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内科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病机:火热炽盛,入营动血。治法:凉血清热。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味。本方功专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主治血分热盛证。

药用犀角(用水牛角代)、生地黄清热凉血;赤芍、丹皮凉血化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

气分热盛者,宜合泻心汤;营分热盛者,宜合清营汤;胃热炽盛而肾阴不足,宜用玉女煎泻南补北。

3。血寒

症状:手足厥冷,口唇皮肤青紫,筋脉拘急,肢体麻木,腹中冷痛,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脉沉紧。

病机:血为寒凝,运行不畅。治法: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方药:当归四逆汤或温经汤。两方均有温经散寒之功,主治血寒络痹证。但前方散寒之力较强,主要用于寒凝经脉病证;后方温经之力较强,主要用于冲任受寒病证。

药用桂枝、细辛、吴茱萸温通经脉,鼓舞血行;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和营调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益气和胃,以资生化之源,阳长阴生,血源可充。

4。血瘀

症状:痛处固定不移,或刺痛拒按,或血瘀积而不散,结成肿块(如肝脾肿大、腹腔肿块、肠覃、石瘕等),面色黧黑,肌肤甲错,或有紫斑,或红痣赤缕等。如瘀血乘心,扰乱心神,又可出现谵语、发狂等。舌质青紫或有瘀点,脉细涩。

病机:血行不畅,停滞为瘀。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两方均有活血祛瘀之功,治蓄血证。但前方破瘀力较弱,用于蓄血程度较轻,其人如狂者;后方逐瘀力强,用于蓄血重证,其人发狂者。

药用桃仁、水蛭、虻虫、廑虫活血破瘀;大黄攻逐瘀结;芒硝软坚散结;甘草调胃安中,缓和药性。

兼气滞者,可加香附、旋覆花、郁金、降香;血热者,加凉血药,如生地、赤芍、丹皮等;寒凝者,加桂枝、当归、细辛。

5。血溢

症状:凡血溢脉外,即谓血溢。阳络伤的临床表现为咳血、吐血、鼻衄、齿衄和肌衄之类;阴络伤的表现为便血、尿血、月经量多等。

病机:火热迫血妄行,或阴虚火旺,灼伤血络,络伤而溢,或气虚不能摄血,溢出脉外。

治法:总的法则,出血者宜止血,但应辨证求因。血热妄行者,宜清热凉血;阴虚火旺者,宜滋阴降火宁血;气不摄血者,宜补气摄血。

方药:属于火热迫血妄行者,宜清热泻火,可用三黄泻心汤加味。药用大黄导热下行,釜底抽薪,使血止而不留瘀;黄连、黄芩清胃泻火,使胃气下泻,气顺而血不上逆。

属于阴虚火旺者,宜用茜根散。药用茜根化瘀止血;生地、玄参滋阴降火;白茅根、藕节炭、仙鹤草养阴止血。

属于气虚失摄者,宜用归脾汤。药用党参、黄芪益气摄血;当归、龙眼肉养血和营;白术、木香健脾理气,使补血而不呆滞。若血寒不得归经,又当温经止血,用附子、肉桂、炮姜、艾叶。

附气血合病

气血合病的辨证,应分清虚实。虚证有气血亏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实证有气滞血瘀等。

1。气血亏虚

症状:短气懒言,四肢倦怠,自汗少寐,心悸怔忡,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纳谷较差,舌淡或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病机:多因久病气血耗伤,或慢性失血而致气血双亏,脏腑失养。

治法:补气养血。

方药:八珍汤。本方补益气血,治气血两虚所致的病证。

药用党参、熟地甘温补养气血;白术、茯苓健脾助运;当归、白芍养血和营;甘草和中益气;川芎和血调气;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促进水谷精微化生血气。

2。气随血脱

症状:出血量多,面色咣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神情淡漠,甚则昏厥,脉微细欲绝,或见芤脉。

病机:血脱而气无所依,随血欲脱。

治法:补气固脱。

方药:独参汤。

药用人参一味,益气固脱。

如四肢厥冷,汗出淋漓,阳气将暴脱者,急用参附汤益气回阳,救逆固脱。

3。气滞血瘀

症状:胸胁胀满疼痛,或头痛、腹痛,其痛如刺,痛处固定,疼痛持续,或腹部有痞块,刺痛拒按,舌暗红,有紫气或瘀斑,脉细涩。

病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治法:理气活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本方功能理气活血通络,治气滞血瘀而致胸胁疼痛,痛如针刺等症。

药用当归须、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川牛膝祛瘀通脉,并导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枳壳开胸行气,使气行血行;生地凉血滋阴;当归养血润燥,化瘀而不伤阴血;甘草调和诸药。

三、痰病

痰是体内水津不归正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疾病的病理因素之一。

痰的形成途径,概而言之有四:①外感六淫,阻碍气化,津液凝结为痰;②七情内伤,郁结不畅,气不布津,液聚为痰;③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酒醴,积湿生痰;④劳欲体虚,脾肾亏虚,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变为痰浊。

痰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肺居上焦,主治节,敷布津液。如肺气郁滞,治节无权,则津液停聚而成痰。脾居中焦,主运化,升清降浊。若脾运不健,则津液停积而生痰。肾处下焦,属水,职司开合,蒸化排泄。若火衰水亏,蒸化无权,津液亦可转化为痰。此外,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津液亦可停滞而成痰。痰成之后,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窍,或郁于肝,或动于肾,或流窜经络而变生诸证。

由于痰的成因不同,在性质上有湿、燥、热、寒、风、气、郁等多种。

痰的临床表现颇为复杂,约言之有三:①痰涎:指排出于体外的液体物质,如咳嗽咳痰。②痰核、痰块:指凝集于躯体局部,呈有形之粒块状物。③痰征:指流注于内脏或经络之间,主要症状上表现痰象,如关节疼痛、拘挛麻木、精神失常等。

痰的病证以本虚标实为多见。辨证应掌握脏腑虚实,标本缓急。急则先治其痰,以化痰、祛痰为基本大法。根据痰的性质,采用不同法则:热痰宜清之,寒痰宜温之,燥痰宜润之,湿痰宜燥之,风痰宜散之,郁痰宜开之,顽痰宜软之。缓则求其本,治在肺、脾、肾。

1。痰阻于肺

症状:咳嗽痰多色白,易于咳出,或伴有气急喘促,喉间痰鸣有呀呷之声,或伴有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或濡。

病机:肺失宣肃,聚津为痰。

治法:利肺化痰。

方药:止嗽散。本方止咳化痰,治外感咳嗽,咳痰不爽者。

药用百部、紫菀、白前、陈皮疏利肺气,化痰止咳;荆芥、紫苏疏风宣肺解表;甘草润肺化痰,又能调和诸药。

如属风寒初起,加麻黄、桂枝;若为燥热伤肺者,加川贝母、全瓜蒌;若为湿痰内蕴者,加半夏、茯苓;如肺气不降,上气而喘咳者,可加苏子、莱菔子、旋覆花等。

2。痰蒙心窍

症状:神识昏糊,或昏倒于地,不省人事,咽喉痰鸣,或胸闷心痛,苔白腻,脉缓。

病机:痰蒙心窍,神明失用。治法:开窍化痰。

方药:导痰汤合苏合香丸。前方功专化痰,治痰浊内壅,头昏目眩,胸膈痞塞,喘嗽痰多等症;后方功专温通开窍,治寒痰内闭心窍,神志不清等症。

药用半夏、陈皮、胆星、枳实燥湿化痰;远志、菖蒲行气开郁。如属寒痰闭阻心窍,可选用苏合香丸温通开窍,行气化痰。

3。痰蕴脾胃

症状:脘痞纳少,纳谷欠香,伴恶心呕吐,倦怠无力,苔白腻,舌质胖淡,脉濡缓。

病机:脾失健运,痰浊内生。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本方健脾醒胃,化痰和中。

药用党参、白术健脾补气;茯苓、半夏培脾化痰;陈皮、甘草理气和胃。脾气健而胃气和,乃杜其生痰之源。

若苔腻较著者,加苍术、厚朴以燥湿化痰。

4。痰郁于肝

症状:咽中似有物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胸胁隐痛,嗳气频频,易怒善郁,苔薄腻,脉弦滑。

病机:肝肺气郁,痰气阻滞。治法:解郁化痰。

方药:四七汤。本方理气解郁,化痰开结,治痰气交阻,胸闷咽塞等症。

药用半夏化痰开结;厚朴化湿行气解郁;陈皮、苏叶宽胸理气;茯苓化痰渗湿;生姜、大枣和中。

如气郁较著者,加柴胡、郁金、香附、青皮,以疏理肝气。如气郁化火,炼津成痰者,可改用加减泻白散,药用桑白皮、地骨皮、丹皮、山栀、橘皮、苏子、枇杷叶等,以泻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