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气血虚痹证
症状:关节疼痛、酸楚,时轻时重,或气候变化、劳倦活动后加重,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肌肤麻木,短气自汗,面色少华,唇甲淡白,头晕目花,舌淡苔薄,脉细弱。
证机概要:风寒湿邪久留经络,气血亏虚,经脉失养。
治法:益气养血,和营通络。
代表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本方益气养血、和营通络,适用于痹证气血两虚、营卫失和者。
常用药:黄芪、党参益气;当归、白芍养血活血;桂枝和营通络;川芎、姜黄、鸡血藤、天仙藤行气和血通络,此即“气血流畅,痹痛自已”之意。
血虚明显者,重用当归,加生地、熟地;阴虚者,加玄参、石斛、山茱萸;兼有寒象者,加附子温阳散寒;兼有便溏者,加炒白术、苍术、茯苓健脾化湿;兼有瘀血者,加桃仁、红花;肢体麻木者,加苏木、路路通活血通络。
6。肝肾虚痹证
症状:痹证日久不愈,关节疼痛时轻时重,疲劳加重,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不足,筋脉失养。
治法:培补肝肾,通络止痛。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加减。本方具有补肝肾、益气血、祛风湿、通经络之功,用于痹证日久,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者。
常用药:独活、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除痹痛;防风、秦艽祛风化湿止痛;桂枝、细辛温经通络;牛膝、杜仲补益肝肾;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当归、川芎、生地黄、白芍养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肾气虚,腰膝酸软,加制黄精、续断、狗脊;骨节疼痛,乏力较著,加鹿衔草、千年健、石楠藤、骨碎补补虚通络,强壮筋骨;阳虚,畏寒肢冷,关节疼痛拘急,加附子、鹿角片、仙灵脾、巴戟肉、肉苁蓉;肝肾阴亏,腰膝疼痛,低热心烦,或午后潮热,加生地、首乌、桑椹子、枸杞子、功劳叶。
从痹证的病变过程来看,风寒湿痹、风湿热痹多见于病之初起。痹证日久不愈,则可见痰瘀痹阻和气血、肝肾亏虚,邪实正虚相兼,也可因病邪随体质从化或郁化而呈现寒热错杂之证。临证应联系分析,按主次处理,诸法复合应用。
【预后转归】
痹证治疗及时,病邪祛除,预后多佳。若失治误冶,或治未痊愈,或摄生不当,反复感寒受邪,均可使病情反复发作,日渐加重,迁延不已。日久可见关节肿胀畸形,甚至腰背强直变形。若虽初发而感邪深重,严重影响功能活动或损伤内脏,预后较差。
【预防调护】
改善生活与工作环境,避免久处湿地、感受风寒湿邪。平时应注意生活调摄,加强锻炼,调护正气。水下或潮湿环境中作业,应加强防护。痹证初发,应积极治疗,防止病邪传变。疼痛剧烈、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关节畸形、活动不利者,应防止跌仆,以免发生骨折。
【临证备要】
1。辨病位用药。辨病位用药是根据痹证的病位不同,在辨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使用药物,以提高疗效。痹在上肢可选用片姜黄、羌活、桂枝、桑枝、秦艽以通经达络,祛风胜湿;下肢疼痛者可选用独活、川牛膝、木瓜以引药下行;痹证累及颈项,出现颈部僵硬不适,疼痛者,可选用葛根、伸筋草、桂枝以舒筋通络,祛风止痛;腰部疼痛、僵硬,弯腰活动受限者,可选用桑寄生、杜仲、巴戟天、廑虫以补肾强腰,化瘀止痛;两膝关节肿胀,或有积液者,可用土茯苓、薏苡仁、天仙藤以清热祛湿,消肿止痛。
2。注重内外、动静结合。痹证不论急性、慢性,在内服药物的同时,要适当配合外治疗法,内外结合。慢性患者病位局限于少数关节时,尤当结合外治,如煎汤熏洗、药物外敷、针灸、推拿按摩等多种疗法综合应用,以提高疗效。治疗痹证要动静结合。发作期,症情较重,又有心脏受累者,宜以静卧休息为主。病情缓解后,可逐步增加活动。恢复期,宜以动为主,加强关节功能锻炼,使经络气血流通,体质增强,有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3。谨慎应用有毒药物。治疗顽固性痹痛,常选择具有毒性的药物如川乌、草乌、马钱子、雷公藤等,往往获得显效。但在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炮制法。如雷公藤须去皮,马钱子一般不入煎剂,川草乌应制用,先煎1小时以上减毒。②要严格掌握用量。药量应根据病情、体质而定,一般应由小量递增。如制川草乌初用3~5g,无反应者,可增加至6~12g;马钱子单用散剂日0。3~0。6g;雷公藤从5g递增至15g。③为防止中毒,可加甘草同煎。④注意药后反应,如有唇舌发麻、恶心、头晕、心悸、脉迟有歇止者,为中毒反应,应立即停药,并予解毒处理。
【医案举隅】
陈某,男,57岁,教师。
四肢关节反复肿痛1年,迭进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已全休半年。刻下四肢关节疼痛不已,上肢为著,腕、指小关节尤甚,红肿灼热,手指梭形肿胀,局部色素加深,形体消瘦,步履困难,口干苦,舌苔黄厚腻,前部中剥,质暗红,脉小弦滑。从风湿热毒留着,痰瘀互结治疗,投清热化湿、解毒宣痹之剂。
处方:秦艽12g,防己12g,鬼箭羽12g,白薇12g,防风5g,黄柏10g,苍术10g,炙僵蚕10g,广地龙10g,土茯苓15g,苍耳草20g,炮山甲6g。
药服8剂,肿势减轻,疼痛好转,原方加生地12g,炙全蝎3g,乌梢蛇10g,以养阴除痹,再投30剂。
经治疗病情稳步好转,肿痛显减,但觉酸楚,关节活动恢复正常,苔化未净,舌红中剥,脉小弦数。证属湿热不净,阴伤气耗之候。
处方:生黄芪15g,生地15g,土茯苓15g,透骨草15g,石斛12g,木防己12g,漏芦12g,广地龙10g,乌梢蛇10g,黄柏10g,知母10g,当归10g,炙全蝎3g,炒苍术6g,炮山甲5g。25剂。
药后关节肿痛基本消失,精神亦振,纳佳,寐安。
按:本案证属热痹、顽痹,因风湿热毒留着,痰瘀互结,伤阴耗气所致,实中夹虚之候,故先从标治,予祛风化湿、清热解毒、化痰祛瘀之剂,病邪渐退,正虚较显时分步加入养阴益气之品扶正祛邪,若起手即大剂补益恐有助邪之弊。
(周仲瑛著。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
【古代文献精选】
《素问·痹论》:“五脏皆有所合,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痹论》:“大抵痹之为病,寒多则疼,风多则行,湿多则着。在骨则重而不举,在脉则血凝而不流,在筋则屈而不伸,在肉则不仁;在皮则寒。”
《医宗必读·痹》:“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也。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
第二节瘙证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亦称“痿蹙”。“痿”是指痿弱不用,“蹙”是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之意。
《内经》阐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病证分类及治疗原则。《素问·痿论》指出本病的病因是思想无穷、有渐于湿、热伤五脏、远行劳倦、房劳太过等,病机是“肺热叶焦”,津液被灼,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肢体筋脉痿软。还将痿证分为皮、脉、筋、骨、肉五痿,并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治则。《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指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认为湿热也是痿证成因之一。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风身体手足不随候》中认为本病是“由体虚,腠理开,风气伤于脾胃之经络”所致。金·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强调“痿病无寒”,认为痿证的病机是“由肾水不能胜心火,心火上铄肺金。肺金受火制,六叶皆焦,皮毛虚弱,急而薄著,则生痿蹙。”并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