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内科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应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证的优势,同时注重精神治疗的重要作用。

2。郁证一般病程较长,用药不宜峻猛,宜轻灵,苦辛凉润宣通,勿投敛涩呆补,重浊滋腻。在实证的治疗中,应注意理气而不耗气,活血而不破血,清热而不败胃,祛痰而不伤正;在虚证的治疗中,应注意补益心脾而不过燥,滋养肝肾而不过腻。正如《临证指南医案·郁》华岫云按语所云,治疗郁证“不重在攻补,而在乎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濡燥涩而不滋腻气机,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长”。

3。心失所养,心神惑乱可出现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与西医的癔症关系密切。在发作时,可根据具体病情选用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并结合语言暗示、诱导,对控制发作,解除症状,常能收到良好效果。一般病例可针刺内关、神门、后溪、三阴交等穴位。伴上肢抽动者,配曲池、合谷;伴下肢抽动者,配阳陵泉、昆仑;伴喘促气急者,配膻中。

【医案举隅】

陈某,女,32岁。

因母病愁思不解,郁而生病。其症心烦,头晕,失眠,胸胁苦满,午后低热,欲手足贴近砖墙凉而始爽,饮食无味,口苦,时时太息,经期前后不定,量少,色紫,夹有血块,曾服芩连四物汤等寒凉之药无效。其人面容消瘦,面颊色赤,舌红而少苔,脉弦。此乃肝郁化火,血虚不荣所致。又屡服苦寒之药,损伤脾阳,清阳不能升发,而阴火反乘土位,治仿东垣之法:葛根粉3g,升麻2g,羌活2g,独活2g,防风3g,白芍12g,生甘草6g,炙甘草6g,红参3g,生姜3g,大枣3枚。连服2剂,发热渐退,心烦少安,余症仍然不解,此乃肝郁血虚。方用:柴胡12g,白芍12g,当归12g,茯苓9g,白术9g,炙甘草8g,牡丹皮6g,黑栀子3g,煨姜2g,薄荷2g,香附5g,郁金5g,鳖甲9g,牡蛎9g。服药后一夜酣睡,心胸豁然,渐能饮食,但觉神疲乏力,心悸不安,脉来缓而软,改投归脾汤兼服逍遥丸,调治数日,午后之热全退,体力渐增,又以参苓白术散3剂善后,病愈。

按:气郁化火之证,其治当遵“气郁达之”、“火郁发之”之旨,宜用疏达肝胆气机之品,反投苦寒,不但闭阻气机,火郁更甚,更伤脾胃,遏抑清阳,非见肝治脾之义也。审时度势,治当升脾胃之清阳,兼泻心中阴火,选用升阳散火汤,俾脾气升发,则木郁自达。然血虚肝郁,其势未已,故再以丹栀逍遥加鳖甲、牡蛎,以养血柔肝而建功。注重培补后天,针对脾胃虚弱,加用归脾汤、参苓白术散而收全功。

(彭建中编著。中医古今医案精粹选评。学苑出版社。1998)

【古代文献精选】

《景岳全书·杂证谟》:“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初病而气结为滞者,宜顺宜开;久病而损及中气者,宜修宜补。然以情病者,非情不解。”

《证治汇补·郁证》:“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开提为次,至于降火、化痰、消积,犹当分多少治之。”

《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瞀闷,即小事不能开展,即是血瘀。”“急躁,平素和平,有病急躁,是血瘀。”“俗言肝气病,无故爱生气,是血府血瘀。”

第二节血证

凡由各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因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以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科病证,均属该证范围。本节讨论的有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

古代医籍中,出血性疾患亦称为血病或失血。《内经》的有关篇章对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溲血、便血等病证均有记载,并对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证的预后有所论述。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一晾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首次从临床上将数种血证的证治经验进行了总结,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并沿用至今。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将血证称为血病,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收载了治疗血证的有效方剂,如犀角地黄汤即首载于该书。宋·严用和《济生方·失血论治》认为失血“因大虚损,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饮啖辛热,或忧思恚怒”等多种原因所致,其病机则强调因于热者为多。明·虞抟《医学正传·血证》率先将各种出血病证进行归纳,并以“血证”名之。自此之后,血证之名即为许多医家所采用。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了行血、补肝、降气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血证》对血证的内容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地概括为“火盛”及“气虚”两个方面。清·唐容川《血证论》是首部论述血证的专书,对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均有许多精辟论述,该书还提出了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可谓是治疗血证的重要临床经验总结。

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内科疾病,凡以出血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血证可由感受外邪、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或热病等多种原因所导致。而其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外邪侵袭以风、热、燥、火之邪为主,如损伤上部(阳络)脉络,则引起衄血、咳血、吐血;热邪或湿热之邪损伤下部(阴络)脉络,则引起尿血、便血。2。情志过极

情志不遂,恼怒过度,肝气郁结化火,肝火上逆犯肺,灼伤肺络则引起衄血、咳血;肝火横逆犯胃,灼伤胃络则引起吐血或便血。

3。饮食不节

饮酒过多以及过食辛辣厚味,滋生湿热,热伤脉络,引起衄血、吐血、便血;或损伤脾胃,脾胃气虚,血失统摄,而引起吐血、便血。

4。劳欲体虚

神劳伤心,体劳伤脾,房劳伤肾,劳欲过度可导致心、脾、肾气阴的损伤。若损伤于气,则气虚不能摄血,以致血液外溢而形成衄血、吐血、便血、紫斑;若损伤于阴,则阴虚火旺,虚火迫血妄行而致衄血、尿血、紫斑。

5。久病

久病导致出血的机理主要有三个方面:久病阴精伤耗,以致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出血;久病正气亏损,气虚不摄,血溢脉外而致出血;久病人络,血脉瘀阻,血不循经而致出血。

二、病机

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出血,其共同的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大类。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血证》有谓:“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荣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在火热之中,又有实火及虚火之分,外感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等,均属实火,而阴虚火旺之火,则属虚火。气虚之中,又有仅见气虚,和气损及阳,阳气亦虚之别。

证候的虚实,由外感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等所致者属于实证;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则属于虚证。久病人络,血脉瘀阻,血不循经而致者为虚实夹杂。实证和虚证虽各有其不同的病因病机,但在疾病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又常发生实证向虚证的转化。如始为火盛气逆,迫血妄行,但在反复出血之后,则会导致阴血亏损,虚火内生;或因出血过多,血去气伤,以致气虚阳衰,不能摄血。因此,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既是引起出血的病理因素,又是出血所导致的结果。此外,出血之后,倘若离经之血未排出体外,留积体内,蓄结而为瘀血,瘀血又会妨碍新血的生长和气血的正常运行,使出血反复难止。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血证中出血是一个重要的主症,患者表现为血液或从口、鼻,或从尿道、肛门,或从肌肤而外溢。

1。鼻衄

凡血自鼻道外溢而非因外伤、倒经所致者,均可诊断为鼻衄,出血量大者亦谓之唾液而出,血量少,并有口腔、鼻咽部病变的相应症状。

4。吐血

吐血与鼻腔、口腔及咽喉出血:吐血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夹有食物残渣,常有胃病史。鼻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