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内科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泄泻可止。

若病情较轻者,可用六一散煎汤送服红灵丹。若湿重于热,证见胸腹满闷,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微黄厚腻,脉濡缓者,可合平胃散燥湿宽中。夹食滞者宜加神曲、麦芽、山楂以消食化滞。若发生在夏季盛暑之时,暑湿犯表,困遏脾胃,身热烦渴,胸闷脘痞,呕吐下利,即为暑湿泄泻,可用黄连香薷饮,清解暑热,化湿和中。若暑热偏重,身热烦渴,可加薄荷、荷叶、清豆卷增强清暑之力。

3。食滞证

症状:腹痛肠鸣,泻后痛减,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大。

证机概要:宿食阻滞肠胃,脾胃运化失司。

治法:消食导滞。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本方功能消食导滞,和胃除湿,适用于饮食过度,宿食内停,脘痞腹痛,嗳腐呕吐,泻下臭如败卵者。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消导食滞,宽中除满;陈皮、半夏、茯苓和胃祛湿;连翘消食滞之郁热。

若食滞较重,脘腹胀满,泻下不爽者,可因势利导,采用“通因通用”之法,加大黄、枳实、槟榔,或用枳实导滞丸以消导积滞,清利湿热;积滞化热者,加黄连、山栀;呕吐甚者,加生姜、刀豆子、竹茹和胃降逆止呕。

(二)久泻

1。脾胃虚弱证

症状: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稍有饮食不慎,大便次数即增多,夹见水谷不化,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少华,肢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胃虚弱,运化无权。

治法: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本方功能健脾益气,渗湿止泻,适用于脾胃气虚夹湿之泄泻。

常用药: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平补脾胃之气;扁豆、苡仁、山药、莲子既可和胃理气健脾,又能渗湿而止泻,标本兼顾;砂仁芳香醒脾,促进中焦运化,畅通气机。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伴见腹中冷痛,手足不温者,宜用附子理中丸加吴茱萸、肉桂以温中散寒止泻。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伴见滑脱不禁甚或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清,健睥止泻。若泄泻日久,脾虚夹湿,肠鸣辘辘,大便溏黏者,舌苔厚腻难化,或食已即泻者,应于健脾止泻药中加入升阳化湿的药物,如防风、羌活、苍术、厚朴,或改用升阳益胃汤加减,以升清阳,化湿浊。若大便泻下呈黄褐色,为内夹湿热,可于原方中加黄连、厚朴、地锦草等清热除湿;若湿热未尽,泄泻日久,便溏而黏,气阴两伤,形瘦乏力,舌瘦质淡红,苔薄黄腻者,可用益胃汤加乌梅、五倍子、石榴皮、焦山楂、黄柏等标本兼治。

2。肝气乘脾证

症状:肠鸣攻痛,腹痛即泻,泻后痛缓,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诱发,平素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矢气频作,舌苔薄白或薄腻,脉细弦。

证机概要:肝失条达,横逆侮脾,脾运无权。

治法:抑肝扶脾。

代表方:痛泻要方加减。本方功能调和肝脾,适用于肝郁脾虚之痛泻。

常用药:白芍养阴柔肝以治肝体;防风胜湿,且可散肝以助肝用;白术化湿健脾;陈皮理气和中。

若肝体过虚,可加用当归、枸杞等柔肝之品;若肝用不足,可加柴胡、青蒿等疏肝之味;脾虚明显时,可加用茯苓、扁豆、山药等化湿健脾之药;胃纳不和,可加半夏、木香之品以和中。若肝泻日久,气郁不解,转入血络,脾土不疏,泄泻缠绵难遇,可从化瘀人手,用血府逐瘀汤。在化瘀法下,还可根据其寒热不同,选用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化裁治之,其效更显。若夹有湿热,大便夹有黏液,可加黄连、黄芩等清肠化湿;反复发作不已者,可适当加入酸涩收敛之品,如乌梅、木瓜、诃子等;若脾气虚弱者,可加服参苓白术丸。证情平稳后,可服逍遥丸以善后。

3。肾阳虚衰证

症状:每于黎明之前,脐腹作痛,继则肠鸣而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腹部喜暖,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证机概要:命门火衰,脾失温养,水谷不化。

治法:温肾健脾,涩肠止泻。

代表方:四神丸加减。本方功能温补脾肾,涩肠止泻,适用于脾肾虚寒,五更泄泻。

常用药:补骨脂温肾助阳,肉豆蔻温中暖脾,吴茱萸辛热散寒,五味子酸收止泻。

若肾阳虚衰明显,可加附子、肉桂等温肾之品;脾阳不足为著,可加干姜、莲子肉、芡实米等暖脾止泻之味;内寒腹痛,可加川椒、茴香等散寒之药;泻次频多,加乌梅、石榴皮、五倍子等酸收之品;若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宜加黄芪、党参、白术之类,或配合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健脾止泻;若滑脱不禁者,合桃花汤或真人养脏汤以固涩止泻;若虽为五更泻,但脾肾阳虚不显,反见心烦嘈杂,而有寒热错杂之症者,治当寒温并用,温脾止泻,可改用乌梅丸加减。慢性泄泻,虚证居多,治用温补固涩,但亦有虚中夹实者,固涩后泄泻次数虽然减少,而腹胀或痛,纳减不适,而有血瘀者,可用桂枝汤加当归、川芎、赤芍等,以养血和血。

【预后转归】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其转归依急性暴泻和慢性久泻的不同而有别。一般而言,急性暴泻病情较轻者,多能治愈,部分病人不经治疗,仅予饮食调养,亦可自愈;若病情较重,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无度者,极易发生亡阴亡阳之险证,甚至导致死亡;有少数病人暴泄不止,损气伤津耗液,可成痉、厥、脱等危证,特别是伴有高热、呕吐、热毒甚者犹然。少数急性暴泻患者,治不及时或未进行彻底治疗,迁延日久,易由实转虚,变为慢性久泻。慢性久泻脏气亏虚,病情缠绵,难取速效,疗程较长,部分病人经过治疗可获愈,少数病人反复泄泻,导致脾虚中气下陷,可见纳呆、小腹坠胀、消瘦,甚至脱肛等症;若久泻脾虚及肾,脾肾阳虚,则泄泻无度,病情趋向重笃。

【预防调护】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使脾气旺盛,则不易受邪。加强食品卫生及饮用水的管理,防止污染。饮食应有节制,不暴饮暴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生活起居应有规律,防止外邪侵袭,夏季切勿因热贪凉,尤应注意腹部保暖,避免感邪。

泄泻病人应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饮食宜新鲜、清淡、易于消化而富有营养,忌食辛辣炙傅、肥甘厚味。急性暴泻易伤津耗气,可予淡盐汤、米粥等以养胃生津。肝气乘脾之泄泻患者,应注意调畅情志,尽量消除紧张情绪,尤忌怒时进食。

【临证备要】

1。注意“风药”的临床运用。脾气不升是慢性泄泻的主要病机之一。风药轻扬升散,同气相召,脾气上升,运化乃健,泄泻可止。湿是形成泄泻的病理因素之一,湿见风则干,风药具有燥湿之性。湿邪已祛,脾运得复,清气上升,泄泻自止。风药尚具有促进肝之阳气升发的作用,肝气升发条达,疏泄乃治。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风药尚有抗过敏作用,而慢性泄泻者多与结肠过敏有关,故而有效。临床常用药有藿香、葛根、荆芥、防风、桔梗、白芷、藁本、升麻、柴胡、蝉蜕、羌活等。方剂可选藿香正气散、荆防败毒散、羌活胜湿汤等,如运用得当,效果明显。

2。虚实夹杂者,寒热并用。慢性泄泻纯虚纯实者少,虚实夹杂者多。脾虚与湿盛是本病的两个主要方面。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常则生飧泄,治疗可用参苓白术散、理中汤等;若脾虚生湿,或外邪内侵,引动内湿,则虚中夹实,治当辨其湿邪夹热与夹寒之不同,临床一般以肠腑湿热最为常见,治疗当理中清肠,寒热并用,加用败酱草、红藤、黄柏、猪苓、茯苓等;寒湿偏重者则用苍术、厚朴、肉桂、陈皮、白术等。

3。掌握通法在慢性泄泻中的运用时机。泄泻一证,其病位在肠腑。大肠为“传导之官”,小肠为“受盛之官”,前者司“变化”,后者主“化物”,一旦肠腑发生病变,必然“变化”无权,“化物”不能,于是曲肠盘旋之处易形成积滞痰饮浊毒。久之中焦脾胃渐亏,难以运化,积饮痰浊愈甚,或陈积未去,新积又生。故此,治疗诸多方法无效者,必有痰饮浊毒积滞肠腑。倡导攻邪已病的张从正提倡以攻为补,“损有余即是补不足”,而且“下中自有补”,“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当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