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这一点,赵信也未尝没有考虑到.现有的粮食生产能力当然不容许人口无节制的增长下去,但以现有的人口看,当中还有很大的一块空间.只要将人口控制在这个范围内,应该可以承受.这事可以从两方面解决,一是尽量增加粮食的产量,增加粮食的产量也有两个办法:开荒拓土和增加粮食的品种,开荒需要人手,这跟增加人口是分不开的,增加粮食的品种,这对赵信来说是个显而易见的常识,在稻、麦的基础上增加其余的粮食的产量也是很有必要的;二是控制人口,在人口增长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再去做这事当然不容易,但只要从现在开始就有条理的加以控制,等人口的基数增长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再施行相应的政策对人口的增长加以控制,相信不会有大问题的.况且这个鼓励生育的政策赵信也不打算施行太长时间,只要达到赵信设定的范围,就会将之撤去.
而且,荀彧他们之所以为之惊倒,也是没有考虑到另一面.这时代的人本来就讲究多子多福,所以有可能的话,他们就会尽可能的生,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就算赵信提出的政策对百姓们极有鼓舞力,想要多生,也得他们能生得出才行.比如一户普通人家已经生了四五个孩子了,要多再生几个也不是他们能作主的.在这本来的人口基数上,就算赵信的政策极有鼓舞力,一开始的增长也会有一个限度.
不过,要做好对人口的控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至少在衡量什么时候该施行鼓励的政策,什么时候该施行遏制的政策就要对总的人口数量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把握,这就要求对各地的人口有一个比较准确的统计.但赵信相信在这时代做这事不会很难,而且他只需要一个比较准的大概的数字就行.
听赵信这么一分析,郭嘉三人也觉得此事还是可行的.起先的惊讶主要是源于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等事,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先例.虽然人口多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但在这等战乱年代,哪一方的人口多,也就是哪一方的兵力多,在交锋中就能占有一定的优势.赵信如今也并不需要kao这点来制霸天下,而且等这个政策的成效出来,起码还需要个十几二十年时间,这批新生的孩子才能成人.但不管怎么样,人口都是一个坚实的后盾.想起赵信在邺城所提过的平生的志向,郭嘉恍然大悟,赵信这显然是在为日后作准备.把这跟荀彧、龙充二人微一透lou,二人也即明白了赵信的目的.
尤其是龙充,内心的震动实在是太大了.要是换成是其他人,你还可以说他狂妄自大,可龙充深知赵信绝对有一统天下的实力,现在就考虑到日后对付各方异族,只能说赵信太高瞻远瞩了.虽然赵信有这个实力,但天意谁属此时也难以下定论,至少龙充是这么想的,否则他还在赵信身边混个什么劲!
说到扩充水军,三人一致赞成.如今的摊子这么大了,水军却还只有三万之数,比起刘备尚且不如,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扩充水军是势在必行的,否则日后要是跟刘备对上的话,会在这上面吃亏的.四人一起参详了一下,最后决定扩充五万水军,使全军达八万之数.至于兵员,就在大江两岸各地募集.!~!
第一百三十三章海军之议(下)
、最后赵信才把成立海军的想法道出.这实在是令三人有点难以理解."海军"这个词对于他们来说太新鲜了,也太陌生.果然,赵信关于海军的构想才刚说完,便听荀彧问道:"主公,不知主公组建这么一支海军不知作何之用?"郭嘉、龙充二人虽不能理解赵信为什么非要建立海军,但却隐隐知道赵信这是为了对付倭国在作准备,事情很明显,自从倭贼入寇青州之后,才令赵信生出这样的想法的.荀彧的态度很明显,依赵信所说的海军的规模和建造海船的费用,还有其他各种费用加起来,实在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打造这样一支在荀彧看来是不知所谓的海军,赵信实在是有欠考虑.
对于这点,赵信考虑再三,决定还是搬出所谓的民族大义来说服众人,因为赵信实在找不出其他的比较像样的理由.赵信直接道:"不瞒文若,成立这支海军主要是为了将来征讨倭国之用."
这个解释荀彧当然并不满意,郭嘉、龙充二人也极想听听赵信心里究竟打的什么算盘.荀彧诧异道:"主公,倭国与我远隔重洋,其人向来又臣服于大汉,异日主公得天下,自然也会臣服于主公.倭人此次来犯,已被主公狠狠击退,想来不敢再来.倭人虽然可恨,可只要主公扫平天下,到时只需一纸明诏可定倭国,何必为了这些未开化之人兴师动众的?"
若按当时的想法,荀彧这番话说的极为入情入理.此时赵信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一统天下这件大事上,而不是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准备对付远隔重洋的倭国.尤其是倭国向来是称臣于汉朝的,正如荀彧所说的,只要赵信一平定天下,只怕到时连诏书都不用送,人家倭国就会自然来朝.在荀彧等人看来,倭国根本不值得大费周章的去对付.赵信此举大有画蛇添足之嫌.他们又如何能理解赵信身体里流着的炎黄子孙的鲜血决不容许赵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放过中华民族的生死仇敌,这是心里有愧无愧的问题,偏偏赵信又是一个强烈的民族主义者,要不然还好一点.先前是没想到,如今既然已经想到了,就决不能视而不见.
赵信对此已经早有准备,笑问道:"文若以为倭国离我中国远还是不远?"对外或称大汉,或称中国,"中国"之意乃是处于万国中心的意思.如今大汉已经灰飞烟灭,不便再自称为"大汉".
这哪里是个问题,除非赵信认为荀彧是个白痴!荀彧一听,便知赵信绝对还有下文,只要一接口,恐怕就难以逃拖赵信设好的圈圈.这还是战国时期舌辩之士惯用的伎俩,见到要说服的对象,就先设一辞引他们回答,然后再慢慢引导他们认可自己.明知一接口就极有可能会被赵信说服,荀彧还是不得不接口.一来极想知道赵信究竟用什么理由说服自己,二来赵信为君,不容他不回答.便简略的答道:"极远!"
赵信笑笑,复又问道:"倭国与我远隔重洋,为何此番有了饥馑之厄就想到要派人来中原劫掠粮食?"
这个问题倒颇值得深思,荀彧想了一下道:"倭人向以五谷和鱼虾为食,必是国中歉收,粮食不敷,鱼虾又不足以补其所缺,所以才会遣人来中原劫掠."
赵信把头一点,高声道:"文若说的极是,可文若想过没有,自有汉以来,倭国一向臣服,何以今日竟敢纵兵渡海来犯,此皆因倭人得知我中原大乱,以为有机可乘,才遣人来劫掠青州沿海各地."
荀彧点头道:"主公所言甚是,只是他们已被主公全部剿灭,狠狠的教训了他们一番,想必从此不敢正视中原."潜在的意思就是既然已经教训了他们一番,此事也应就此了解,何必为此大费周折.
赵信知道荀彧说这话的意思,便道:"倭人本为属国,今却行趁人之危之事,其心可诛这四个字是绝对逃不掉的,这点想来文若也是认同的,这姑且不谈.倭人在青州沿海各地所行烧杀劫掠之事,文若和奉孝是没有见到,补之与我可是亲眼见到的,其人行径简直禽兽不如,令人发指,只此一点,就决不能轻易放过他们."赵信说话时深恶痛绝的神情令荀彧、郭嘉二人震动不已,不由一齐看向龙充.后者无言的点点头,看来是想起了那几日的所见所闻,心情也很是沉重.
荀彧默然.郭嘉多少听过一点倭人的行径,但没有亲眼见过,感受也不是很深.再说在这乱世,人命如草芥,死一些人是很平常的.
赵信扫了三人一眼,沉重的道:"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今国中大乱,战祸连结,四方异族全都虎视眈眈,屡有进犯中原之意.倭国离我甚远,我所取的就这一个'远'字.正因为它远,又隔着海,所以才要借此机会不遗余力的将其扫平.其他各族闻知,必不敢再生窥视之心.如此一来,可免除一些刀兵之祸."
自黄巾乱起,国中兵祸连结,日渐孱弱,无暇外顾,致使许多异族趁机而起,尤其是北方的鲜卑、乌丸,西边的羌族,屡次寇边,劫掠州郡,抢男虏女,嚣张日甚,这些荀彧、郭嘉、龙充也是深知的.听赵信这么一说,都不由得眼睛一亮,此正所谓杀一儆百.倭国距离如此之远,尚且被荡平的话,其余各族尤其是北方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