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内科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外,肝、胆、脾、胰病变所引起的上腹部疼痛还应结合辨病予以排除。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胃痛的辨证应区分为寒热、虚实、气滞、血瘀的不同。

1。辨虚实

虚者多病程长,痛处喜按,饥时痛著,纳后痛减,体弱脉虚。属虚者应进一步辨气虚、阳虚与阴虚。实者多病程短,痛处拒按,饥时痛轻,纳后痛增,体壮脉盛。属实者应进一步辨别不同的病理因素为病。

2。辨寒热

胃痛遇寒痛甚,得温痛减,泛吐清水者为寒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喜凉恶热,泛吐酸水者为热证。寒与热均有虚实之分。

3。辨气滞、血瘀

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气滞者,多见胀痛,痛无定处,或攻窜两胁,疼痛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血瘀者,疼痛部位固定不移,持续疼痛,入夜加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或兼见呕血、便血。

各证往往互相兼杂和动态转化,如虚实兼夹、寒热错杂、气血同病等,必须根据临床表现全面进行分析,综合诊断。

二、治疗原则

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大法,旨在疏通气机,通而痛止,即所谓的“通则不痛”。然在使用理气和胃之法时,还必须根据不同证候,采取相应治法。如实证者,应区别寒凝、气滞、胃热、血瘀,分别给予散寒止痛、疏肝解郁、清泄肝胃、通络化瘀治法;虚证者当辨虚寒与阴虚,分别治予温胃健中或滋阴养胃。

要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法,绝不能局限于狭义的“通”之一法。如属于胃寒者,散寒即所以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以通;属于肝气犯胃者,理气即所以通;属于肝胃郁热者,泄热即所以通;属于湿热中阻者,清化湿热即所以通;属于瘀阻胃络者,化瘀即所以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所以通;属于脾胃虚寒者,温胃健中即所以通。只有结合具体病机,采取相应治法,使之丝丝人扣,才符合“通法”之本意。

三、证治分类

1。寒邪客胃证症状:胃痛暴作,拘急冷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喜热饮,有感寒或食冷病史,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凝胃脘,暴遏阳气,气机郁滞。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加味。本方温胃散寒,理气止痛,适用于暴作、喜热恶寒的胃痛之证。

常用药:高良姜、吴茱萸温胃散寒;香附、陈皮、木香行气止痛。

若病情较轻,可服生姜汤,结合局部热熨即可缓解。若寒邪较著,加荜茇、川椒、肉桂、厚朴等,以助散寒理气止痛;如兼见恶寒、头痛等风寒表证者,可加苏叶、桂枝、防风等以疏散风寒;若因过食生冷而夹有宿食停滞,兼见胸脘痞闷,嗳气或呕吐者,可加神曲、鸡内金、莱菔子、半夏等,或加服保和丸以消食导滞,降逆止呕。若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可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

2。饮食伤胃证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有暴饮暴食病史,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壅阻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本方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停滞,胃痛胀满,嗳腐吐食的胃痛证。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茯苓、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

若脘腹胀甚者,可加枳实、砂仁、槟榔等以行气消滞;若食积化热,嗳腐酸臭者,加黄连、栀子以清热;若胃脘胀痛而便秘者,可合用小承气汤或改用枳实导滞丸以通腑行气;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用大承气汤以泄热解燥,通腑荡积。

3。肝气犯胃证

症状:胃脘胀痛,或攻撑窜动,牵引背胁,遇怫郁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用于治疗胃痛胀闷、攻撑连胁之证。

常用药:柴胡、川芎、香附、陈皮散郁和中;白芍、甘草缓急止痛;枳壳、佛手、绿萼梅理气解郁而不伤阴。

若疼痛较著者,可加用金铃子散、青木香、郁金等,以增加理气止痛之效;若嗳气频繁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和胃降逆;泛吐酸水者,加左金丸,或加炙乌贼骨、川贝母、煅瓦楞子等和胃制酸。若痛势急迫,嘈杂吐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乃肝胃郁热证,改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以疏肝泄热和胃。郁热迫血妄行,吐血、便血者,宜加大黄、地榆、白及粉等以凉血止血。若病情反复久延,脾气亦伤,胃痛而胀,饮食不佳,神疲乏力,属肝郁脾虚证,宜疏肝健脾,理气和胃,用逍遥散加佛手、香附、砂仁、郁金等。

4。湿热中阻证

症状:胃脘灼痛,吐酸嘈杂,脘痞腹胀,纳呆恶心,口渴不欲饮水,小便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清化热湿,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本方具有清化中焦湿热的作用,适用于痛势急迫、胃脘灼热、口干口苦的胃痛。

常用药:黄连、栀子清热燥湿;半夏、茯苓、草豆蔻祛湿健脾;陈皮、甘草理气和中。

湿偏重者加苍术、藿香燥湿醒脾;热偏重者加蒲公英、黄芩、连翘清胃泄热;伴恶心呕吐者,加竹茹、代赭石以清胃降逆;大便秘结不通者,可加大黄(后下)通下导滞;气滞腹胀者,加厚朴、枳实以理气消胀;兼有食积停滞,纳呆少食者,加炒三仙、莱菔子以消食导滞。

5。瘀血停胃证

症状: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疼痛延久屡发,食后加剧,入夜尤甚,甚或出现黑便或呕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前方活血行瘀,散结止痛,治血瘀内阻之胃痛。后方调气化瘀,治胃痛因气滞血瘀所致者。

常用药:蒲黄、五灵脂、丹参化瘀定痛;檀香、砂仁理气和胃而止痛。

若胃痛甚者,可加延胡索、郁金、九香虫、木香、枳壳以加强活血行气止痛之功;若见呕血及黑便等出血现象者,当以止血为先,宜去檀香、砂仁,加大黄、茜草根、三七粉等化瘀止血。

6。脾胃虚寒证

症状:胃脘隐痛,绵绵不休,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神疲倦怠,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虚缓无力。

证机概要:中焦虚寒,胃失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本方甘温补虚,缓中止痛,适用于胃脘隐痛,喜温喜按之脾胃虚寒证。

常用药:黄芪、白术补气健脾;桂枝温胃散寒;白芍、饴糖、大枣、甘草缓急止痛。

若泛吐酸水者,去饴糖,加吴茱萸、煅瓦楞子以制酸止痛;若泛吐清水较多,或胃中有振水音,宜加干姜、半夏、陈皮、茯苓,或配用苓桂术甘汤以温化饮邪;若寒甚者,可合用理中丸,或改用大建中汤温中散寒;若疼痛较著,加延胡索以止痛。

7。胃阴不足证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有时嘈杂似饥,或似饥而不欲食,口于咽燥,大便于结,舌红少津,或光剥无苔,脉弦细无力。

证机概要:胃阴不足,润降失司。

治法:养阴益胃。

代表方:益胃汤加味。本方养阴益胃生津,用于脾胃阴虚,胃脘隐痛,口干咽燥,舌干苔少等症。

常用药: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石斛甘凉以滋养胃阴;佛手、绿萼梅调气止痛。

若胃中嘈杂,或有吞酸者,可加左金丸以制酸和胃;胃酸明显减少者,当酌加乌梅、诃子肉、鸡内金等,以增强酸甘化阴之力;胃脘胀痛较剧,兼有气滞者,宜加厚朴花、金铃子散等行气止痛;若便秘,可酌加麻仁、瓜蒌仁以润服通便;倦怠乏力,不思饮食,属气阴两虚者,加太子参、山药、白术以益气养阴。

【预后转归】

急性胃痛多以实证为主,治疗调护及时得当多能向愈。久病迁延则多由实转虚,形成虚实夹杂,或寒热互结,或气滞血瘀,病情复杂,易反复发作,合理的治疗调摄仍能使病情得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