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时人所珍 重的主要有所谓庵没罗果、庵弭罗果、末杜迦果等十余种;石榴、柑桔,诸 国普遍种植;梨、桃、杏、葡萄等果品,也在许多国家广为种植。
作为天竺最有名的经 济作物主要是甘蔗、靛蓝、棉花、香料等,同时也是重要的对外贸易产品。古时天竺人的日常食品亦是相当丰富,有乳、酪、膏、 酥、沙糖、石蜜、芥子油、各种饼等。
根据玄奘的描述,天竺到处都呈现“稼穑殷盛”、 “花果繁茂”的景象。
因此,只要能克服和适应当地四季普遍湿热,雨水过多的弊病之后,外来的唐人屯垦团及其附庸的各族移民,再加上供由他们驱使的数以万计的土户和奴婢,以及带来的良种和先进农艺,自然而然的取得了别处难以想象的可观收成,林立的硕大仓禀和畜栏,是各个屯庄、围点的一种常态。
丰富的产出自然催生了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贸易,要知道,在唐玄奘取经天竺的中古时期前后,印度的棉纺织业最为著名,产品行销国内外。
中印度秣兔罗国(今北方邦马图拉城)是印度棉纺织业的中心之一,玄奘曾提到这里盛产 细花布。毛纺织业也有发展,玄奘说北印度的乌仗那国人多穿白色细毛布衣 服。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人也穿的是毛布和白细毛布。除此之外。玄 奘还提到有人穿着“憍奢耶衣”(即野蚕丝衣)和“菆摩衣”(即麻布类的 衣服)。由此可见,7 世纪时印度纺织业的部门是门类齐全分工精细并且规模很大。
此外天竺当地的金属冶炼和武器制造的手工业也很发达。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还谈 到印度的很多矿产,涉及必须经过冶炼的金属矿产有金、银、黄铜、紫铜、 赤铜、铁等。提到出产金属矿产的国家不下 12 个。其中以北印度的磔迦国、 屈露多国,中印度的秣兔罗国、尼波罗国最为著名。
在锻冶金属基础上 的天竺武器制造也是很出色的。天竺人用镔铁和玄铁(乌兹钢)制造的锋锐武器有刀、剑、斧、戈、矛、 戟、弓箭等,防御武器有甲胄和盾牌。用金、银、铜、铁制造的器皿,在印 度也很多,他们也用金、银制造各种装饰品,或铸造各种神像。
更多的储备和产出也意味着可以养活大量的多余人口和众多可以用来进一步加工的剩余产品。
因为虽然岭南招讨行营和北天竺经略府,已经有段时间没有没有主动对外拓展地盘土了,而是停留在新的平原的河流上游地区。但是治下的人口,却依旧是以爆炸性的速度,急剧增长。
这倒不是当地人口出生率突然暴增,而是经过了多年的观望和挣扎后。治下大量隐匿民间乡野,或是游离在外围、边缘区域的人口,大量的投附到军屯庄和屯垦区的结果,而且是饥馑和动乱的逼迫、驱使下,整村整乡的集体投奔的。
然后像海绵吸水一般的,被那些不断开拓的田庄和新建的工场所吸收,虽然这些土人世代愚昧笨拙居多,但是在皮鞭棍棒的矫正下,从事一些粗重体力活计,还是没有太大问题。
虽然时常要挨打。但一天可以吃三餐,还有地方休息,这对那些饥饿中等死的人来说,至少不用再担心如何活下去的问题。强制保持的相对卫生环境,也让这些新附人口的死亡率大大下降。
而对那些有幸刚通过政策,从下等种姓和贱籍转化来的治下归化人身份的土户来说,这种按照规定的劳作就能足饱舍暖的日常,被称之为地上天国,也毫不为过。如果是有技艺在身的工匠,不管是泥匠瓦匠木匠。还是更高端的铁匠、铜匠、金银匠,都能得到计件的酬劳和安身立命的工坊。
因为相对唐人的控制区来说,在五方天竺之地内,因为各大王朝、诸侯、藩主之间频频征战攻杀,区域性的战乱和动荡的混沌景象才是最普遍性的常态。要知道现今距离戒日王的时代,仅仅才过去了百多年。《大唐西域记》里描述的那种富足安乐物产丰然百业发达路不拾遗的盛况,就如过眼云烟一般不复存在了。
戒日王之后,五方天竺之地频繁的战乱和诸侯割据,不但严重破坏了自古以来的生产发展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也损害了知识和历史的传承,更造成区域性的社会文化和科技上的倒退。
充满讽刺的是,这种混乱和倒退至少持续了数百年后,给混沌不明的天竺之地,重新带来文明和秩序的,居然是由中亚地区入侵,信仰绿教的突厥后裔,这些狂热偶像禁毁者的到来,也直接宣告了天竺佛教的彻底涅槃,那烂陀寺在内的众多圣地被焚毁烧掠,佛像被打碎当做宫殿和清真寺的地基,无数僧人从海路和陆地出逃外国。
以至于,后世的的印度史编撰者无不对这些充满自相矛盾混乱和大片记载空白的历史混沌时期,束手无策。哪怕是现代印度,为了编写相关史书,需要到历史上有所交流的周边国家去,获得对方是书上关于印度的只言片语作为旁证,配合考古发掘,才能推测出一些特定古代时期的历史风貌。
因此那些商旅出了唐人的控制区后,最大的直接感官就是,几乎是满地赤贫和破烂潦倒的百姓,与极尽繁复奢靡所能的藩主、贵族庄园的鲜明对照,因为源自古代文明和知识,只在统治上层很小一个圈子内。才得以继续流传。并且这些上等种姓掌握和垄断了,能够延续和传承的大部分社会资源。
当唐人针对性的消灭了那些不愿意合作的婆罗门,征服了幸存的刹帝利阶层后,知识和文化的流传也打破了身份和阶级的种姓篱笆,开始在下层种姓中扩散开来,虽然这是一件很长远才能见到结果的变化。
而在这只打着朝圣进揭旗号的特遣部队中,领队的健陀罗州司马杜琅,讨击副使胡烨,也在马背上并驱交谈着。
“昔大唐西域记有载:若夫种姓,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二曰刹帝利,王种也。三曰吠舍,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曰戍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穑。”
“在四种姓之外,按照行会职业组成各种“阇提”(梵语jati,既副种姓)。”
“阇提内部的职业以家族世袭,设管理机构监督成员遵守规章制度和风俗习惯,违章者要受到惩罚,直至被剥夺受阶级和行会保护的权利。”
“阇提之间互相隔绝,不准通婚。而城邑及近乡居民全被组织于阇提之中,处于诸侯、藩主的统治之下。。。可比同古时周天子下各诸侯的国人众”
“而耕稼者和贱民居于四野之荒。。生聚不定。动则散走,可谓周之野人”
“这么说古天竺沿袭至今,至少千百年光景了,竟然还不过是我朝春秋早年的格局么。。”
“虽然有差,但多亦然呼。。”
“昔日佛门最盛时,各国王公争相献纳供养,仅那烂陀寺一处就拥有200多邑,剥削农民在4万户以上。”
“当地已经割据混战百余年,不复当年玄奘入竺,所见所闻胜乐净土的旧观了。。”
“佛徒众多赤贫而财货皆聚敛与寺院。。”
当地好容易找出来的少数佛教徒。作为向导,“佛门坐享其利却不思进取,图新求变,因此每况愈下啊。。”
“那烂陀的僧团中,虽然不乏精研佛理。深喑经典的大德之辈,但更多是坐享旧泽苟以私传之徒。乃至与世俗无异的僧伽权贵。。”
“我们这次不仅仅要扶持当地佛门,宣威东天竺诸国。。还要促使当地佛门做出足够变化,以对应本朝在当地的经营”
“因而,除了迎取经典外,还要行正本清源之事,让佛门祖庭回到远离烦嚣,不假外物的上古大道。。明白么”
突然一骑回报,说是发现了什么。
“这就是阿育王柱了。。”
看见埋没于蔓草中的狮头立柱,虽然风化雨蚀,但是雕纹依稀的记载着古典天竺的律法和政令,代表着沉泯的过去最后一点威严和辉煌。
孔雀王朝的皇帝阿育王,是史上第一个统一印度大部的君王,也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明确颁布法典的帝王。阿育王将法令文告颁刻在石柱或是铸铁柱上,这些石柱或是铁柱遍布在王国的各个地方,亦被称为阿育王柱。
这些石柱的顶端雕刻着一只或几头蹲坐在轮盘基座上的狮子雕像。狮子是力量的象征,而轮型则代表着永恒的真理(或佛法),因此它们又被称为“法/轮”。
不过在婆罗门与佛门的斗争中,这些阿育王柱被损毁的厉害,甚至被当地熔铸为兵器的,特别是近数百年来婆罗门复而大兴而佛门式微,善存下来的阿育王柱越来越少,也就剩下一些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