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汉帝国风云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势该有多大?他如何把军队交给天子?如何把手里的权力交给天子?虽然大将军正在竭尽全力扶持天子,但六年后,天子不过十三岁,他能有多大的威信?能有多大的功勋?天子敢收下大将军的权力和军队吗?大将军又敢把权力和军队交给天子吗?”

“你再想想,朝堂上最寻常的事是什么?权势之争。北疆人把持了朝政,北疆人高居公卿之位,他们还能齐心协力吗?北疆的士人和武人已经分裂,此次北疆武人的分裂也已成了事实,这么多势力同时冲进朝堂,怎能不天翻地覆?谁能镇制他们?只有大将军。但平叛大战迫在眉睫,征伐之事将接踵而至,大将军哪有时间待在朝堂上稳定朝局?朝堂上乱了,而大将军再也无力举起战刀了,因为朝堂上几乎所有的势力都是北疆人,都是追随他征战天下的兄弟,他还能象过去一样肆意杀戮吗?他做不到,但他又不能让这些人自相残杀,他该怎么办?任由中兴大业就此败亡?”

长公主霍然惊醒,恐惧霎时掠过了她的全身。

“如果他没有离开长安,此次长安兵变没有发生,六年后的危机或许还有解决之道。但我们逼得太厉害了,他一气之下甩手走了,以致于造成了今天的死局,将来的灾难,臣有责任啊,难辞其咎。”

蔡邕忧心忡忡,仰天长叹,“当年,太傅袁隗大人策略错误,结果导致天下大乱;三年后,司徒王允大人犯了同样的错误,结果彻底葬送了社稷,把社稷推进了倾覆的深渊;十一年后,我竟然再次犯了和他们同样的错误,结果让中兴大业陷入了深重的危机。”

“我走之后,朝堂上声望最大的就是太傅杨彪了,他应该是最佳的丞相人选。虽然杨彪是头老狐狸,最善明哲保身,但他和我们一样,对武人怀有很深的戒心,对军功阶层把持朝政更是不满,如果让他出任丞相一职,恐怕六年后,洛阳、长安之祸将再次重演。而那时大将军威力巨大,非董卓、李傕之流可以相提并论,一旦局势不可挽救,则社稷将毁于旦夕之间。所以,这个丞相不能让别人做,只能让李玮大人来做。”

“李玮大人才智超绝,又是北疆人,而且他是最早追随大将军征战天下的士人,其功勋极为显赫,深得大将军的信任,是最合适的丞相人选。如果六年后,他不能化解这场危机,那么……”蔡邕没有说下去,神情沮丧,连连摇头。

“老大人,那现在可有对策?”长公主垂着头,小声问道,“大将军还能信任我吗?”

“大将军走了,他预料到了这场危机,为此他特意让何风保护你,难道这还不够吗?他一直信任你,但你……”

“他既然知道会发生这场危机,为什么还要走?”长公主抬头望着蔡邕,脸显怒色,“他是故意的,故意把你逼出朝堂,故意让大臣们自相残杀,故意造成这种危局……现在好了,他满意了。我倒要看看,他回来如何收拾残局?”

“殿下……”蔡邕有心想劝,但这种事,他实在不宜多说,越说长公主和大将军之间的误会越深。“殿下,李玮大人出任丞相,虽然可以暂保朝堂上的稳定,但由于这份官制中的皇权和相权严重失衡,皇权威仪受到重挫,将来李玮大人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解决问题。所以要想解决六年后的危机,要想保证小天子顺利主政,首先这份官制就要重新修订。”

“我不会答应的,等大将军回来,我看他怎么收场?他有本事,就把我杀掉算了。”话还没有说完,长公主眼里的泪水已经滚了下来。

蔡邕愣了半天,“殿下,目前形势危急,稳定是重中之重,无论如何都要先答应修改官制,等大将军回来后,再从长计议,设法重修官制。顾命大臣虽然有辅弼天子之责,但并不能完全代替内朝决策,殿下只要得到大将军相助,重新控制中书监,一样能牢牢制衡相权。这事关系到社稷兴亡,殿下千万不能逞强一时意气,坏了大事。”

长公主垂泪不语。

蔡邕又劝了一会儿。在他看来,长公主如果信任大将军,两人齐心协力,不但可以联手扞卫皇权,稳定朝堂,还能有助于解决六年后的危机。六年后,小天子主政,长公主要交出所有的权柄,大将军也要交出很大一部分权力,这时两人之间的互相信任极其重要,直接关系到汉祚的兴衰。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个时候,还可能有信任吗?

“将来怎么办?将来怎么办?”长公主伤心欲绝。

蔡邕长吁短叹,彷徨无计。

****

八月初八日上午,长公主召见周忠和李玮,听取了他们对官制修改的解释和说明。长公主说,官制修改事关重大,我要仔细考虑后再做出决定。至于弹劾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奏章,先放着,等事情查清楚了再说。一次弹劾两位上公大臣,在朝中也算是天大的事了,不能不慎重。

周忠和李玮两手空空地回去了。

八月初九日凌晨,太傅杨彪、大司马徐荣再度召集公卿大臣议事。

长公主的拒绝在众人意料之中。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太尉荀攸建议,即刻审结谋刺天子案,把吕布抓起来,以便让何风迅速率军进入黎阳城,和南军之间产生冲突,继而形成威胁。

八月初九,大司马徐荣和代领御史台的老大臣司马防亲自坐镇廷尉府,廷尉卿鲜于辅、廷尉丞陈好、治书御史郗虑、司隶校尉王泽、京兆尹余鹏等大臣联合审案。

当天下午,前太尉张温的夫人赶到廷尉府,要求拜见大司马徐荣。张温的夫人是蔡瑁的姑姑,她是来求情的,希望徐荣能看在张温的面子上,网开一面,留蔡瑁一条性命。徐荣满口答应,命人把蔡瑁押回馆驿,把另外一位特使韩嵩抓来了。蔡瑁嘴硬,至今不肯招供,换一个颖川韩家的人,正好可以劝降,也好拿到口供,尽快结案。

八月十一,上午,大司马徐荣、光禄勋张燕、廷尉卿鲜于辅、大司农李玮带着奏章赶到栎阳。

谋刺天子案已经水落石出。

襄阳特使徐庶、王朗、华歆等人奉命策划谋刺天子。孔融、张邈、陈宫、张超、臧洪、祢衡、陈登等人因为不满大将军擅权祸国,试图刺杀大将军李弘。去年陷害辛评、荀谌等人正是为了转移目标,打算趁乱行刺,不料张超贪赃枉法一事泄漏,致使行刺时间一再推迟。他们担心郗虑获知秘密,派人刺杀,但因为部署失当,臧洪被抓。他们惶惶不可终日,打算叛逃襄阳,于是和襄阳人取得了联系。双方一拍即合,随即筹划谋刺天子。

目前主要涉案叛逆都已被抓。孔融等十七位大臣供认不讳,罪证确凿。经过朝廷诸府联合商议,奏请天子和长公主下旨,即刻予以诛杀。

御史台上奏弹劾蔡邕、刘和、吕布等七位大臣,认为他们对天子遇刺有不可担卸的责任,有失察、包庇、纵容、泄漏国政机密等诸多罪责,应该立即罢职,羁押于廷尉府审讯。

长公主急于稳定局势,当即下旨,接受朝廷奏议,七日后,诛杀孔融等十七位叛逆,九族皆灭。

罢免丞相蔡邕、御史大夫刘和等六位大臣,即刻羁押于廷尉府。

辛评、荀谌、审荣等人无罪释放,官复原职,并给予一定的赏赐以示安慰。

所有襄阳特使全部关进廷尉府,严加审讯,务必彻查藏匿在朝中的叛逆,以免天子和朝中大臣再遇不测。

长公主认为卫尉吕布忠诚可靠,驳回弹劾。

对官制修改一事,拒绝做出回应。

左卫将军、执金吾赵云回避。由右将军杨凤暂时代领执金吾,督领北军。

八月十二,长安。

朝中大臣们有些着急了,代丞相周忠、太尉荀攸、光禄勋张燕等大臣要求廷尉府立即罗列罪名,诛杀吕布。太傅杨彪、大司马徐荣、廷尉卿鲜于辅和大司农李玮坚决反对。

要动吕布,首先就要调整军中将领,张辽现在不领兵了,但魏续、宋宪、李封等人都是统军大将,先不把这些人解决了,吕布就不能动,否则极有可能引发叛乱,局势将一发不可收拾。另外,吕布的夫人小月是老大臣张喜的侄女,张喜家是关洛大族,和关西杨家、关中马家、河东卫家都是姻亲,杀吕布影响太大。

大臣们争执不下,这时司马防出了个主意。南军四营主将除了张隼是卢植的弟子外,其它郭勋、杨意、刘遇都是张燕的人。让张燕利用私人关系密告郭勋、杨意等人,让他们在城内先闹起来。吕布无力弹压,治军不严,威胁到皇宫安全,长公主想保他也保不住了。

八月十三,太尉荀攸、代御史大夫司马防、光禄勋张燕、大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