中。可彻底征服草原,仍然是他心中最大的梦想,也是两百年来,大明王朝历

大明号称拥兵百万,可两百年来,其中三分之二的兵力囤兵于长城沿线,所要防备的,也正是这个名存实亡的北元。

“皇上不必恼怒,勒靶眼下既归我大明,想是瓦刺诸部亦不久。微臣倒是听说,眼下西域那边,近年来却走出现了一个叶尔羌的汗国,乃蒙古察合台后人所立。”萧墨轩一边试图平缓着隆庆的不悦,一边缓缓说道。

“联到是也听说过,礼部和兵部的简报,联也都详细看过。”隆庆听萧墨轩说起,又想到李成梁刚刚率军踏平全宁。擒获图门,北元残部已是去了一半,心里到是也松了一些。

“此叶尔羌国,信奉回教,民风甚是骁勇。终日向东窥视,所窥者,无非畏兀儿和瓦刺两部。”萧墨轩笑道。

“眼下瓦刺部,北有西洋俄罗斯,南有叶尔羌,正所谓惶惶不可终日,说的正是瓦刺,瓦刺所能倚仗的外援,只有畏兀儿一部,可畏兀儿毕竟国力有限。南北两端,也和瓦刺相同,此两部只能说是相依为命罢

“若是再加上我大明,便就是三面合围。”隆庆被萧墨轩这么一番细说,龙颜大悦,呵呵的笑出声来。

“皇上错了。”萧墨拜摇头说道。

“如何错了?。隆庆不禁有些愕然。

“我大明并非瓦刺和畏兀儿之敌,瓦刺诸部,也是我大明藩属。”萧墨轩微微工笑。一边招手示意萧福,过来给火锅里添些热水,免得烧干了。

“难道你萧子谦还当真了不成。”隆庆只当是前几日在乾清宫的朝堂上的那出戏,顿时摆手讪笑。

“皇上又忘了北元。”萧墨轩提醒隆庆。“皇上可别忘了,京城里头,还有一个北元正宗的大汗在呢

“子谦你是说图门?”隆庆又是一番讪笑,“你竟是以为,瓦刺人会认他这个正宗?”

“此一时。彼一时也。”萧墨轩对隆庆的说话不置可否。

“眼下瓦刺正是惶惶不可终日,前日归化所私贩火药,也多半是卖给了瓦刺和畏兀儿人,若是此时能得一强援,瓦刺人又该如何选择?若是皇上您。又该如何选择?”萧墨轩细说道。

“得一强援,是为有利;名附北元。是为有份;此等有利有份之事,可为。”隆庆未及多想,心里头已是有了答案。

“所以瓦刺纳表一事,皇上不必多虑,只消我朝大军,兵出嘉峪关,不但是瓦刺,便就是畏兀儿人的纳降国书,自然会送到京城来。”萧墨轩说的明白,隆庆也听得明白,两人不禁是相视一笑。

“两国纳表,已不是难事,皇上和微臣二人,也不必担心会贻笑于人,可只一个纳表归降,岂不是草草了事。”萧墨轩似乎并不满足于只圆了自己拉着隆庆大人一起撒的谎。

“若是能永消北患,才是大拜 ”隆庆也是连连点头。

“历朝以来,我中原多有对西,北二地再兵。”萧墨轩说道,“可却是夺而不能守,最后统统还了回去,仍然给养出了元气。”

“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眼下我大明,却有几样利器,可破此局。”萧墨轩笑道。

“子谦你是一样,我大明火器也是一样,联只记得起这两样,还有哪几样,莫非谭纶,戚继光还是李成梁?”隆庆一时间竟是弄不懂萧墨轩所说。

“皇上又错了,臣说的并非是人,更不是火器。皇上若比轩作利器,轩一向于人和善,岂不是败坏名声。”萧墨轩摇头否认。

“与人和善”隆庆帝吃进了一片辣椒,正端着清茶在消火,差点禁不住喝进的一口茶全喷在桌子上,“我大明这几年来,四面战火,虽是都胜了,可大半也是你萧子谦惹出来的。”

“子谦这是教他们为善,况具我大明只是由守而攻。无论哪次都是如此,若是不好好教他们一番,省不得又会生出事端来,怎生好说是臣惹出来的。”萧墨轩摆出一副委屈的姿态。

“这算是联错了,联给萧大学士赔罪了隆庆也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面皮上颇有些挂不住。

“微臣岂敢。”既然做皇帝的都已经屈尊道歉了,萧墨轩自然也不好再追究。

“至于这一回,臣也只是替我大明防患于未然。”萧墨轩故作正色道,“我大明眼下精兵百万,北患大减,太仓殷实,军心求战。自秦以来,我中原企图经略西,北二地,所获良机,无过此次。”

“愿此战过后,我大明再无关外关内之分,长城一线,纳为中土。”萧墨轩深吸有一口气,站起身来。(未完待续)

第七卷 第九卷第七章 利器

第九卷第七章 利器

入明隆疟四只。四月十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蓟辽和宣大两军调出来的,配给李成梁的两万马军精骑还没抵达嘉峪关内的肃州,整个大明朝却已经像一架巨大的机器一样动了起来。

农,商,钱,财。这四个字。便就是萧墨轩向隆庆帝说说的大明朝手中的利器。

农,望名而知意。由萧家的京郊农庄起步。番薯,玉蜀秦,以及改良过的小麦和水稻,眼下已餐是遍布大明各地。好的地头上,再加上打理的好,一亩地种两季,最多能产个四五石左右的大米和麦子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儿。

如果是换了番薯和玉蜀秦。一亩地一年产个十石八石,甚至十石以上的粮食,也丝毫不奇怪。不少当年跟在萧墨轩身后,非要追着种番著1玉蜀秦的商户,也是大呼上当。

番薯和玉蜀秦产量实在是太高。没两年便铺得到处都是,头一年跟着种的还好,第二年才跟上的。虽然产量也高,也不算亏,但是收益明显不如原先打算的那般。

再看看萧家在南北的几处农场,居然已是辟出好大的地来养猪养鱼了。不禁哀叹人家毕竟是大学士。脑瓜子转的就是比咱快。而且回过头来1还是得去萧家的农庄去买水稻和小麦的种子,也只有萧家出的货色,才是上等,自个上回转了次二道贩子,才是着了道,怪不得萧大学士。

大明不缺粮食,自然军中也不能缺。无数辆牛马拉着的大车,或者满满的大船。载着满仓的粮食。源源不断的向着西北的肃州一带进



而这些运粮的牛马和粮船,却又几乎没一辆是朝廷拿出来的,这便是萧墨轩所说的第二字,“商”。

商人趋利,是乃天理。李成粱所率的马军虽然只有两万,可殿后挂卫的步兵,却又有超过十万人之数。

从肃州出嘉峪关,到额尔齐斯河,要经过沙州,哈密和吐鲁番,路途千里,所以这一路上的补给。显的尤为重要。

历朝历代,只拿得出三个办法,最常用的办法是征发民夫,但是征发来的民夫大多也是被逼无奈。整日寻思着如何逃走,也是常事。况且征发来的民夫,还得另外分出兵力和精神来去管。至于哪个地方该出多少民夫,该服役多少时间,更是说不清楚的理,有的靠得近的地方,甚至因此而整县整府的废了农事也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第二个法子是发动士卒,可如此一来,损耗的兵力更大。

第三个法子,就是就地取食。可关外和西域一线,比起中原来本就是人丁稀少,眼下指望瓦刺和畏兀儿人来供应十多万沿途明军的食宿,更是不可能。

这三个法子,无论是用哪个法子小想来都不久远,否则历朝历代,为何中原王朝想要大规模驻军关外,都是难之又难。

原本户部是准备了征发民夫的公文,可是还没送到内阁里头,就被执掌户部的徐阶挡了下来。

原来这一回朝西北运粮,竟是不需要官府征发一夫一汉。

内阁和兵部早就拟好了公文,以兵部的名义,向大明境内的商户大量买粮。若是随军出关,只要在肃州办好文书,等上几日,见数量够了,自然又会有朝廷的兵将沿途护送。

等送到营中,直接拿了金券银票,或者是军中的堪合文书回头,去关内的钱庄里头领回自己那份就是。

哪些地方能调出多少人手出来,能送到哪边,早就由这些商户和役工们自个谈好,既不会误了各地的农事,也不会担心有人逃跑,朝廷的兵马只要分批沿途护送就成。

而来回拿的都是金券银票。也省了不少事儿,这一头,就又是萧墨轩所说的“钱”字了。

自打三月底起,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