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间、冶炼铸造厂等部门的驻扎地,负责唐韵研究中心研发成果的实验和生产部分。
瓷器烧造厂是褚铁眼在研究实验室之外最喜欢待的地方,他之前因为在用地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受到限制,只有小型的窑炉,现在有了占地一万平米的烧造厂,三座大型的窑口任他使用,老头就像捡到宝似的。
这座瓷器烧造厂也融入了褚铁眼的大量心血,从规划设计之初,到施工建设,还有最后的设备安装和调试,全部都是他盯着完成的,深怕出了一点点的差错。整个瓷器烧造厂除了三座褚式大窑以外,还有原料车间和库房,以及制胎车间等设施,是实验中心保护最严密的地方。
每天都有几十上百的护卫队员在这里巡视,每一道门都得有张辰或者褚铁眼等少数人的口令才能够打开。需要制胎、调釉或者是烧制的时候,褚铁眼才会打开其中的某一道门,让实验中心的员工进去工作,平日里都是完全封闭的。
窑口是褚铁眼几十年的研究成果,绝对不能够给人窃取了核心资料,原料车间里也存放着不少的宝贝,有些釉汁的调配材料是很贵重的,最近一段时间来研究柴窑瓷,更是增加了宝石釉的调配材料,虽然这些东西现在已经没有在唐宋时期那么珍稀了,但也不是地摊上随便买来的,那可都是真真正正的宝石。
张辰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实验中心,一停好车就三步并作两步往烧造厂跑过去,后边的宁琳琅和张沐瞬间就被他落下老远,已经失去了疾步向前的信心。
进到烧造厂之后,褚铁眼正在成品车间里呢,面前的桌子上摆着十二件颜色各异的瓷器,有鲜红色,有粉红色,有天青色,有湛蓝色,还有翠绿、鹅黄、凝紫等颜色,隐隐散发出一种珠光宝气的亮泽。
张辰有些看不明白了,来到褚铁眼身边,问道:“太师叔,这些东西都是新烧出来的吗,我看着都像是宝石釉啊?”
褚铁眼很开心地笑了笑,道:“对,这些都是宝石釉,而且有的还是成分相同的呢。”
第二百八十四章 宝石釉(下)
“太师叔,这不会是窑变了的宝石釉吧?”这么多的颜色都是宝石釉,不窑变的话,很难出来的,可窑变应该是属于金属釉的结晶,宝石釉的结晶也会发生窑变吗。
褚风笑的更开心了,指着面前的十二件瓷器,道:“不是窑变,你是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了,这并不是一窑出来的,宝石釉的釉汁太珍贵了,我可不舍得那么大量的用,每窑只烧一件,这分别是十二窑烧出来的,不同的釉汁在不同的温度下,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你看看这件,青如天、明如镜,像不像唐韵的那几件柴窑瓷?”
张辰伸手接过褚铁眼递来的一只蒜头瓶,仔细观看着,瓶身施釉均匀,没有出现垂流的现象。宝石釉的釉汁特别稠,在烧制的时候很难把控,这是褚铁眼经过了多次的试验之后,才依靠着自己的经验得出的比例,光这一点就很难得了。
釉色明亮,光可鉴人,正是大雨过后的天空那种颜色,和唐韵馆藏的柴窑瓷一般无二。釉质带有晶莹的五彩宝石光泽,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犹如女性珍珠色眼影的效果;在意念力的观察下,釉面有极细微的开裂,裂片的排列相对均匀。
这些可都是柴窑瓷器独有的特征,真没想到啊,居然在两年之内就把柴窑瓷烧出来了,如果这个消息公布出去,会造成多大的轰动呢,至少也会引起古玩行的一阵柴窑风吧。
现在有不少的售假者也在烧制柴窑,但是釉色、裂纹和光泽都做不到,即使这样也有不少人上当的,如果褚铁眼烧制的柴窑瓷流出去,怕是除少数几人之外都要上当了。
褚铁眼显然对自己取得的成果很骄傲,多少人穷一生之力也不见得能够揣摩透一种瓷器的烧制和成色原理,但是他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烧出了九成以上的名瓷,而且能够做到每一件成品都足可乱真。
现在把世所罕见的柴窑也烧出来了,在还没有找到后周柴窑窑址之前他就已经烧制出了完美的柴窑瓷器,并且基本掌握的各种宝石釉成色的搭配比例,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烧制,他就能总结出一套宝石釉的烧制手册,完成他有生以来最大的一项研究工程。
褚铁眼这一生都在研究瓷器,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苦于自己没有子嗣,也没有传人,鉴于个人性格和和对社会的失望,他本人又不愿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交给某些机构,成为一少部分人敛财的工具,近年来已经渐渐淡了在研究方面的兴趣,只是偶尔烧几件东西享受一下那种乐趣。
如果只是烧一些普通的日常生活用瓷,因为涉及不到艺术的成分和极高品质的追求,随便一间瓷厂都能够做到,哪怕是烧一些精美的青花和五彩瓷器,也没有太繁琐的工序和步骤,一般的瓷工都可以做到。
但是烧制古董瓷器或者顶级的精品瓷,那就是一个相当烧钱的营生了,而且在经济实力之外还需要很高的天赋。只要有某些细节处没有做好,很有可能几窑甚至几十窑烧出来的都是废品,这些废品大多数除了销毁之外再无其他用途。
且不说现在正在研究的宝石釉,随随便便烧一只小盘子所用到的釉汁成本就在数千元,有的甚至在万元以上;即使是胭脂水釉的瓷器,也都是用黄金来入釉的,其烧造成本之高足以令人咋舌。
这也就是汝窑青瓷、柴窑瓷器这些千古名窑为什么存世量稀少的原因,试问在普通的宝石都有很高价值的一千年前,除了皇家之外有几个人能够承受得住不断失败的烧制过程,那烧的可都是真金白银,即使是富甲一方的豪绅,也烧不起这种东西。而胭脂水釉这类的瓷器,也都是官窑器,民窑是绝对没有的,烧造成本就把它们的性质限制死了。
让一个没有天赋的人去烧制这些天价瓷器,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废品率大大提升,原材料的损耗会让人看着就心疼,怕是古代的皇帝们也受不了这种刺激。
经济实力可以不考虑,毕竟褚铁眼自己的实力就足够了,有了弟子也是要继承他的全部家业的,可是个人的品格和天赋却不是他能够给予的,而这两点有偏偏是最重要的,许多年来就没有遇到过一个让他满意的传授对象。
褚铁眼本已经接受了自己绝技失传的现实,可张辰的出现让他改变了想法,一颗快要失去希望的心又死灰复燃了,这小子在古玩收藏方面简直就是天赋异禀,不论哪一类的科目,在他手里都不会有任何难题,褚铁眼也发现了张辰在瓷器方面有着不俗的天赋,甚至要超过他这个自诩的天才。
而且张辰在品格方面也没有任何问题,褚铁眼都可以保证,张辰在有生之年绝对不会亲自去制造售卖一件假的古董文玩,这个是他自身的骄傲所不允许的。
经济方面就更不用说了,这小子富得流油,可以说是想烧什么东西都能够烧得起,雄厚的经济实力也更加使他不屑于去赚那点造假的钱;再有他家族的深厚背景实力,对于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加了一道保障。
张辰又是本门的晚辈,褚铁眼早已经把他认定为自己一身绝技的传授对象,一年多时间以来,只要有机会就会和张辰一起搞研究,循序渐进地把自己的知识都教给他,张辰也很争气,什么东西都学的很快,有时候都不用教,让他跟着看一遍就能琢磨个差不多。
把张辰当做重点培养对象的不只是褚铁眼一个人,陈老、董老等人,包括李天平在内都对张辰报以厚望,甚至是藏协的石老,都很有意地对张辰进行培养,这也是董老当初为什么会担心张辰的原因。
褚铁眼心里那叫个满意啊,陈氏门下代代出英才,到了张辰这一代更是出了他这么一个几近完美的天才,每每看着张辰的时候,眼神都要慈祥了很多。
对这个自己最看中的小徒孙,褚铁眼没有任何的藏私,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都灌进他脑袋里边去。
又拿起一只湛蓝色的玉壶春瓶,道:“小辰你来看,这两只瓶子的呈色有什么相同之处?”
张辰把两只瓶子都拿在手里,对比着看了看,又借着阳光的反射仔细观察了两只瓶子釉面的光泽,最后才用意念力去观察釉面的细微开裂。这两只瓶子的釉色虽然是一深一浅,但是晶体成分是大致相同的,裂纹的走向和裂片的大小也相差不多。
把手里的物件儿放下,道:“这两只瓶子的釉质应该有很大相同,只是在某一点或者几点上差别相对大一些,所以才会在高温环境下生成两种深浅不同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