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是说,老帅宗泽已经不用再为钱银粮草而烦恼了。
有了钱,底气足了。老帅宗泽于是马上开展了汴梁城的防御建设工作。以及进攻金国的前期准备工作。
宗泽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守护住汴梁城。而是要打到金国去,把徽宗和钦宗两位前朝的皇帝给迎接回来,一洗国耻。
与此同时,宗泽开始写信,向远在南京应天府的高宗皇帝上访。
当然,老帅宗泽上访的目的不是申诉个人的冤屈,而是催促高宗皇帝把京城从应天府迁移回汴梁城,然后出兵金国。迎回二帝。
宗泽给高宗皇帝发出的第一封上访信。《宋史。宗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泽上疏言:‘开封物价市肆,渐同平时。将士农民商旅士大夫之怀忠义者,莫不愿陛下亟归京师,以慰人心。其唱为异议者,非为陛下忠谋,不过如张邦昌辈,阴与金人为地尔。’”
短短几个月时间,在宗泽的管治下,一片颓垣败瓦的汴梁城,渐渐恢复元气。
治安好了。物价回落了,城内的民众的人心也重新聚拢;假如高宗皇帝愿意迁回旧都。现在的确是个不错的时机。
让宗泽失望的是,这封信如同泥牛入水,毫无反应。
等岳飞把义军的主力从大名府带回来,宗泽又给高宗皇帝写了第二封信。
《宋史。宗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泽视师河北还,上疏言:‘陛下尚留南都,道路籍籍,咸以为陛下舍宗庙朝廷,使社稷无依,生灵失所仰戴。陛下宜亟回汴京,以慰元元之心。’”
这封信其实只有一句话:“难道连你家的祖宗牌位都舍弃不要了吗?”
中国人最讲究孝道,所谓的百行以孝为先。身为中国人的皇帝,自然需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
这一回,宗泽想用老赵家的宗庙和祖宗牌位作为理由,藉此来打动高宗皇帝那颗坚强忍忍之心。也是用心良苦。
对于宗泽的第二封信,高宗皇帝的回应只有四个字:“不予理睬。”
宗泽为人傲气,铁骨铮铮。说白了,是个脑子一条筋的人,做事一冲到底,永不回头。
见高宗皇帝没有任何回应,宗泽发出了他的第三封上访信。在《宋史。宗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泽)复抗疏言:“国家结好金人,欲以息民,卒之劫掠侵欺,靡所不至,是守和议果不足以息民也。当时固有阿意顺旨以叨富贵者,亦有不相诡随以获罪戾者。陛下观之,昔富贵者为是乎?获罪戾者为是乎?今之言迁幸者,犹前之言和议为可行者也;今之言不可迁者,犹前日之言和议不可行者也。惟陛下熟思而审用之。且京师二百年积累之基业,陛下奈何轻弃以遗敌国乎。”
宗泽在信里的言辞非常婉转,意思却是极为凌厉。宗泽是说,别以为你不去招惹金国,金国就不会派人来攻打你;既然横竖都要打,不如先下手为强!
第一封信谈经济民生,第二封信讲孝道,第三封论形势。宗泽的上访攻势,一浪接一浪,冲击不断。
即便如此,身在南京应天府的高宗皇帝依然不为所动。如今的高宗皇帝可不比原来的康王赵构,脸皮之厚,已经达到了盐油不进的程度。
很快,宗泽又找到了一个机会,因为高宗皇帝下诏书,派遣官员到开封府来,把皇宫中余下的六宫中人全部接回金陵。
于是乎,宗泽又写了第四封上访信,交给钦差;千叮万嘱,务求钦差大人把信函亲手交到高宗皇帝的手中。
在《宋史。宗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诏遣官迎奉六宫往金陵,泽上疏曰:“京师,天下腹心也。两河虽未敉宁,特一手臂之不信尔。今遽欲去之,非惟一臂之弗廖,且并与腹心而弃之矣。昔景德间,契丹寇澶渊,王钦若江南人,即劝幸金陵,陈尧叟蜀人,即劝幸成都,惟寇准毅然请亲征,卒用成功。臣何敢望寇准,然不敢不以章圣望陛下。”
在这封信中,宗泽又转变了策略,跟高宗皇帝讲历史。
宗泽试图利用宋真宗坚持抗辽,最终获得胜利的案例,劝说高宗皇帝,投降是没有好下场的,唯有坚持抗战,才能最终修成正果。
可惜的是,对于老帅宗泽的苦口婆心,谆谆善诱,并没有得到高宗皇帝任何片言只语的回应。
对于高宗皇帝的不作为,宋朝的史官替皇帝找来几个替罪羔羊,包括黄潜善汪伯彦等高宗身边的谋臣。
在《宋史。宗泽传》中如此记载道:又条上五事,其一言黄潜善汪伯彦赞南幸之非。泽前后建议,经从三省枢密院,辄为潜善等所抑,每见泽奏疏,皆笑以为狂。
史官认为是黄潜善等奸臣把宗泽的上访信给扣压住,没有上报给高宗皇帝。
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当时辅助高宗皇帝的主政太宰正是主战派的李纲,而黄潜善汪伯彦等人并没有权利来扣压宗泽的奏折。
宗泽望穿秋水,始终没有盼来高宗皇帝的圣旨,反而收到了金兵又再一次南侵入寇的消息。
完颜兀术派遣一万金兵入寇宋朝,来势汹汹,但最后只剩下主帅纥石烈志宁等寥寥几人逃回金国,堪称完败。
这样的结果,完全不能被金国的民众和金主吴乞买所接受。
结果是,三个月后,也就是建炎元年十二月,金国再一次倾全国之兵,兵分三路,直奔东京汴梁城而来。
因为完颜兀术犯错,这一次金兵的主帅换成了大皇子完颜粘罕,但换来换去,都还是完颜家几兄弟在主持军政。
这个时候,刚好是靖康之耻的一周年。
ps:谢谢zhuxyhh01大大三牛aa大大大寒尖大大花小瘦大大道是天撒的谎言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二百二十八章:浚州黄河大桥

建炎元年十二月冬,金国再一次倾尽全国的力量,兵分两路大军,气势汹汹,大举南侵入寇宋朝。
主帅完颜粘罕负责东路大军,从云中(今山西大同)出发,穿越太行山,由河阳(今河南孟州)渡河,进入河南,直逼开封府。
副元帅完颜兀术负责西路大军,在山西的西南渡河,取道同州(今陕西大荔),闯入关中地区,目标直指汴梁城。
金国在前年和去年的大规模出兵,虽然都不能算是一帆风顺,但最后都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尤其是在去年的靖康之变中,更是把宋人皇帝的老巢都给端掉了。
金国这第三次出兵,无论从人数粮草装备等方面,都比前两次要更强。所以,金兵这次的出动只有一个目标………斩草除根。
不但要拿下开封府汴梁城,更要乘胜追击,直捣南京应天府,活捉高宗赵构。
在金主完颜吴乞买的心里,开始产生了一统中国,千秋万代的想法。
与上两次出兵大宋一样,完颜兀术抽了支好签,路程比起完颜粘罕的东路军要短上许多,因此,也更早些与宋兵短兵相接。
以往金兵与宋军相遇,大多是在宋人的城池下面;因为在野外空旷的地方,宋军一旦听到有金兵的消息,基本上都是闻风而逃。
不过,这一次金宋两军相遇的地方有些特别。既不是在城池周边。也不是在郊野空旷地带。而是在黄河上的一条大桥两边。
北宋时期,黄河之上有两座著名的大桥。一座是建于唐代,在天朝小学语文课本中讲到架舟捞铁牛故事中所提及的浦津桥;另一座就是如今宋金两军在相互对峙的浚州黄河大桥。
浚州黄河大桥建成于北宋政和五年,跨越大伾凤凰紫金三山,和浚州滑州两个州府。
该桥分为两段,徽宗赵佶下诏赐名,大伾山至凤凰山段的浮桥曰天成桥,属浚州;凤凰山至紫金山段的浮桥曰荣光桥(后改为圣功桥)。属滑州。
宋代是黄河在浚的最后时期。当时,由于滑州境内土质疏松,因此处于此境内的河堤经常决口,有人提议在浚州境内开河分流。
于是,朝廷调发黄河沿岸百姓修筑工程,民不聊生。正如《宋史》中所言:“每岁春首,骚动数路,常至败家破产”。
政和四年十一月,督水使孟昌龄献议:“导河大伾,可置永久浮桥”。
他提议引黄河水。使之通过大伾山及东北二小山(紫金山凤凰山),使其分为两股而过。在下流合二为一,由此以三山为桥墩,修筑浮桥,将“省费数十百倍,宽河朔诸路之役”。
宋廷喜而从之,任孟昌龄为都水监,征集黄河两岸民夫数十万,并于浚州大伾凤凰紫金三山间建浮桥两座。
六月,宋徽宗下诏于河北京东京西路,并嘉赏开河修桥有功的官员。诏书曰:“凿山郦渠,循九河既导之迹,为梁跨趾,成万事永赖之功……人绝往来之阻,地无南北之殊……”
又诏:“居山至大伾山浮桥属浚州者,赐名天成桥;居山至汝子山浮桥属滑州者,赐名荣光桥。”不久,改荣光曰圣功。同年七月,御制桥名,摩崖以刻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