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在少数几处他们不嫌麻烦的地方集结后备队,再组成新的进攻的军团。俄国人的作法让我们感到奇怪,我们甚至觉得这不单纯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攻,而且应该说是一次大规模的侦察行动。当然,这位勃罗西洛夫将军有充分的理由低估他的敌人的抵抗力量,因为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有可能进行象这位将军所进行的那样的‘侦察’。在这一点上他的估计没有错。俄军在沃伦和布科维纳发动的进攻均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卢茨克以东的奥军防线被全部突破,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内。俄军在防线上打开了足足30英里宽的大豁口。守卫此处防线的奥军第4集团军目前已经溃不成军。驻守布科维纳的奥军第7集团军的情况同样糟糕,在俄军的攻击下全线溃退,现在我们还无法断定是否可以和在什么时候奥军才能够停下来重整队伍……
“因此,据我们观察,奥匈帝国所面临的局势已经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全面的失败当然是奥国皇帝和他的总参谋长本人没有估计到的。因为他们此前一直认为这些是不可能发生的。”
“……俄军全线越过了奥军的防线,在奥军防线上突破了一个大裂口。在北面突破的俄军在3天内将战线向前推进了不下50公里,俄军现已占领卢茨克。南面实施突破的俄军成功的向德涅斯特河一线和普鲁特河一线挺进,深入了60公里之后,包围切尔诺维奇。……俄军攻势虽猛,并不是全因为其战斗力有所提高,因为其面对德军则情况正好相反,凡由德军固守的防线,在遭到俄军进攻之处均未失陷或被攻破,德奥联军联防的战线因奥军败退,德军而后放弃阵地退走,德军后撤秩序井然,全不似奥军乱成一团,因而俄军未敢追击。……在俄军进攻开始的一周内,奥军被俘者逾100000人,而当月月底之前,被打死、打伤、逃散和被俘的奥军人数已近250000人。切尔诺维奇和整个布科维纳实际上已被俄军收复,俄军再次出现在了喀尔巴阡山山麓。俄军此次进攻的规模之大和取得的胜利与奥军在人员、物资和领土方面的损失之巨,均创东方有战事以来之最……”
由于勃罗西洛夫的进攻。奥匈帝国向特伦蒂诺发动的惩罚性进攻立即陷于瘫痪;奥匈帝国不得不召回8个师驰援支离破碎的东线战场。此时尽管凡尔登之战正处于高潮,而且法尔肯海因正全力以赴的谋求在那里同法国人至少有一个精神上的“了断”,但当他在几周之后发觉到了索姆河那边似乎正在酝酿着一场更大的风暴时,他无可奈何的咒骂着从法国撤出了8个德国师,去“修补”东线因为没有远见而忽视了的那些残破的防线,因为他无论如何也要堵住那些从四面八方汹涌而至的俄军人流。在随后的日子里,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几个集团军成功地挡住了俄军向德军防线发动的猛烈进攻,在战线稳定之后也开始大举增援南方战线;德军的努力没有白费,经过有效的努力作战,德军封闭住了最初被俄军撕裂的破口,并重新巩固了南部防线。但即使这样。由于凡尔登战役使东线德军得不到更多的兵力,到了6月底,曾经被寄以很大希望的1916年德奥联军进攻意大利的作战行动的失败已经显而易见。特伦蒂诺的攻势被迫停止。鲁登道夫曾叹息着说,“凡尔登是一个人所共知的消蚀性的溃疡!”在东线的这场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德奥联军差不多损失了300000人,而俄军则付出了惊人的1000000人的巨大伤亡代价!
一些学者在回顾俄罗斯帝国在崩溃前所发动的这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富有成果的大规模攻势时指出,如果不是中国提供给了俄国所需要的大量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这些东西全部是英国和法国“埋单”),勃罗西洛夫率领的俄军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动如此大规模的进攻,但让人感到疑惑的是,中国本来可以向俄国提供数量远远高于他们已经提供给俄国的装备和物资,但中国却并没有这么做,虽然中国事实上完全有这个能力。
一些人认为,出于中国和德国的传统友谊,尽管俄国的战争需要是中国前所未有的巨大商机,但中国的政治家们出于全球战略和国家安全的考虑,不愿意让俄国对德国造成致命的威胁,因此才采取了这样的手段。
对于中国来说,俄国因战争产生的大规模“需求”极大的刺激了中国国内工业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对俄国的贸易量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在东线的战斗最为紧张的时刻,中国完全可以提供给俄军足以装备上百万军队的武器和所需要的物资,而且这些援助都是由英国和法国出资购买的。但这些物资和武器装备都是分批在不同时间交付的,中国每一次向俄国提供的物资通常只能满足10到15个师的需要,很多学者常常从中国当时的工业产能不足这一块找原因,而事实上当时中国已经在内地各省兴建了大量的新工业区,这些工业区的生产能力相比东北原来的工业区和沿海地带的老工业区丝毫不差,说中国当时的工业产能不足,无力在短时间内完成英法给俄国的大量军事订货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很多学者忽视了另外一个不太明显的原因,那就是从国际战略角度考虑,中国事实上根本不希望俄国战胜德国。
假如俄国在得到了中国制造的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之后,真的战胜了德国,解除了来自于西方的威胁,那么强大起来的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方面胜利的情况下,肯定会转过头来试图恢复因华俄战争失败而失去的领土和太平洋入海口,甚至可以援引协约国的条约联合英国和法国在东方一起对中国进行绞杀,对中国来说。那就不仅仅是“养虎贻患”的事了。
“无论中国和俄国的关系因为俄国公主下嫁的原因而如何改善,从国际战略和地缘政治的角度考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都不会让俄国从东线的麻烦中真正脱身,”著名历史学家弗里达克斯博士这样解释道,“在一些人看来,中国是在‘帮助’德国的敌人作战,但如果仔细的分析一下这些‘帮助’,是不难发现这些‘帮助’当中的‘有害成份’的。”
(一千零二十二)潜艇的力量
旧世纪末期。潜艇坏是一支非常年轻的海卜力量。对旧一义年轻的力量,除了一些年轻的新兴海上国家,世界各个老牌海军强国对它并不抱什么兴趣。即便是后来挑战海洋霸主地位的德意志帝国海军,在最初接触到潜艇时所抱态度也是如此。在大多数国家看来,潜艇是一种虽然有助于近海防御。但对于平衡海军力量对此却无所稗益的弱小武器。
真正意义上的潜艇是由爱尔兰秀美国人霍兰研制成功的,而法国和中国则后来居上,先行设计出了适于远洋攻击作战的潜艇。而德国海军虽然因为中国同日本的两次海战中中国潜艇的出色表现和南太平洋战争中智利潜艇战绩辉煌的关系才开始注意这种水下作战兵器。德国真正重视潜艇的作用始于华俄战争中的珠江口之战,在这次海战中,潜艇第一次成为了战场的主角,刃多艘中国潜艇在很短的时间内消灭了一整支俄国舰队。这次海战让德国海军大臣提尔皮茨深刻意识到了潜艇的作用。在华俄战争结束后,中国又设计了能够用于远洋作战的先进潜艇,德国人这才猛然醒悟到潜艇身上孕育着的重大潜能。中国在华俄战争结束后建造的新式潜艇都是性能卓越的远洋潜艇,不但武器装备极强,同时由于中国潜艇采用双层壳体结构并使潜艇有着巨大的浮力,因而中国潜艇又具有良好的适航性。这些潜艇不仅仅可用于近海防御作战,而且拥有远洋进攻的能力,因为中国的潜艇设计师们从来就没有掩饰过他们认为大型潜艇能够担任攻击任务这一坚定的信念。德国人一旦醒悟,就立即投入行动。在;慨年年底,德国海军从克虏伯公司接收了它的第一艘潜艇编号为“的潜艇。闪年,德国有了专门用于潜艇的柴油机。并且建成了性能优秀的柴油机电动机双动力潜艇。经过长期发展。潜艇在海战中的作用终于一点一点的被国际海军界所承认,到旧口年夏天,各海军强国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潜艇部队。其后不久,欧洲海军强国纷纷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潜艇在海战中有了一显身手的好机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世界各国海军的主力还是水面舰艇,尤其是当时叱咤风云的战列舰,潜艇还只能是辅助性的兵力。战前,各国潜艇数量也不是很多。象德国有飞艘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