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深受学习英语的痛苦的他也十分乐意让那些使用英语的家伙也尝尝自己当年的痛苦滋味,一想到这里,他就忍不住偷着乐,那感觉真的会很爽的。
既然选择了八进制——不,这已经是完全适用八卦符号代替的八进制,不再是以前的八进制了——龙翔同时开始确定代表八卦那八个符号的物质状态。从量子的角度来讲,任何微观粒子都有着波粒二象性。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微观粒子都有着“是”,“否”,“似是似否”,“非是非否”四个状态。这是量子力学已经发现的。然而,他仗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神念,还发现了能量粒子也有着类似的性质。而任何一个微观粒子都肯定包含了能量粒子——事实上,他发现能量粒子实际上就是波粒二象性的“波”的量化表述——这样一来,一个微观粒子就能够代表八种状态,这可比用电子代表二进制状态的普通计算机高明多了。
他将八卦的八个表现形式:乾、坤、离、坎、震、艮、兑、巽分别和微观粒子,也就是量子的八种状态一一对应,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二进制解码和编码信息的系统思路完全可以借鉴,不需要他单独创新。这种思路的类似,也可以保证日后的量子计算机能够和普通的计算机有相当的兼容性。不过,不知道是出于恶作剧还是出于别的什么思想,他并不用数字来表示八进制,他使用的是八卦的八个卦象符号来表示八进制。当然,有了量子计算机的超强性能,翻译成普通的八进制并不是难事。
有了基本的思路,下面要做的就是加工硬件。
龙翔明白这种硬件的加工必须依赖自己的特殊能力了。目前他还没有办法一条加工硬件的方法,现在要做的就是做出一台样机,先测试自己的想法的可行性,至于工业化大生产的方法,只好以后再作打算了。
第一个要做的是CPU。
当然,CPU中最先要做的就是电源,也就是“零点能”发动机。这样一来,他的量子计算机永远都不会有能源不足的问题,也就是除非主动关机,永远都不会停止运转。
“零点能”发动机的制作他已经轻车熟路了。送给井上菡的“零点二号”让他彻底弄清楚了制作的流程。他需要额外花点功夫的就是能量转换设备。必须将提取出来的零点能转化为电能。当然这并不困难。以前做好零点二号的时候他就已经设计好了能量转换设备了,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做出来。现在,他按照自己脑中的构思,依样画葫芦的作了出来。他将这个能量转换设备命名为“易能器”,取改变能量属性的意思。
很快,用一整块经过粒子重组和能量加固的水晶做成的发动机就完成了。完全采用同样物质制成的“易能器”也成功完成。
将两者组合起来,测试了一下,一切都相当完美,没有任何问题。这样,仅仅拳头大小形状为美丽的多面体的发动机终于正式成型。
现在到了最重要的环节:量子CPU的制作。
第二部 零点风暴(正式版)
第四章 … 盘古(上)
CPU是在特别纯净的硅材料上制造的。一个CPU芯片包含上百万个精巧的晶体管。人们在一块指甲盖大小的硅片上,用化学的方法蚀刻或光刻出晶体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CPU正是由晶体管组合而成的。简单而言,晶体管就是微型电子开关,它们是构建CPU的基石,你可以把一个晶体管当作一个电灯开关,它们有个操作位,分别代表两种状态:ON(开)和OFF(关)。这一开一关就相当于晶体管的连通与断开,而这两种状态正好与二进制中的基础状态“0”和“1”对应!这样,计算机就具备了处理信息的能力。
同样的道理,龙翔制作的量子计算机也采用类似的方法。他首先选择了一个大小和普通个人电脑差不多的水晶块。当然,这个水晶块首先经过原子排序、能量固化的处理。经过这样处理的水晶块,在纯度上完全不逊色于专门用于制作CPU的材料,其性质不但坚固非常,而且能够承受高压高温。它可以承受大约五万吨的高压冲击而丝毫无损,也能够承受八万摄氏度以下的高温。这差不多是地球上已有物质中最坚硬的了。实际上,由于有零点能的能量保护,理论上它可以承受无限大的冲击力和无限高的温度。但是,由于受到发动机输出功率的影响,如果超过上面的幅度,发动机本身的能量输出无法满足那种情况下保护其结构的需要,那么水晶块就将彻底被毁坏。当然,这一固化的过程是可逆的,否则一旦大规模生产,报废的水晶就由于无法在常规条件下被毁坏,势必成为一种污染。只要通过某种方式的能量输入,水晶块的各种性能就将恢复到未经处理以前的水平。
有了这个保障,即将产生的CPU也将成为历史上第一种真正耐撞击的CPU,众所周知由于传统CPU本身结构的精密,使无法承受太大的撞击和敲打的。这足以满足很多特殊状态下的需要。
将神念探入水晶块内部,龙翔把部分构成水晶的二氧化硅粒子独立的“拉”出来,然后构成一个“矩阵”。
发现矩阵奥秘以来,经过长期的研究,他发现矩阵这种微结构不但能够提取零点能,同时还拥有很多其他特别的作用。基本上矩阵的排列只要有一些改变,其功能也会有改变。现在他用神念“蚀刻”出来的矩阵的作用就是让那些粒子拥有可以控制和检测并各自独立的八种状态,以便和八卦的八个状态对应。在每一个粒子的周围,又有着八个组成另外一种矩阵的粒子,这些粒子的作用就是控制和探测那些独立出来的粒子状态,这种用于控制和探测的粒子被叫做“控量子”,而那些独立出来的粒子则被叫做“基量子”。
控量子的矩阵构成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可以将基量子的状态传递、叠加。这种特性也就使得基量子的运算和信息传递成为可能。在水晶块外部,龙翔制作了另外一个矩阵,可以将其内部的运算结果或者信息转化为电子信号,并且最终转化为人类可以识别的信息。这个矩阵就叫做“接口矩阵”。
和电子计算机的CPU相似,控量子的矩阵被划分成好几种类型,各自负责相应的工作。
在电子计算机的CPU中,一共有负责运算数据的算术逻辑单元ALU(Arithmetic Logic Unit)、负责暂时存放那些等待处理的数据或已经处理过的数据的寄存器组 RS(Register Set或Registers)、指挥控制整个CPU的控制单元(Control Unit)、用来传输信号的总线(Bus)这样的四种结构。相应的,龙翔制造的CPU也有着类似作用的矩阵,不使用那些冗长的英文名字,他将这些矩阵分别命名为“运算矩阵”、“暂存矩阵”、“控制矩阵”、“传输矩阵”。这些矩阵可以完全同时工作,同时出于量子的特性,可以多任务叠加处理而互相间不产生影响,并且还可以通过量子间的感应进行信号无时差传送,从而使这块CPU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线程并行式处理器。
就这样,一块真正的量子计算机的CPU也就制成了。他将这种CPU命名为“伏羲一号”,毕竟这种CPU的原理来自于伏羲创造的八卦原理。
仅仅是这一过程就花费了龙翔大约半个月的时间。接下来,他还必须为CPU编制多达上亿条的指令集。否则这个CPU虽然性能超绝,却没有办法表现出来,只能成为一个花架子。
到这一步的时候,龙翔偷了个懒。出于目前条件的限制,全新的编制指令集是不现实的,那么他就只好借用已有的指令集了。正好在103研究所的时候,他对研究所里面的超脑接近的比较多,同时龙组的超脑他也进行了研究,因此综合两者的指令集并加以优化,同时结合某种特别的翻译程序,他编制了一种大杂烩似的指令集。这种指令集不但能够全面兼容龙翔所知的超脑,同时还能完全兼容个人使用的普通芯片中的指令集,也就是INTEL的X86系列芯片的指令集。这样一来,只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操作系统,现有的几乎所有程序都能完美的在新的量子计算机上运行。
最核心的部分完成后,他开始制作相关的其它硬件,如内存、硬盘等等。当然,这些东西无一例外采用已经经过原子排序、能量固化的过程。有了制作CPU的经验,通过量子态的改变,所有的信息都可以编码为八进制编码,从而被存储起来。这样的量子存储系统可以说是真正的“海量”存储。龙翔手中制好的这块和普通硬盘大小相仿佛的水晶盘——他称为“晶盘”——拥有超量的存储能力,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