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毫无疑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全是叫日本鬼子的侵略者。
最早出现在战场上的伪军,是洮辽镇守使张海鹏的仍穿着东北军服装的乌合之众,战场是哈尔葛江桥,上阵即被打得狼狈不堪。到了还是日军不惜代价,伤亡惨重,又从朝鲜调来援军,才过了嫩江。
卖国卖祖当汉奸,张海鹏和熙洽之流算是抢了头功。东边道镇守使于芷山,则静观形势变化,认准张学良不会出关了,就对义勇军动手了。而像王之佑、佟衡、程志远等人,事变后曾经抗战,或兵败后变节,或见大势已去附逆,伪军数量越来越多。
1933年6月13日,关东军参谋长小矶国昭中将《在中央治安维持会第一次委员会上委员长的致词》中,说:“满洲国治安工作是大业中的基础性大业,绝非单以关东军之力所能做到。特别是内外各种形势不允许关东军永远地只埋头于治安工作。”
小矶国昭的这番话,说的当然不只是军事“讨伐”,更不是这时就要把这项大任交由伪军去干,却也为三年后的东边道“独立大讨伐”安下了伏笔。
前面说过,在日本人眼里,这时的伪军即便是不可靠的,也不能不用。伪满十四年,1933年春伪军达到最高峰,为15万人,日军则不足5万。日本就那么大,人口就那么多,无论结局如何,这步棋迟早是要走的。
到了1936年,日军觉得差不多了。一是5年过去了,被老百姓称做“大部队”的伪军,谁的“良心大大的好(坏)”,多少有点儿谱了;二是实行“精兵”策略,削砍不可靠的部队和老弱病残,同时提高待遇,认为伪军总体战力已有所提高;三是有实践为证,从1932年以来,仅东边道地区伪军就进行了7次较大规模的“讨伐”,效果不错。而且,距1937年7月7日只有年把光景了,关东军这时还只埋头于东北的治安工作,再“进入”华北岂不是更要手忙脚乱了?
且听伪军政部最高顾问佐佐木到一,在11月24日东边道北部治安工作会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是怎样评述这次东边道“独立大讨伐”的:
此次所以单纯以满军独自力量肃清这一地区,是因为要检验满军以现有机构——有顾问以下日本人交织在内的现有机构的讨伐肃清能力究竟如何,完全是试验性质。军正在注视着其成果。
现在皇军仍在各处流着鲜血,并且为了治安工作用去了极大的力量,牺牲之大有目共睹。如能把这种费力之事委之于满洲国各机关,由其承担,皇军便可以减轻负担而从事其本来任务。凡是理解皇军使命并承担着满洲建国事业的人对于此种机会的到来,是时刻都在热烈地盼望着的。
同年4月,关东军制定了一个“3年治安肃正计划”,即从1936年4月以后的三年内,“治标”、“治本”和“思想工作”三位一体,分期分批逐个地去消灭抗日武装——历时半年之久的东边道“独立大讨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的,也是实施“3年治安肃正计划”的首次“大讨伐”。
这次所谓“没有皇军一兵一卒参加的”“独立大讨伐”,由伪第1军管区司令于琛徵上将为总司令,佐佐木到一少将为“讨伐指导部长”,几位大佐高参也是少不了的。这当然使“独立”二字打了折扣,可若果真清一色“独立”起来,那还叫“满洲国”吗?
“独立大讨伐”从10月1日开始,第1、第2、第3、第5军管区伪军,另有伪靖安军、伪宪兵,总兵力约2。7万人,并有当地日伪军配合,重点目标是王凤阁的民众自卫军和抗联部队——王德泰、宋铁岩、曹国安都是在此期间牺牲的。
王凤阁,字阿亭,1895年生于通化,父亲是教师,家境比较富裕。中学毕业后从军,为军官,不久离职回乡,“九一八”事变后揭竿抗战。
这是一支200多人的队伍,成员主要为伐木工人,骨干多为中小学教师,号称“辽东民众义勇军”,公推王凤阁为司令。
拉起队伍后的第一仗,是攻打柳河县城。一路上不断有人马加入,一举攻入城内,捣毁了伪县公署和日本驻柳河领事分馆,打开监狱,放出政治犯。又乘胜向伪东边道保安司令部驻地山城镇进军,在下水道子大败伪军。关东军和于芷山赶紧调派日伪军驰援,并派飞机轰炸柳河,义勇军损失很大。
1932年6月,正是铲头遍地的时候,新上任的伪东边道保安司令田德胜,率一团伪军去金川县孤山子“讨伐”王凤阁。花红树绿,牛哞羊咩,到处都是挥锄扶犁的庄稼人。走到鹿尾林子,突然一声枪响,“庄稼人”手里的犁锄就变成了刀枪,漫山遍野冲杀过来。“春耕图”忽作“杀敌卷”,先头一个营还未缓过神来,就被缴械。后边的敌人逃回金川县城,当夜又撤往朝阳镇,伪县长也跟着跑了,义勇军第二天占领县城。
唐聚五的辽宁民众自卫军成立后,委任王凤阁为所属19路军司令,之后又任命王凤阁为第3方面军中将总指挥,统辖海龙、柳河、金川、辉南等县近万人的自卫军。
8月25日,王凤阁率19路军主力攻打海龙县城。海龙城工事强固,守军众多,自卫军没有重武器,伤亡很大,王凤阁改为围困。围城50余天,守军弹尽粮绝,靠飞机空投弹药,乘黑夜出城抢割庄稼。
唐聚五和其余方面军、路军的首领大都进关了,王凤阁不走。
首战打下柳河县城,王凤阁即利用县里的电台,向全国发出通电:“凤阁生于斯土,不甘坐视国家之沦亡,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义,号召同胞,共伸义愤,爰组织义勇军……此后拼掷头颅,牺牲一切,此头可断,此志不移。”
在东北义勇军中,坚持抗战之久,且规模、影响之大,如王凤阁者,少之又少。
以王凤阁的才华、胆识,投笔从戎,在奉军中搏个好前程,应该问题不大,这位下级军官却选择了弃戈还乡。有人分析认为,他是厌恶军阀混战,不忍骨肉相残。而当“九一八”这个悲惨的时日降临了,他就执戈奋起,拼掷头颅,牺牲一切,包括妻儿。
前面说了,冯治刚拉队伍报字“文武队”,就是叫个“胡子队”,以他的身份,汤原人也不会把他和他的队伍当成胡子。王凤阁也一样。像他这种家庭出身的人,又有别于那种有钱的土财主,在那个年代是颇受人尊敬的,更不用说他的队伍各级骨干许多都是被称为“先生”的教师了——谁会把“先生”与胡子联系在一起呀?
可直到1935年6月,《中共南满特委的报告》,仍然称王凤阁为“国民党胡子头”。
1934年12月29日,《杨司令关于军事及干部等问题给省委的报告》(特委代写)中,说:“反革命的国民党及胡子头对我们的仇视是更加厉害,对下层弟兄欺骗的方法和其手段更是巧妙的。如马旅以‘军长’名目来欺骗弟兄,不愿意长时间与我们联合活动。王凤阁等对我们更进一步外交,并更进一步的进行武断宣传来欺骗抗日军,以企图阻止抗日军与我们的接近。”
王凤阁对共产党从一开始就存在误会、偏见,应是不无可能的。前面写过几笔的9路军司令包景华,对共产党那样宽容,海龙县委仍然要求在其队伍中“号召每个士兵起来,质问长官,要马上布置把国民党分子驱逐出去,把反动长官枪毙”,王凤阁多少也应有所耳闻、了解。问题还在于两支队伍都在东边道的地盘上活动,碟子碰碗,碗碰碟子,矛盾、冲突也就难免了。
1935年夏,1军1师6团去辑安收大烟税,一个连被王凤阁的自卫军缴械,连长、指导员和两个排长被枪杀。之后,1师路经辑安闹头沟时,又被自卫军袭击。
官兵怒不可遏,杨靖宇给大家出个题目:对王凤阁的队伍应该怎么办?是打掉呢,还是联合起来一道抗日?
小队伍好办,彼此实力差不多就难了,动起手来两败俱伤,联合起来谁听谁的?在北满,除了日伪,没有哪支力量能与强大的3军抗衡。吉东的吴义成,或者放不下救国军代总司令的架子,或者对共产党的成见难以消除,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直至1937年过界去苏联,也未与抗联联合。王凤阁最终也未与1军联合,又与吴义成有所不同。1934年5月,被日伪称做“东边道的反满抗日匪巨头王凤阁”,主动率卫队来到六道江附近的黑瞎子沟与杨靖宇会见,达成协议,合作抗日。之后,虽有冲突、摩擦,但是大敌当前,东边道地区最具实力的这两支抗日队伍,总体合作趋势始终未变。
日伪当局曾这样评述:“过去同人民革命军水火不容,屡屡交锋的南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