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痰浊偏盛,胸部满闷,舌苔浊腻者,加薤白、杏仁通阳宽胸宣肺;如水饮久停难去,胸胁支满,体弱,食少者,加桂枝、白术、甘草等通阳健脾化饮,不宜再予峻攻,徒劳伤正;咳喘不减者,加桔梗、枇杷叶、杏仁宣发肺气。
3。络气不和证
症状:胸胁疼痛,如灼如刺,胸闷不舒,呼吸不畅,或有闷咳,甚则迁延,经久不已,阴雨天更甚,可见病侧胸廓变形,舌苔薄,舌质黯,脉弦。
证机概要:饮邪久郁,气机不利,络脉痹阻。治法:理气和络。
代表方:香附旋覆花汤加减。本方功能理气化饮和络,用于咳嗽痰少、胸痛属络脉痹阻者。
常用药:旋覆花、苏子降气化痰;柴胡、香附、枳壳疏肝理气解郁;郁金、当归须、赤芍药活血行血;延胡索活血止痛;沉香芳香开闭通络气。
痰气郁阻,胸闷苔腻者,加瓜萎、枳壳豁痰开痹;久痛入络,痛势如刺者,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活血通络;饮留不净者,胁痛迁延,经久不已,可加通草、路路通、冬瓜皮祛饮通络;病久多正气已伤,可加黄芪、茯苓益气扶正。
4。阴虚内热证
症状:咳呛时作,咯吐少量黏痰,口干咽燥,或伴午后潮热,颧红,心烦,手足心热,盗汗,或伴胸胁闷痛,病久不复,形体消瘦,舌质偏红,少苔,脉小数。
证机概要:饮阻气郁,化热伤阴,肺气不利。
治法:滋阴清热。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前方清肺润燥,养阴生津,用于干咳,痰少,口干,舌质红;后方清肺降火,用于咳呛气逆,肌肤蒸热。
常用药:沙参、麦冬、玉竹、白芍滋养肺阴;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中虚热;天花粉清热生津;桑叶、枇杷叶、甘草宣肺止咳。
潮热显著者,可加鳖甲、功劳叶以清虚热;虚热灼津成痰,咳嗽咳痰者,加百部、川贝母;胸胁闷痛者,加瓜蒌皮、广郁金、丝瓜络化痰通络;日久积液未尽,加牡蛎、泽泻利水化饮;兼有神疲、气短、易汗者,加太子参、黄芪、五味子补气助肺。
(三)溢饮
外感风寒,玄府闭塞,致肺脾宣输失职,水饮流溢四肢肌肉,寒水相杂为患。如宿有寒饮,复加外寒客表而致者,多属表里俱寒;若饮邪化热,可见饮溢体表而热郁于里之候。
表寒里饮证
症状:身体沉重疼痛,甚则肢体浮肿,恶寒,无汗,或伴咳喘,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舌质淡,苔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肺脾失调,寒水内留,泛流肢体。
治法:发表化饮。
代表方:小青龙汤加减。本方发表散寒,温肺化饮,用于表寒里饮所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四肢沉重,甚则肢体微肿者。
常用药:麻黄、桂枝解表散寒;半夏、干姜、细辛温化寒饮;五味子温敛肺气;白芍、炙甘草甘缓和中,缓和麻、桂辛散之太过。
表寒外束,内有郁热,伴有发热、烦躁、苔白而兼黄者,加石膏以清泄内热;若表寒之象已不显著,改用大青龙汤以发表清里;水饮内聚而见肢体浮肿明显、尿少者,加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消饮;饮邪犯肺,喘息痰鸣不得卧者,加杏仁、射干、葶苈子降气平喘。
(四)支饮
受寒饮冷,饮邪留伏,脾阳受伐,母病及子;或因久咳致喘,迁延反复,肺金受伤,不能布津,阳虚不运,饮邪留伏,支撑胸膈,上逆迫肺。此证多反复发作,在感寒触发之时,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
1。寒饮伏肺证
症状:咳逆喘满,不得平卧,咯吐白沫痰涎,清稀量多,经久难愈,天冷受寒加重,甚者伴面浮跗肿,或平素伏而不作,遇寒即发,形寒发热,背痛,腰痛,目泣自出,身体振振瞤动,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饮伏肺,遇寒引动,肺失宣降。
治法:宣肺化饮。
代表方:小青龙汤加减。本方有温里发表之功,用于支饮遇寒触发,表寒里饮之证。
常用药:麻黄、桂枝、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化饮;半夏、厚朴、苏子、杏仁、甘草理气化痰;五味子收敛肺气。
饮邪壅实,咳逆喘急,胸痛烦闷者,加甘遂、大戟峻逐水饮,以缓其急。无寒热、身痛等表证,动则喘甚,易汗出,为肺气已虚,可改用苓甘五味姜辛汤。若饮多寒少,外无表证,喘咳痰稀或不得息,胸满气逆者,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加白芥子、莱菔子以泻肺祛饮。久病邪实正已虚,饮郁化热,喘满胸闷,心下痞坚,烦渴,面色黧黑,苔黄而腻,脉沉紧,或经吐下而不愈者,当行水散结,补虚清热,用木防己汤加减。水邪结实者,去石膏,加茯苓、芒硝导水破结。若痰饮久郁,酿生痰热,损伤肺阴,喘咳咳痰,稠厚而黄,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滑数,用麦门冬汤加瓜蒌、川贝母、木防己、海蛤粉、黄芩养肺生津,清化痰热。
2。脾肾阳虚证
症状:喘促动则为甚,心悸,气短,或伴咳嗽气怯,痰多,食少,胸闷,怯寒肢冷,神疲,少腹拘急,脐下动悸,小便不利,足跗浮肿,或吐涎沫而头目昏眩,舌体胖大,质淡,苔白润或腻,脉沉细而滑。
证机概要:支饮日久,脾肾阳虚,饮凌心肺。
治法:温脾补肾,以化水饮。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二方均能温阳化饮,但前方补肾,后方温脾,主治各异,二方合用,温补脾肾,以化水饮,用于喘促,气短,胸闷,怯寒肢冷,心悸气短者。
常用药:桂枝、附子温阳化饮;黄芪、山药、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苏子、干姜、款冬花化饮降逆;钟乳石、沉香、补骨脂、山萸肉补肾纳气;泽泻、茯苓利水化饮。
痰涎壅盛,食少痰多者,可加半夏、陈皮化痰和中;水湿偏盛,足肿,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者,可加薏苡仁、猪苓、泽兰利水除湿;津血同源,痰瘀互生,久病多唇舌紫绀,加泽兰、川牛膝、益母草化瘀行水。脐下悸,吐涎沫,头目昏眩,是饮邪上犯,虚中夹实之候,可用五苓散化气行水。
【预后转归】
本病早期及时治疗,多能控制病情,预后良好。但若饮邪内伏或久留体内,正气不复,则其病多缠绵难愈,且易因感受外邪、饮食不当、劳欲过度等因素而反复发作,进而导致病势逐渐加重。重者可因阳气衰微,饮邪独盛,导致亡阳暴脱。《金匮要略》提供了根据脉象判断预后的范例,认为久病正虚而脉弱,是脉证相符,可治;如脉反实大而数是正衰邪盛,病为重危候;脉弦而数亦为难治之症,因饮为阴邪,脉当弦或沉,如弦而数乃脉证相反之征。
【预防调护】
凡有痰饮病史者,平时应避免风寒湿冷,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忌甘肥生冷之物;戒烟酒;注意劳逸适度,以防诱发。
【临证备要】
1。扶正与祛邪相宜。痰饮为病,阴盛阳虚者,健脾温肾为正治之法,发汗、利水、攻逐,乃属治标权宜,待水饮渐去,仍当温补脾肾,扶正固本。若痰饮壅盛,其证属实,可相机采用攻下逐饮、理气分消等法,以祛其邪。因攻下伤正,因此在攻下之后又当扶脾益气以固其本。
2。注意病证转化。痰饮的转归,主要表现为脾病及肺、脾病及肾、肺病及肾。若肾虚开阖不利,痰饮也可凌心、射肺、犯脾。另一方面,痰饮多为慢性病,病程日久,常有寒热虚实之间的相互转化。而且饮积可以生痰,痰瘀互结,证情更加缠绵。故应注意对本病的早期治疗。
3。关于痰的形质:根据痰的形质不同,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本节痰饮属有形之痰的范围。无形之痰,亦由体内水液不归正化所致,并以无形的形式反映疾病过程中多种复杂症状、体征的内在本质。如痰滞在经所导致的或痒或麻或痛痹,痰浊上犯清窍所致头昏、眩晕、耳鸣、口眼歪斜,痰闭胸阳所致胸痹胸痛等,均属无形之痰。古人所谓百病多有兼痰者、怪病多从痰治等,多指无形之痰。
【医案举隅】
唐某,男,46岁,农民。1999年3月2日初诊。
病史:10天前因受凉感冒咳嗽,未予重视。昨日忽觉心悸、气短,咳则右侧胸胁疼痛,有少量泡沫痰,右侧睡卧时感到胸胁疼痛,只能仰卧或左侧卧,渐觉体力不支而来就诊。
现症:全身酸软乏力,往来寒热,右侧胸胁苦满,心烦,口苦,咽干,咳嗽,有少量泡沫痰,气短,心悸较前几日更甚,咳嗽、喷嚏时右侧胸胁更痛,因而不敢大胆进行,大便正常,饮食不香。有长期吸烟史。察其形体偏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