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吉运将烟散完了一圈,又大声招呼众人进院子里休息,有几个人果真就跟了进来,嘻嘻笑笑的,目光中透露出十分的羡慕之情。吉运随手拉过两条板凳,陪他们坐下说话。这是他第一次如此荣耀的在村人面前侃侃而谈,谈那已经消失的两间老土屋的历史渊源。
那是一个金子般的秋天里,人们刚刚种上了麦子,爹就花了五块钱买来了几架子车形状不规则的碎砖烂瓦,要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窝窝。那个时候,爹正值壮年,膀大腰圆,黑油油的光脊梁象一块铜板,双手握着一只用石礅做成的夯的木柄,林家轩、苏丙槐、还有王二叔三人各抓住一条粗壮的麻绳,喊着震天的口号,将石夯用力向空中拋出,再重重地砸在地上。每砸一下,爹就高喊一句:
同志们喲
夯喲
抬起夯喲
夯喲
向前走喲
夯喲
加把劲喲
夯喲
跟着毛主席喲
夯喲
打江山喲
夯喲
……
那夯歌高亢嘹亮,爹的脸憋得通红,像只下蛋的母鸡,额头上的青筋蹦出老高。娘和王二婶还有丙槐婶家轩大娘每个人一副担子,从院西二十多米远的一个水坑里挑出一担担的水来,倒在家中那个大土堆上,和成泥,等四个男人打完了夯,再用泥将那些长短不齐的碎砖烂瓦拼凑成一圈腿肚高的墙茬,然后,再铺上两公分厚的豆秸,上面再用掺和了麦秸的硬泥垛起七八尺高,等墙干了,钉上木料,散上麦秸草,两间简易的茅草屋便陪着爹娘度过了后半生的全部历程。
那个时候,他还不满十岁,二妮才五六岁,赃兮兮的,鼻涕几乎流到嘴里,象条尾巴一样牵着他的衣角来回的跑,偶尔闲下来的时候,娘会用一种很深情的目光看着他们,开玩笑地说:“二妮呀,长大了給你哥当媳妇儿中不中?”他还不明白媳妇儿的真正含义,就跟着娘憨憨的笑;二妮则不然,很好奇地瞪着一双稚嫩的眼睛问:“婶子,媳妇儿是干啥的?”几个人就笑,娘笑地最痛快,脸上的肉一颤一颤的,笑得两个人都不好意思起来。娘笑了一阵子,努力止住,并撩起衣襟擦去眼角处溢出的泪花,又说:“二妮呀,媳妇儿就是给你哥烧锅做饭铺床床叠被暖脚的。”二妮似懂非懂的点点头,说:“婶子,我脚怕凉,我给俺哥当媳妇儿,我要俺哥给我暖脚。”二妮的话还没说完,几个人又笑。如今,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忽忽明白了娘的笑容里那一种无法说出的甜蜜和憧憬。
二妮就是林芝梅,林家轩的闺女。林家轩、苏丙槐、王二叔和爹是磕头换帖的把兄弟。儿时的玩笑不过是戏言。长大了,林芝梅倒成了苏金华的媳妇儿。原因是算命先生说他和林芝梅的八字相克。两间草屋在经历了二十年的风雨之后,才被他掀了麦草换了木料重新盖上了大瓦,那土掺麦秸垛成的泥墙却十分结实牢固,又挨过了十几年的岁月,终于在今天完成了它的使命,成为永久的回忆。
邑州是国家级贫困县,包爷庙又是县里出了名的贫困村,几乎清一色的旧砖瓦房,屋顶上的茅草都能长到齐膝深,木格子的猫眼窗户,一开就吱吱呀呀响的老式木门,半零不落的土垛院墙和几根细木棍钉成的栅栏院门。而吉庆的二层小洋楼拔地而起之后,立时就成为全村除包爷庙和苏金华的二层小楼之外又一大宏伟建筑。楼上楼下都打了水泥的地坪,墙壁粉得雪白,一米五见方的钢筋玻璃窗户,桔红色的新式木门,再配以天蓝色楼梯扶手,使得整座小洋楼无比宽敞明亮;更有那一人多高的红砖院墙和正对着大马路的两扇朱红色镶铜铆钉的铁叶子大门,更给这座小院增添了几分神秘和魅力。有人粗略地估算了一下:一窑砖烧下来,咋也得个四五千块,买预制板最低也得三千块,瓦一千多,再加上钢筋水泥,以及烟酒,木泥师傅的劳务费,按最节省的开支,咋也得近两万块钱,还不包括自家搭上的木料。看着屋脊上高高飘扬的四只鲜红的三角小旗,包爷庙人怎么也捉摸不透:“这小子在外面都干了些啥事?才几年的时间,就做了咱们一辈子都不敢想的美梦。”“南方的钱好挣喲。”吉庆告诉人们:“广州那边家家工厂,户户企业,到处都缺人手,只要肯出力,一个月轻轻松松的就能挣个七百八百的。”吉庆的话让包爷庙人半信半疑,经济特区的事,他们从收音机早就知道。经济繁荣,不错!但这内地一家人死干活干,省得连裤腰带都舍不得买,一年也才能抠出来个千八百的。而在广州干上两个月,就能超过全家一年的收入,一年就能捞个小万把。众人不相信地摇了摇头,“你就吹吧。”吉庆有些急了,“谁不相信可以跟我去看看。”“看看就看看,说不定干上三五年,还真能挣回来一座小洋楼。”年轻人毕竟思想活跃,在一年一个小万把的巨大诱惑下,一个个摩拳擦掌,单等着秋后跟吉庆出去大干一番。
这一年的秋粮又喜获一个特大丰收,玉米的产量第一次超出小麦。人们戴着草帽顶着毛巾拉着满载着那胳膊粗的玉米棒子,一个个喜笑颜开;再看那一晃就哗哗响的大豆;那一抓钩下去就能耧出来的人头样的红薯块;更有那秋后的棉花,叶子落尽,净显出一地白腾腾的象落下的云彩一样盛开的花絮。从单干到联合社,生产队,再到责任承包;从饥饿到温饱,再到富余;从糟穅到粗粮再到细粮,人们充分品尝到了土地改革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实惠,充分享受到了阳光富足的生活。
收获了秋季,种上了冬季,憧憬着小万把的年轻小伙子们便有些按捺不住,纷纷来找吉庆。而吉庆却并不急于动身,而是在贴着大门西侧的院墙处,用水泥瓦搭了一间简易的小屋,朝外开了一道小门,订了简易的货架,又去镇上的披发部里进了些烟酒,糖果,以及油盐酱醋,针头线脑之类的东西,包爷庙第一间门面房便就此产生,吉运也成为包爷庙有史以来诞生的第一个商人。门面虽然不大,却直接面临交通要道。近几年,公路几经翻修,早已告别了当年坑坑洼洼的麻脸状态,展现出一条宽阔平整的大道来。车辆明显增多了无数倍,司机师傅们有时会停下来,买几包香烟或讨杯水喝,再就顺便望着千年古槐和气势宏伟的包爷庙感慨一番;当然,除了司机之外,更多的是本村和过往的香客行人,图个方便,买一包烟或一瓶酱油一包醋,一天也能卖个几十甚至上百块,除去本钱,可净赚十几或者二十几块钱。不行不动的,一天竟能够抵得上泥瓦师傅大头小汗地干几天。不干不知道,一干下一跳。吉运突然发现,钱竟然如此的好赚,真能给人带来一种拾杨树叶般的感觉。尤其到了春节,再进一批烟花爆竹。气球,瓜子和一些简易的干菜之类,堆满了本就不大的一间屋子。口袋里有了三五毛压岁钱的孩子们总会蹦蹦跳跳地买一点瓜子糖果;谁家来了客人,也会掂瓶酒买两包烟,再捎一点干菜回去,利润竟比平时高出了好几倍。但,细心的人们却不难发现,吉运并没有因为小洋楼和代销点而喜笑颜开,反而一改盖房之前的那种趾高气昂的样子,又回复到吉庆失踪时的那段时间里,整日一副愁眉不展,目光暗淡,走起路来无精打彩的样子。
而跟随吉庆南下淘金的另一路人马纷纷传来捷报:他们风风火火地坐上大巴,一路呼啸着,花了两天两夜的时间,才到了传说中的广州。到底是经济大城市,和内地有着天壤之别,林立的高楼,遍地的工厂,干净宽阔的大马路,以及晃得人眼花缭乱的霓虹灯,都让这些十七十八的小伙子们惊叹不已。更有甚的是,这里的大姑娘小媳妇都穿着一弯腰就能露出小裤衩的超短裙,紧身束腰吊带背心和那一使劲就能撑破衣服的胸部,让这些情窦初开的男子汉们情不自禁,他们表面上撇着嘴,做出一副不屑的样子,暗地里却发誓:纵使挤破头皮也要做一个广州人,再也不要回到那贫穷破落的小村庄。
工作很好找,广州太需要人了。这座改革开放的大城市以她极其宽阔博大的胸怀笑纳了四方来客。吉庆将这几十号人带到他原来的工厂里,让他们排好了队站在赵老板的面前,象接受检阅的部队一样。时值赵老板公司的规模急剧膨胀扩大,求人若渴,看到这几十号充满朝气的面孔,只说了四个字:“照单全收。”
吉庆不在的这段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