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用药:附子、肉桂、山萸肉、冬虫夏草、胡桃肉、紫河车温肾纳气;熟地、当归滋阴助阳。
若脐下筑筑跳动,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为肾失潜纳,加紫石英、磁石、沉香等;喘剧气怯,稍动喘甚者,加人参、五味子、蛤蚧益气纳肾。肾阴虚者,不宜辛燥,宜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加减以滋阴纳气,药用生地、天门冬、麦门冬、龟板胶、当归养阴,五味子、诃子敛肺纳气。
本证一般以阳气虚者为多见,若阴阳两虚者应分清主次治之。若喘息渐平,善后调理可常服紫河车、胡桃肉以补肾固本纳气。
3。正虚喘脱
症状: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扇气促,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咳喘欲绝,或有痰鸣,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证机概要:肺气欲绝,心。肾阳衰。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代表方: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前方扶阳固脱,适用于元气大亏,阳气暴脱,汗出黏冷,四肢不温,呼吸微弱,或上气喘急者;后方镇摄肾气,适用于真阳不足,肾不纳气,浊阴上泛,痰壅胸中,上气喘促,四肢厥逆,冷汗不止,舌淡苔白,脉沉微。蛤蚧可温肾阳,散阴寒,降逆气,定虚喘。
常用药:人参、黄芪、炙甘草补益肺气;山萸肉、冬虫夏草、五味子、蛤蚧(粉)摄纳肾气;龙骨、牡蛎敛汗固脱。
若阳虚甚,气息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者,加附子、干姜;阴虚甚,气息急促,心烦内热,汗出黏手,口干舌红,脉沉细数者,加麦冬、玉竹,人参改用西洋参;神昧不清者,加丹参、远志、菖蒲安神祛痰开窍;浮肿者,加茯苓、炙蟾皮、万年青根强心利水。
【预后转归】
喘证的预后与病程的长短、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深浅有关。一般而论,实喘易治,虚喘难疗。实喘由于邪气壅阻,祛邪利肺则愈,故治疗较易;虚喘为气失摄纳,根本不固,补之未必即效,且每因体虚易感外邪,诱致反复发作,往往喘甚而致汗脱,故难治。
【预防调护】
对于喘证的预防,平时要慎风寒,适寒温,节饮食,少食黏腻和辛热刺激之品,以免助湿生痰动火。
已病则应注意早期治疗,力求根治,尤需防寒保暖,防止受邪而诱发,忌烟酒,远房事,调情志,饮食清淡而富有营养。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但活动量应根据个人体质强弱而定,不宜过度疲劳。
【临证备要】
1。注意寒热的转化互见。喘证的证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临床辨证除分清实喘、虚喘之外,还应注意寒热的转化。如实喘中的风寒壅肺证,若风寒失于表散,入里化热,可出现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证,若痰郁化热,或痰阻气壅,血行瘀滞,又可呈现痰热郁肺,或痰瘀阻肺证。
2。掌握虚实的错杂。本病在反复发作过程中,每见邪气尚实而正气已虚,表现肺实肾虚的“下虚上实~选~书~网~x~u~a~n~s~h~u~。c~o~m”证。因痰浊壅肺,见咳嗽痰多,气急,胸闷,苔腻;肾虚于下,见腰酸,下肢欠温,脉沉细或兼滑。治疗宜化痰降逆,温肾纳气,以苏子降气汤为代表方,并根据上盛下虚的主次分别处理,上盛为主加用杏仁、白芥子、莱菔子,下虚为主加用补骨脂、胡桃肉、紫石英。另外可因阳虚饮停,上凌心肺,泛溢肌肤,而见喘咳心悸,胸闷,咳痰清稀,肢体浮肿,尿少,舌质淡胖,脉沉细。治当温肾益气行水,用真武汤加桂枝、黄芪、防己、葶苈子、万年青根等。若痰饮凌心,心阳不振,血脉瘀阻,致面、唇、爪甲、舌质青紫,脉结代者,可加用活血化瘀之丹参、桃仁、红花、川芎、泽兰等。
3。虚喘尤重治肾,扶正当辨阴阳。虚喘有补肺、补肾及健脾、养心的不同治法,每多相关,应结合应用,但肾为气之根,故必须重视治肾,纳气归原,使根本得固。扶正除辨别脏器所属外,须进一步辨清阴阳。阳虚者温养阳气,阴虚者滋阴填精,阴阳两虚者根据主次酌情兼顾。一般而论,以温阳益气为主。
4。对于喘脱的危重证候,尤当密切观察,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医案举隅】
夏某,58岁,女。
喘证已历多年,既往每届冬令发作加甚。今年自冬至夏,发作持续不已,呼吸困难,动则喘甚,稍有咳嗽,痰少,喉中少有痰鸣,心慌,舌质淡,脉沉细。证属肺肾两虚,痰浊阻气,治拟苏子降气汤加减。
肉桂2。5g(后下),炙黄芪12g,当归、钟乳石、炒苏子、法半夏、胡桃肉各10g,橘皮5g,沉香2。5g(后下),生姜2片。7剂,每日1剂。
二诊:补肺纳肾,降气化痰,气喘减轻,但动则仍甚,咳少无痰,舌苔白,脉沉细,面色无华。仍当从肾虚水泛为痰作喘进治。
肉桂2。5g(后下),炙黄芪12g,当归、钟乳石、炒苏子、法半夏、胡桃肉各10g,紫石英、熟地各12g,诃子5g,沉香2。5g(后下),生姜2片。14剂,每日1剂。
三诊: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气喘减轻,咳少,痰不多,惟头昏不适,苔脉如前,原法再进。
原方去钟乳石,加枸杞子10g。
患者服上方后,病情缓解,持续4个月气喘未作,是年冬季共轻度发作2次,经用上方迅即控制。
按:本案属下虚兼有上盛之喘,治疗始以苏子降气汤加减,继合贞元饮意,摄纳肾气,补益肺气,以固本为主。上盛则用炒苏子、法半夏、橘皮;下虚则用胡桃肉、钟乳石、紫石英、熟地;肺肾气虚则用炙黄芪;寒饮伏肺则用肉桂。治下顾上,金水同调,药与证合,故获效快。
(周仲瑛著。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
【古代文献精选】
《济生方·喘》:“将理失宜,六淫所伤,或堕惊恐,渡水跌仆,饱食过伤,动作用力,遂使脏器不和,荣卫失其常度,不能随阴阳出入以成息,促迫于肺,不得宣通为喘也。”
《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喘嗽》:“有肺虚夹寒而喘者,有肺实夹热而喘者,有水气乘肺而喘者……如是等类,皆当审证而主治之。”
《医宗必读·喘》:“治实者攻之即效,无所难也。治虚者补之未必即效,须悠久成功,其间转折进退,良非易也。故辨证不可不急,而辨喘证为尤急也。”
第五节肺胀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内经》首提肺胀病名,并指出其病因病机及证候表现,如《灵枢·胀论》说:“肺胀者,虚满而喘咳。”《灵枢·经脉》又说:“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指出:“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书中所载治疗肺胀之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等方剂至今仍被临床所沿用。此外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所述之支饮,症见“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亦当属于肺胀范畴。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逆短气候》认为,肺胀的发病机理是由于“肺虚,为微寒所伤,则咳嗽。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而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痞不能宣畅,故咳逆短气也。”唐·王焘《外台秘要·肺胀上气方》记载:“《广济》疗患肺胀气急,咳嗽喘粗,卧眠不得……紫菀汤方。”“《千金》疗肺胀,咳嗽上气……麻黄汤方。”书中不但列出治法方药,而且阐述了肺胀的饮食宜忌。后世医籍多将本病附载于肺痿、肺痈之后,有时亦散见于痰饮、喘促、咳嗽等门,在认识上不断有所充实发展。如元·朱丹溪提出肺胀的发生与痰瘀互结、阻碍肺气有关,可用四物汤加桃仁等药物治疗,开活血化瘀治疗肺胀之先河。清·张璐《张氏医通·肺痿肺胀》认为肺胀多因“痰夹瘀血碍气而胀”,以实证居多。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咳嗽》提出对肺胀的辨证施治当分虚实两端,“又有气散而胀者,宜补肺,气逆而胀者,宜降气,当参虚实而施治”,对肺胀的临床辨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根据肺胀的临床证候特点,西医学中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