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内科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用药:黄连、山栀、银花、连翘、大青叶清热解毒;生地、玄参、丹皮、麦冬养阴清热。

如有抽搐,可加全蝎、蜈蚣、僵蚕;痰多者,可加竹沥、天竺黄、胆南星;如痰多昏睡者,可加郁金、菖蒲以增强豁痰透窍之力。

(三)兼证

1。心脾两虚

心悸气短,头昏目眩,睡眠不熟或失眠,面色萎黄,精神疲倦,饮食减少,大便或溏,妇女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质淡红,脉细。治法:补益心脾。

例方:归脾汤加减。本方益气养血,用于心脾气血两虚之证。

常用药:当归、熟地、白芍补血养心;党参、茯苓、黄芪、白术益气补血;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木香、香附理气醒脾。

气虚血少,血不养心,心动悸,脉结代,可用炙甘草汤加减;血虚阴伤,心悸,虚烦不寐,舌红口干,可加生地、麦冬、五味子。

2。心肾不交

心悸健忘,虚烦少寐,额红面赤,头晕目花,耳鸣,梦遗,腰腿酸软,口干。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交通心肾。

例方:交泰丸加味。本方交通心肾,用于心肾失交,阴阳失调之证。

常用药:黄连、山栀、知母清泄心火;生地、玄参、麦冬、杞子滋阴以清热。

心神不宁,心悸不寐,加朱茯神、磁石、龙骨、牡蛎镇心安神;相火偏旺,加黄柏、地骨皮清泄郁热。

【临证备要】

1。注意心之气血阴阳虚弱的侧重。心气虚与心阳虚的区别:在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两证虽有区别,仍亦有一定的联系。如心气虚日久,可发展为心阳虚;而心阳虚必兼有心气虚的表现。故心气虚病轻而势缓,心阳虚则病重而势急。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区别:心阴虚可包括心血虚,心血虚进一步发展耗伤心阴,可成为心阴虚。心血虚一般无热象,常与脾虚证并见,故又称为心脾两虚。心阴虚大多兼有热象,每影响肝肾之阴,而出现阴虚内热证。故心阴虚比心血虚病情深重,累及脏腑较多。

2。注意证与证之间的转化与合病。心系病证除了虚实之间的转化外,实证之痰、火、瘀,虚证之气血阴阳亏虚,均可相互兼夹与转化。如火盛灼津为痰,则痰火互结;痰浊久留,气滞血瘀,则痰瘀又每互兼;心阳虚弱与水饮凌心可互为因果;心阴虚又可与痰火扰心相兼同病。气血阴阳的不足亦常同时并见。因而在治疗上应予兼顾。若气血阴阳俱虚者,应调和阴阳,培补气血,如炙甘草汤、十全大补汤等均可随证选用。心血瘀阻证伴有气滞者,适当加行气药;夹有痰浊者,需伍以通阳泄浊化痰之品等。

3。注意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在辨清心系病证的同时,还需注意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如心脾同病,可表现为心脾气血两虚;心肾同病可表现为心肾阳虚、心肾阴虚、心肾不交。心火亢盛者每易引动肝火上亢,表现为心肝火旺;心血瘀阻者与肺的治节有关,可表现为心肺同病等。在选方用药时应统筹兼顾。

4。酌配安神之品。心藏神,心病则心神不宁,故心系病证一般可加入宁心安神之品。虚证可佐养心安神之品如酸枣仁、柏子仁、茯神等,或参入酸枣仁汤意;实证均可加入重镇安神之品,如龙骨、牡蛎、磁石等。

5。注意心系病的危重证候。心阳虚或阴伤及阳者,可导致心阳浮越,发生心阳欲脱之变。心血瘀阻证,若猝感寒邪,寒瘀闭阻心窍,可以骤然发生真心痛或心阳暴脱的险证。再如痰火闭心证,若病情进一步加重,则可出现内闭外脱的危候。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其特性是喜燥恶湿。脾病运化不健,则湿蕴不化,故脾病多与湿有关。

【藏象与病能】

一、主运化

所谓“运化”,是指脾有转输和消化吸收的功能。其具体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

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饮食入胃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转输供养全身。如《素问·厥论》说:“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若脾失健运,则消化吸收功能失调,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形体消瘦,倦怠无力等症。

2。运化水湿

又称运化水液,指脾将水谷中多余的水分转输到肺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而排泄于体外。若脾之运化失司,就会导致水液内停,形成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发生水肿。

二、主升清

“升”指上升,是脾气运动的特点;“清”是水谷精微和营养物质。所谓“升清”,是指脾能将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吸收后上输心肺,濡养脏腑经脉、四肢百骸。若脾虚不能升清,水谷精微失于输化,则气血乏源,产生头昏、神疲、乏力、腹胀、便溏,甚至发生内脏下垂、脱肛等症。

三、统血

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能使血行脉道之中。《难经·二十四难》云:“脾裹血,温五脏。”就是指脾主统血的功能。若脾气虚弱,统摄失常,可以导致出血,如便血、血尿、崩漏、紫癜等。

四、合肌肉,主四肢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肌肉组织、四肢都要依靠气血的濡养,才能使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身体健壮。若脾的运化功能障碍,气血化源不足,则肌肉瘦削,软弱无力,肢体倦怠,甚则发生痿软不用等症。

五、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灵枢·脉度》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也。”脾的功能正常,则口味正常,食欲旺盛;反之,脾虚气弱,则口中乏味,食欲减退,甚或不思谷味。若脾经湿热交蒸,则口舌生疮,或口甜口黏。其华在唇者,脾气旺盛,气血充足,唇色红润,反之,则唇淡无华。

【辨证论治】

一、辨证原则

脾病辨证有虚、实、寒、热的不同。虚证,主要有脾气虚、脾阳虚;实证有寒湿困脾、湿热蕴脾等。脾与湿的关系非常密切,脾虚可以生湿,湿盛可以导致脾虚,而为本虚标实之证。

二、辨主症

1。辨泄泻

症见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或泻如水状。病机为脾运不健,肠腑传导失常。病程有久暴之分,性质有虚实之别。急性暴泻多因湿盛伤脾,或食滞内停,伤及脾胃,水谷清浊难分,病属实证。慢性久泻多为脾虚生湿,健运无权,或在脾虚基础上肝气乘脾,或肾阳虚不能暖脾,难以腐熟水谷,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

2。辨脘腹痛

腹痛虽有虚实两类,但总以实证居多。实证病因为寒邪、湿热、积滞,导致腑气通降不利,气血运行受阻,腹痛来势急剧,痛时拒按;虚证则以脏气虚寒,气血不能温养所致,腹部绵绵作痛,痛时喜按。

3。辨便秘

便秘由脾胃肠腑功能失常引起。其病机或为脾胃燥热内结,或为气滞不行,或为气虚传送无力,或为血虚肠道失濡,或为脾阳虚而阴寒凝结等。

三、治疗原则

虚证可用温中祛寒、补中益气法;实证宜用清化湿热或温化寒湿法;若虚实夹杂,又当祛邪与补脾兼顾。

四、证治分类

(一)虚证

1。脾阳虚衰面色苍白,畏寒肢凉,腹胀有冷感,或泛吐清水,胃纳不佳,或纳后不易消化,喜热饮,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来沉细。治法:温中健脾。

例方:理中汤加减。本方功能温中祛寒,补气健脾,适用于脾阳虚而运化失健的病证。

常用药:干姜温中祛寒;党参补脾益气;白术、茯苓健脾渗湿;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若形寒肢冷,腹部冷痛者,加熟附子、肉桂振奋脾阳;肿甚尿少,再加桂枝、泽泻、车前子通阳利水消肿;腹泻日久,出现心烦少寐者,加川连、肉桂;腹部胀满者,加枳实、大腹皮消导行气。

2。脾气不足

面色萎黄,少气懒言,纳少便溏,久泻脱肛,四肢乏力,肌肉痿瘦,脘腹腰胯坠胀,或齿衄、吐血、便血,妇女月经过多,白带清稀,小便淋沥不尽,或尿混浊如米泔水。舌质淡,脉濡弱。

治法:补中益气。

例方:补中益气汤加减。本方功能健补脾胃,升阳益气,适用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的病证。

常用药:黄芪、党参、甘草补气培中;白术健脾;当归养血;陈皮理气;升麻、柴胡升举清阳。

黎明洞泻,火不生土者,加补骨脂、五味子、熟附子温肾暖土;脾不统血而致出血,皮肤有紫癜者,加熟地、阿胶、仙鹤草养血止血;若脾阴虚或气阴两虚,则当取用甘淡补脾法,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二)实证

1。寒湿困脾

胸闷口黏,纳谷不馨,脘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