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朝的官兵都是这般的熊样,还能够对老百姓有更多的要求吗?
活生生的历史就是答案。
对于这些凶残侵略者的到来,扬州城那些逃不掉的百姓采取了另外一种策略:安排香烛和鲜花,欢迎金兵们的到来。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是晚,金将玛图以五百骑先驰至扬州,守臣右文殿修撰黄愿已遁去,州民备香花迎拜。
既然事情都发展到了这种地步,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金兵对于扬州人民的顺从和识时务表示出高度的欣赏和表扬;欣赏和表扬过后,金兵便开始在扬州城内外肆意抢掠,予取予求。
简单地进行分类,金兵们要抢夺的无非是三大类别:钱财女人和粮食。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有一下的记载:“金兵屯于摘星楼下,城中士女金帛,为金所取殆尽。南阳尉晏孝广女,年十五,有美色,为金兵所得,欲妻之,晏氏即刎缢求死,金人皆义之。孝广,殊曾孙也。
金人之未至也,公私所载,舢舻相衔。运河自扬州至瓜洲五十里,仅通一舟。初,城中闻报出城者,皆以得舟为利,及金兵至,潮不应闸,尽胶泥淖中,悉为金兵所取,乘舆服御,官府案牍,无一留者。”
对于扬州城的种种惨况,后人能够做的,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第二百四十五章:在逃亡的路上
好不容易才逃离金兵的追击,如今高宗皇帝要考虑的,是何去何从的问题?
无论如何,皇帝还是要有一个与身份相称的落脚点。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帝召宰执从官诸将,对宅堂计事。帝曰:“姑留此,或径趋浙中邪?”
君臣上下正在商量讨论的时候,突然有一名大将闯了进来,跪倒在高宗皇帝的前面,放声嚎啕大哭。
众人一看,原来是奉**节度使都巡检使刘光世。
这个刘光世大人在三天之前,被朝廷派去迎战金兵,最后却不战自溃;如今几经辗转,终于找到组织了。
小皇帝一惊,连忙开口追问其原因。
刘光世哭诉道:“都统制王渊掌管江上的船只,平日总是说,紧急时一定可以保证顺利渡江,决不会误事。现在船都到哪里去了?臣部下有数万人,还有两千骑兵,现在都没船渡江,让臣下如何为陛下效力。”
这个刘光世的脸皮真是厚到了没边:明明还有那么多的兵力,不去保护百姓,守土卫国,反而前来投诉没船逃跑。
必须要提醒一下,现在的扬州城里可是只有区区五百名骑兵。
当然,刘光世这样做是有他的道理所在。
一是转移视线,让高宗不再注意追究他的不战自溃之罪。
二是保存实力,目前剩下的部队过不了将,刘光世手中就没有本钱。所以刘光世无论如何也要争取把他的部下给捞回来。
光棍司令不是司令。对于这一点。身为军二代的刘光世心里非常清楚。
宰相黄潜善其他的本事没有,人事斗争却是他的强项,一下就看穿了刘光世的伎俩,马上回应道:“已经收集几百条船去让军士过江了。”
黄潜善并不想在这个问题上过多地纠缠。
高宗皇帝最担心的还是自己的安全,便说道:“既然军士渡江的事情已经安排好,现在还是赶快商议到底何去何从?
吏部尚书吕颐浩闪身出班,降阶拜伏不起;紧接着,户部尚书叶梦得等三人也都相继站出来。跪倒在庭下。
高宗不知道这些人跑到庭下跪拜是什么意思,便让黄潜善去问。
吕颐浩以头磕地,哀求皇帝说:“陛下暂时留一留吧,留在这里作为江北军民的声援。不然,金兵顺势渡江,那就更加狼狈了。”
不得不说,吕颐浩对目前的形势还是看得相当的透彻。
如果赵构此时继续逃跑,扬州城的惨剧很有可能在镇江重新上演一次。
军民不知金兵的虚实,皇帝一跑,谣言势必四起。人们还以为有无数的金兵杀到。军心不稳百姓恐慌的结果,个个急于逃命。不用金兵来打,自己都会先挤死踩死无数……
高宗皇帝又看了看黄潜善汪伯彦两人,黄汪两人也都点头认同。
高宗皇帝早就没了主意,见众大臣都这样说,也只得同意暂时留下,说道:“既然如此,那就让宰相到江边指挥,号令江北的军士结阵御敌,让官吏和百姓们先行渡江。”
就此看来,赵构还是懂得做一些门面的功夫。
在高宗皇帝与群臣的早朝会议结束后,又接连发生了两桩小事。
第一桩小事,江北都巡检皇甫佐竟然被御林军都统制王渊所杀。
当高宗追问王渊时,王渊答道:“皇甫佐主管海舟大船,办事不力,致使大量的军民停滞在北岸,不能够及时渡江,罪大应杀。”
其实,皇甫佐只是王渊的替罪羊。
王渊见刘光世揭发自己,怕事后受到追究,所以来了一招“李代桃僵”,把责任推到了皇甫佐的身上,然后杀了他。
现在高宗皇帝和其他大臣都没时间和心情来处理这件事情。就算是将来重新提起,王渊也可以声称是皇甫佐的失误,从而导致刘光世的误会。
反正死无对证,一切都是皇甫佐的错,王渊本人就万事大吉了。
第二桩小事,临近中午的时候,江北有一个名叫安义的统领官派人渡江来向朝廷禀告:“今天早上有几百名金国的骑兵前来袭击,这些金兵都没有披挂盔甲,安义带领一千名本部下属,再加上其他一些溃散的军士,将金兵打退了。
高宗闻报大喜,马上把安义升迁为江北统制,让他守住瓜州渡口。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有统领官安义,自江北遣使臣林善来言:“今早金数百骑来袭,皆无器甲,已率所部千人,集诸溃军射退矣。”遂以义为江北统制,俾收兵保瓜洲渡。
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这些金兵经过长途跋涉和征战,已经是人困马乏,索性连盔甲这么重要的护具都不穿戴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安义率领一千多名步兵,就把这几百名骑兵给打退了。
需要提醒的是,几天前,也是五百名的金国骑兵,就已经把奉**节度使都巡检使刘光世部,御林军都统制王渊部,合共不下十万人马给击溃了。
这就是宋朝历史的诡异之处,让后人抓狂和难以理解。
又过了一会儿,王渊又走过来对皇帝说:“陛下留在这里,只能守住镇江一处地方,假如金兵从通州(江苏南通)渡江,先占领了姑苏(江苏苏州),那陛下该怎么办?还不如早点去杭州,杭州有多重江河的阻隔。”
高宗还没出声,身边的内侍太监都说王渊言之有理。
中午,高宗把黄潜善汪伯彦等高层叫来,把王渊的意见告诉他们。
黄潜善的回答非常有趣:“既然王渊大人都这么说了,我还能找出什么理由来让陛下留下来不走。”
对于王渊的意见,黄潜善并没有反对,也没有说同意。
黄潜善当然知道高宗皇帝想走,离金兵越远越好,所以他不敢反对;但是,高宗皇帝在早上才答应了吕颐浩等人留下来不走,所谓“君无戏言”,如果黄潜善同意,岂不是要承担陷高宗于不义的风险?
对于黄潜善这个老狐狸而言,模棱两可是唯一的选择。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既而渊人对,言:“暂驻镇江,止捍得一处。若金自通州渡江,先据姑苏,将若之何?不如钱塘有重江之阻。”诸内侍以为是。日方午,帝遣中使趣召宰执,以渊语告之,潜善曰:“渊言如此,臣复何辞以留陛下!”
在上述这段历史记载当中,有几个文字很容易就会被人忽略掉,这几个文字就是:“诸内侍以为是”。
这说明了,皇帝身边的太监在对国事发表意见。
从各种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对于现阶段建炎皇朝的集体领导核心,人们常常认为是赵构黄潜善汪伯彦王渊等等,因为他们相对应的职位分别是皇帝宰相枢密使御林军大总管。
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子的。
黄潜善汪伯彦王渊等人拥有实权,但他们都要听皇帝的话;可是皇帝还年轻,需要保姆的照顾;这些保姆(太监)整天围着皇帝,什么都发表意见,什么都要插手。
之前皇帝所做出的种种决定,有多少是自己的主意,又有多少是出自太监们的口中,天知晓。
宋朝有着太监处理政务的传统,尤其是在宋徽宗的年代,童贯梁思成李宪等等,哪一个不是一时之俊杰。
高宗皇帝身边的这些内侍太监们,也在努力地学习他们的前辈,要象我们的童贯大人一样,党政军财全部一把抓。
可惜的是,时代已经不同了。
高宗皇帝的倒行逆施和懦弱行径,再加上这些太监们的指手画脚,终于引发了建炎皇朝的第一次政变和高宗皇帝的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