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崛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厅里剩下四个人,陈燮重重的叹息一声道:“都看见了,这就是资本的天性。为了利益,资本家是不会管你什么新技术的。资本家可以这样做,作为未来海外联盟政府机构的主要支柱成员,你们的眼光不能如此狭隘。蒸汽机引领的工业革命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极大提高,还有人类在科技领域的飞速进步。海外联盟正式成立之后,第一要务就是立法保护、鼓励科技创新。这个事情,指望民间资本家做是不现实的,只能由我陈氏家族来做了。”

一直没机会说话的陈凡,默默的站起,聆听训示。陈燮满意的笑道:“你也是搞技术的,把才能用在上面不合适。”陈凡犹豫了一下,还是坚持道:“父亲,我觉得合适!技术研究固然很重要,但是给更多愿意投身研究的人员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来研究,其意义远远要大于我个人研究出来的一点点科技成果。”

陈燮听到这话却摇摇头道:“这一次你错了!”说着用手指着脑袋:“陈凡,人类的大脑是不一样的。人类的科技进步,不仅仅取决于教育的模式和教育面,更取决于一批天才在某个瞬间的思维闪光。搞专业的研究,你是个天才,我不会因为这个,浪费一个可能给人类科技水平带来一次革命性飞跃的脑袋。”

陈凡默默地坐回去,陈燮继续道:“我将成立一个基金,这个基金有两个扶持方向,一个是有潜力的研究人员,一个是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就以张顺的例子来说吧,电动机一旦投入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整个海外联盟的未来都会被改变。虽然这条路现在看来还很漫长,但是我坚信最多一百年,电气革命将摧毁蒸汽时代。”

张顺没有等太久,很快就看见了王贲进来,这家伙用男人都明白的眼光,看了一眼张顺和身后一脸惊慌的女子,笑道:“东西都带来了,连夜跟我去横须贺,明天一早就出发。”

王贲带走张顺的时候,陈燮在书房里跟陈凡面谈,无线电虽然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现在陈燮并不着急,道理很简单,量变引起质变,欲速则不达。有线电报大规模的运用之后,整个社会接受了这个东西之后,无线电因运而生就是一种必然。正如张顺这个家伙的发现和发明,不正是有赖于电力照明的推广么?尽管现在还是直流电的时代,但是陈燮相信,最多五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交流电就会出现。之所以会如此的自信,原因是陈燮准备的基金,必将成为催化剂,推动这个时代的科技进步和发展。

陈燮用暴力手段奠定的蒸汽时代的工业革命的基础,彻底的把奇技**巧这个名词丢进了历史垃圾堆。尽管整个大明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体制变化,但是对科技的认知,已经不在是过去那种迂腐的观念,不论朝野都看到了科技带来的巨大好处。

第七百八十一章忠诚和能力

第七百八十一章忠诚和能力

铺设海底电缆的关键,还是橡胶技术的发展。尽管有陈燮的金手指,这个时代的化工水平还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橡胶和石棉的绝缘作用,可以解决陆地上的绝缘问题,但是要下水的话,还需要更先进的技术。而且这个事情就不是那么简单的,还需要对海峡深度的情况有足够的了解,然后才能谈铺设的问题。

金手指再牛逼,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从现代社会弄辆农用三轮车过来,学习一段时间就能驾驶了。但是其工作原理呢?柴油机的生产技术呢?地盘的技术呢?变速箱的技术呢?轮胎的生产技术呢?这还算是好的,你弄一辆坦克回去看看,别说生产了,怎么用都学不会好吧。而且还别说明朝了,就算是民国,当今一些先进的武器弄回去,怎么使用的问题根本就无法解决。

工业这个东西从来就不是单一的,有的东西可以催化,但技术积累必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点陈燮早就明白了,弄个蒸汽机回来,这边组织技术力量,花个三五年的时间能仿制出来,你弄个柴油机过来,硼缸套,铝活塞,还有喷油嘴的加工,就这几样都能把明朝人玩个生活不能自理。没有五年以上的学习个技术积累,想都不要想大规模的量产,就这还是开了挂的前提下。建国之初,为何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为何要大力推动理工科教育?真的认为工业化的成功完全是改革开放的结果,那就太天真了。没有从49年开始的积累。哪有后来工业现代化?单单一个工业化需要的产业工人,你就没法解决,更不要说技术积累。

陈氏家族的产业很多,但是现在基本开放了纺织业领衔的轻工业领域的技术。真不是不想做垄断的买卖,实在是顾不过来。除了辽东的重工业基地和爪哇的石化基地。其他的产业陈燮现在基本不去关心。江南的那一大片产业,现在基本都是丢给那些女人去折腾,每年看一眼上交利润的数字这个工作,现在都是李香为首的团队在做。

陈燮的精力旺盛,不等于就得学朱元璋那样,老百姓穿衣吃饭都要管起来。工业化的特点就是产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就算三头六臂,你也管不过来。如何保证产业的活力和持续发展,靠的不就是制度么?

当初在登州起家的时候,玩的是作坊,现在玩的是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根本就没法比。举个例子:铁路,一开始可以把筑路和机车生产放在一起,随着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发展,产业分离是一种必然。机车生产是一个产业,筑路是一个产业,尽管这两个产业现在是一个总裁夏雪在负责,但是两个产业之间的管理层,基本上没什么权利上的交织了。

父子之间的对话。核心还是在有线电报的铺设技术上。基本上是陈凡再说,陈燮在听。从最初的单独研究到现在,陈凡已经组建了一个团队。分别为生产和线路铺设,正在架设的线路是从塘沽到沈阳,工期预计是十个月。电报机的生产进度倒是跟的上,铺设线路的工程进度,受到电线产量的影响。

最终的结论是,铺设海底电缆这个计划。眼下的技术力量根本无法实现。陈燮多少有点失望,但还是露出鼓励的微笑对陈凡道:“是我太心急了!还是按照既定的方阵来做。一步一步的坚实迈进。一方面,铺设电报线路。生产设备,教育、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则必须让这个项目产生出利益。如果仅仅是单方面的投入,这个产业不会有前途。你有没有想过,成立一个公司,让专业的人来管理经营这一块,你作为老板只要负责大方向就行了。”

陈凡点点头道:“母亲给我派来了十几个人,公司的架子搭起来很快,正在进行的工程,已经不需要我去过多的关注。窃以为关键还是人才的培养,这方面的师资力量过于单薄了,跟着我一起搞研究的六个人,有两个在筹备电报技术学校。两个在工地上,还有两个在盯着设备的生产这一块。把技术变成产品,再通过产品获取利益的过程,就我个人而言受益匪浅。”

让一个搞技术的儿子去搞公司,陈燮在遗憾之余没有阻止。一项技术,不管再好,不能变成产品并且获利就无法体现出技术的价值。

会谈持续到深夜陈凡才离开,这一次父子间的会谈,对于其他人来说,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信号。陈燮开始培养下一代,并且在慢慢的稀释他手里的产业。尽管陈平和陈凡的待遇不一样,一个是接手金融产业这一块,一个是自己的技术投入生产和运用这一块。知道内情的人很明白,陈燮更加看重的是看上去显得有点木讷的陈凡。

之所以这么说,理由很简单,陈凡离开的时候,拿到了一本陈燮盖过私人印鉴的支票。凭着这个支票本,他可以从银行提取最高限度为五百万元的现金,用于他的产业发展。作为未来的银行接班人,陈平用于私人方面时,能从银行中提取的最高额度,不过五万元。

江户城迎来又一个清晨的时候,一千五百个更换了新式军装的武士出现在城内的军营操场上。站在他们面前的是面无表情的教官。这三家各出五百人,接受专业的军事训练,这是新编东瀛陆军的第一步。

至于其他的武士,更换的装备之后,正在开赴灭藩的战场上。只要稍微注意一点,不难发现在场的这些武士的年龄都不太大,实际上最大的年龄也不过十六岁。这些年轻人,在这里将要接受的教育时间为三年,三巨头根本就无法插手。

晨色之中,这些年轻人都在等待,当军营的大门口传来军乐队密集的鼓点声时,所有人都在口令声中尽力的挺直胸膛。目光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