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实证
1。寒湿困脾
胸闷口黏,纳谷不馨,脘腹痞胀,头昏身倦,泛恶呕吐,大便溏薄,皮肤晦暗发黄,四肢浮肿,小便短少。苔薄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运脾。
例方:胃苓汤加减。本方功能燥湿运脾,通阳利水,适用于寒湿困脾,脾运不健的病证。
常用药:苍术、白术燥湿运脾;厚朴、陈皮除湿散满,理气化滞;猪苓、茯苓、泽泻甘淡渗湿,通利小便;桂枝温阳化气而利小便。
若寒湿较甚,腹痛,水泻频剧,可加藿香、草果、干姜温脾燥湿祛寒;如浮肿尿少,加大腹皮、生姜皮、生苡仁等渗湿利水消肿。
2。湿热蕴脾
肌肤黄染如橘色,两胁及脘腹作胀,食少厌油,恶心呕吐,口干苦,大便秘结,或便溏不爽,小便黄赤短少,或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利湿热。
例方:茵陈蒿汤合四苓散加减。两方均有清利湿热功能,适用于湿热蕴脾,健运无权,熏蒸肌肤,发为黄疸的病证。但前方兼有通腑退黄作用,后方则以淡渗利湿为长。常用药:茵陈、山栀清利湿热,消退黄疸;大黄通泻瘀热而疏利胆道;白术、泽泻、猪苓、茯苓渗湿而利小便。
若湿盛,胃气上逆,呕恶频作者,酌加藿香、佩兰、半夏、陈皮、竹茹等芳香化浊,和胃降逆。
(三)兼证
1。脾肾阳虚
面色苍白,神倦,少气懒言,形寒肢冷,喜温,大便溏泻或黎明即泻,腹痛,下肢浮肿,或有腹水。舌苔淡白,脉沉迟而细。
治法:温补脾肾。
例方:附子理中汤加减。本方健脾温肾,用于脾肾阳虚,腹痛泄泻,肢冷,便溏等症。
常用药:附子、干姜、肉桂温补脾肾之阳;白术、党参、甘草健脾益气;仙灵脾、补骨脂温肾。
脾虚气陷,久泻,脱肛,加黄芪、升麻、葛根益气升清;阳虚饮停,尿少,肢肿,加泽泻、茯苓利水渗湿。
2。肝脾不和
胁胀或痛,纳少,暖气,腹部胀满,肠鸣,泄泻,矢气多,性情急躁。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疏肝健脾。例方:逍遥散加减。常用药:柴胡、枳壳、木香、香附疏肝理气;白术、陈皮、茯苓健脾益气;当归、
生地养阴和血。
肝气犯胃,胃痛,呕逆,加延胡索、川楝子理气止痛;肠呜,腹痛泄泻,泄后痛减,加防风、白芍抑肝扶脾。
3。脾胃不和
胃脘部饱闷发胀,隐痛,食少,食后不易消化,嗳气,甚则呕吐,腹胀,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和胃。
例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本方益气运中,调和脾胃,用于脾运失健,胃失和降等病证。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补脾益气;陈皮、半夏燥湿健脾;木香、佛手和胃理气。
食滞胃脘,加山楂、神曲、鸡内金;脾虚明显,气短倦怠,加黄芪补气。
【临证备要】
1。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互为表里。在生理功能上,脾主运,胃主纳;脾主升,胃主降,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消化吸收及排泄功能。在病理情况下,脾胃常常同病。一般来说,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古人曾概括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治疗上应注意“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以及治脾毋忘调胃、治胃毋忘健脾的原则。
2。脾病多湿,常参入祛湿之法。脾为湿土,喜燥恶湿。湿盛可以导致脾虚,脾虚也可以生湿,往往互为因果。脾虚失运,水湿内留,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主者,治多健脾,佐以化湿;标实为主者,则应以祛湿为主,兼以运脾。
3。脾病亦可导致气滞。脾失健运,往往影响气机的升降,出现腹胀、纳少等脾气壅阻之证。在治疗中,应配合使用理气消导法,有助于脾的健运。
4。脾阴不足,当予滋润。脾虚一般以气虚、阳虚为多,但亦可出现阴虚证。如面白颧红,虚烦,口干,唇红,厌食不饥,或能食而不运,大便干结或泻下如酱,黏滞不爽,腹胀隐痛,口舌生糜,舌干红,苔少无津,脉细数无力等,当予甘润养阴,以参苓白术散、麦门冬汤加减,可适当重用甘草,即“甘守津还”之意。但注意养阴不可过于滋腻,或酌配甘淡实脾之品,如白扁豆、苡仁、白术等。
5。脾的病变不但与胃肠有关,和其他脏腑亦有联系。如脾病久而不愈,常可影响其他脏腑,它脏有病亦会影响及脾,常见的有脾胃、脾肾、肝脾、心脾、肺脾同病等,通过治脾或治它脏,均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肝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郁则化火、生风,故肝病以阳亢为多见;且其性易动而难静,病即延及它脏,故日:“肝为五脏之贼。”为病最杂而治法最广。
【藏象与病能】
一、主疏泄
肝主疏泄,表现有三:一指肝具有调畅气机的功能。疏泄正常时,气血调畅,经络通利。若疏泄功能失常,可使肝气郁结,胁肋胀痛;或因疏泄升发太过,而致肝阳偏亢,头胀,目赤,易怒。二指肝有疏土助运的功能。肝气能助胆汁泄注于胃肠而促进脾胃的消化。若疏泄失常,肝木乘土,则脾胃运化不健。三指肝有调节情志活动的功能。疏泄功能正常,则心情爽朗,精神愉快,思维敏捷。若疏泄失常,则性情急躁,或优柔寡断,甚则发生脏躁、郁证、癫狂等疾患。此外,妇女的月经与孕育,也与肝气之疏泄功能有关,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
二、藏血,主筋
肝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肝藏血,有利于维持人体阴阳的平衡,使肝气冲和条达,勿使过亢而升腾。且肝对人体血量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素问·五脏生成》云:“人卧则血藏于肝。”王冰解释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行于诸筋,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若肝的藏血功能失常,就会出现血虚证候。如肝血不足,不能上注于目,则目涩眼花;血不养筋,则肢体拘挛或麻木;冲任失养,则月经量少、延期、经闭。
肝主筋,是指筋脉有赖肝血的濡养才能主持全身关节的屈伸转侧活动,故筋与肝密切相关。若肝血虚不能养筋,则发生肢体麻木,手足震颤,甚则瘛疲。
三、开窍于目
肝的经脉上连目系,故目的视力有赖于肝的疏泄和肝血的濡养。故《灵枢·脉度》云:“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若肝血不足,则泪少,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甚或夜盲;肝经风火上扰,则目赤痒痛,羞明流泪;肝阳上亢,则头晕目眩;肝风内动,则目睛上视。
四、藏魂,主谋虑
《灵枢·本神》云:“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是精神活动的一部分。魂以血为其物质基础,故《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若肝血不足,营血亏损,则魂不守舍,从而发生惊骇多梦、睡眠不安等症状。
谋虑也属于精神意识活动的范畴,为肝所主。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谋胆断,则筹划周全。若过于谋虑,损伤肝体,影响肝用,则出现精神抑郁,优柔寡断。
【辨证论治】
一、辨证原则
肝脏病证,可分为虚证和实证两大类。实证有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风内动;虚证有肝阴(血)不足、血燥生风等证;兼证有肝肾阴虚、心肝火旺、肝胃不和等。
二、辨主症
1。辨头痛
肝病头痛多系内伤,但有虚实之分。实证头痛,多为情志所伤,肝阳亢盛,风阳痰火上扰头目,清阳失展所致,可见头部筋脉跳动,抽掣胀痛,面颧红赤,或伴头眩等症。虚证头痛(或为本虚标实)多为阴血不足,肝失所养,虚阳上扰所致,可见头痛隐隐,缠绵不已,常伴眩晕,目涩畏光,舌红口干等。
2。辨眩晕
眩晕与头痛常相兼见。头痛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而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应分辨虚实。属实者,病程短,呈发作性,易因情志过激而诱发。属虚者,病程长,反复持续发作,烦劳加剧,头昏眩晕,两目干涩,视物模糊。
3。辨痉、抽搐
痉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抽搐,亦称瘛疚,指肢体抽动。瘛为筋脉拘急,疲为筋脉弛纵。抽搐既可单独为病,亦可为痉证症状之一,两者有一定的联系。辨证需分虚实。实证多为热动肝风所致,可见高热神昏,颈项强直,肢体抽动,甚则角弓反张,摇头戴眼等。虚证多为阴虚风动,时时发痉,手足蠕动,或微抽搐,四肢麻木。
4。辨麻木
麻指皮肤感觉异常,非痛非痒,如虫蚁行,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木指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