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否则的话,我就上门当倒插门女婿。”希特勒一把将钱攥在手里,迫不及待地回答,把一家人逗乐了。
为了出人头地,娶到心爱的人,他重操旧业,用这笔钱买了水彩与画笔,租了一间临街小铺面,打出了“希特勒画室”的牌子。由于上门客有限,他拉下脸站在大街上绘制一些拙劣的明信片,内容常常是一些著名的景物,例如圣斯蒂芬大教堂、歌剧院、伯格剧场、舒恩布伦王宫或者舒恩布伦公园中罗马时代的遗迹。实际上那位考官说得没错,这些画片是矫揉造作、没有生气的,很像一个初学建筑的人所画的粗糙草率的速写,他有时添上一些人物,也画得非常拙劣,好像连环画一样。
第02节 希特勒对华恩仇录
这种上不了档次的东东自然卖不上好价钱,更办不了画展。 ( 。 )他的画只能卖给小贩装饰墙头,卖给商人嵌在陈列出售的画框里,卖给家具商把这种画片钉在廉价的沙发和椅子靠背上,收入连他自己都养不活。后来,希特勒发愤努力,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冰雪霜冻,他都背着画架子上街练习,画技提高很快,开始给一些商家,比如给泰第狐臭粉这种商品画广告;挣的钱至少能养活自己了。圣诞节前画了几张圣诞老人叫卖彩色蜡烛的画片冷不防走红了,发了笔小财,希特勒携带恋人到饭馆里撮了一顿,还给张老板买了个水烟瓶,给老板娘送了个羊毛围巾,让二老高兴了一阵子。还有一幅画让他也赚了一笔,画的是圣斯蒂芬大教堂的哥特式尖顶,高耸在一堆肥皂上。圣斯蒂芬大教堂的尖顶是希特勒百画不厌的东西。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他好不容易得到的小资生活被打断了。1914年夏,一战爆发,这个战争狂人一下子“完全被一种异乎寻常的冲动感情支配着”,他“双膝跪地,衷心地感谢上苍有眼”,使他“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说来奇怪,这个出生在德奥边境的奥地利人一点都不喜欢自己的国家。在他很小的时候,时常耳濡目染两国军队的操练,德国巴伐利亚军队军容整齐,精神饱满,命令简洁,行动敏捷。相比奥地利军队简直是一群乌合之众,是集日尔曼人、捷克人、匈牙利人、斯拉夫人的大杂烩,指挥员连自己士兵的话都听不懂。少年希特勒的一件乐事就是看奥匈帝国军队操演:长官喊立正时当兵的走正步,长官喊起步走时丘八爬在地上,长官喊卧倒,那些个多国部队一路狂奔,仿佛前面有一座金山向他们召手。
1914年8月1日,德皇对俄宣战,8月3日,这个无意为哈布斯堡王朝效命的奥地利人,立即上书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三世,恳求国王能批准他参加巴伐利亚军队。8月4日,希特勒获准作为志愿兵加入了巴伐利亚步兵第一团,成为陆军下士,担任团队传令兵。
张老板为希特勒摆了一桌中国南方美食为他饯行,希特勒滔滔不绝地向他们讲了一通国家民族大义,仿佛他已经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恋人桂芝双手托着下巴一脸崇拜地望着他,她的妹妹桂寿恶作剧地把两块厚纸板放到他的肩膀上,看起来真的像将军了。准岳父张老板心事重重地一杯接一杯喝闷酒,老板娘干脆跑到里屋哭哭啼啼。
分别的时候到了,希特勒与中国恋人相依相扶着,在昏暗的路灯下走了大半夜,互吐衷肠,互诉爱意。要不是战时宵禁,相信两人会一直走到天亮。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桂芝赠予他许多别离诗,这是他记得最牢的一首。
汽笛声声催人泪,车轮滚滚碎人心。站台上挤满了送儿别妻的亲人,列车像一条毛茸茸的长虫——由无数伸出车窗的胳膊肘儿编织的毛。列车徐徐开动,桂芝使劲挥舞着红色的纱巾跟着列车奔跑,与妹妹桂寿一下子跌倒在冰冷坚硬的站台上。希特勒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竟然是永别。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希特勒是一个好士兵,他以狂热的精神投入战斗,脑子里只有帝国的前途与命运,丝毫不考虑自己的恋人在苦苦等待。西线战事胶着,军务异常繁忙,调动频繁,与恋人的通信越来越少。1916年希特勒负伤后,部队重新编组,通信断绝,从此杳无音讯。
初恋是美好的,让人终生难忘,不是因为他(她)很漂亮或很帅,也不是因为得不到的就是好的,而是因为人初涉爱河时心里异常纯真,绝无私心杂念,只知道倾己所有去爱对方。而以后的爱情都没有这么纯洁无瑕了。战争结束,退伍军人希特勒兴冲冲地到维也纳,惊愕地发现那幢让他享受到人间温情、令他梦回萦绕的那小楼已经换了主人。
后来希特勒掌权后合并了奥地利,他想尽了一切办法寻找那家善良的中国恩人,他要报答,他想给他们最好的生活条件,但无论如何他始终再也没有找到那家恩人。对此,他曾经感到非常内疚,并还经常向手下提及此事,告诉他们做人要厚道。他将张姓中国人帮助他的事写进了《我的奋斗》中,只是对他的初恋不字不提,以免影响他德国元首的伟光正形象。
他当然不知道,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奥宣战,张老板作为敌国侨民被押到西线修工事。在繁忙的劳作中,张家死的死,逃的逃,大女儿桂芝患病而亡,临死前还在念叨希特勒的名字。小女儿桂寿活到战后,嫁了个德国小商人在汉堡唐人街定居了下来。而两位老人终究没能活到战后,亲眼看到在他家白吃白住了一年的年轻人发迹,最终成为德国与欧洲的主宰者。
希特勒将这段恋情与愧疚深深埋藏在心底。爱屋及乌,由此他也对中国产生了好感。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后,曾和中国有过一段蜜月期。德国需要中国的战略物资钨、铁、锰,要造枪炮就需要这些物资。而中国需要德国的枪炮,进行军事装备。所以,平安地躲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国人,并没有像大多数犹太人那样早早收拾行李、变卖家当。相反,很多中国的士绅家庭子弟还选择到德国留学。
事实上,在二战前希特勒本来是鄙视日本看好中国的。在轴心国结盟的初期,希特勒并没有预料到日本的发展会如此迅速。当时在美茵茨的军事基地里,他曾私下对自己的秘书长阿姆施太朗说过:和日本这种国家结盟简直是耻辱,他们只会在海边打鱼!因此,尽管在当时迫于意大利的压力与日本结盟,但纳粹德国对中国政府的态度一直都相当暧昧不明。甚至在得知南京沦陷后,德国还曾秘密支援了国军一些包括i号坦克在内的德制武器。德国的m35包边钢盔自己都没用,率先戴在国军中央军头上。中国抗战初期,甚至出现了德国军事顾问指导着中国军队向德国的盟友日本作战的奇观。
再说蒋介石当年向德国派出了大量的公费留学生,那也是出于对德国的好感。在1936年奥运会期间,德国还出资帮助中国代表团,而且还全部承担了中国代表团的所有费用。至于抗战前的大量德国军事援助那就不用说了,直到抗战开始后德国还不顾日本的强烈反对,还在暗地里给中国军事援助。南京大屠杀期间,德国西门子公司代表、纳粹党员约翰?拉贝挽救了三十万中国难民,如果没有德国高层的默许,他也就当不成“中国的辛德勒”了。就是到1941年。德国盖世太保都不太找中国留学生的麻烦。
在希特勒的床头经常放着中国的孙子兵法和资治通鉴?——希特勒对中国古兵法和书籍非常喜爱。在这位帝国元首的床头看到德文版的中国书籍。可以说希特勒无论走到哪里随身总是带有各类通过简译的中国书籍,比如,他在视察法国占领区和访问意大利时也是如此。他还经常挑灯夜读并写下了大量的阅读笔记。在任命隆美尔为陆军上将暨北非军团总司令时,他也曾送给这位名将一本带有自己注释的孙子兵法简译本,让这位忠心的将领感激涕零。
另外,希特勒还非常喜欢中国茶叶,这是年轻时在张家居住的半年里养成的习惯。1937年6月,国民党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蒋介石的特使孔祥熙应邀访问德国,给他进献了好多极品中国茶叶,让他过足了茶叶瘾。这茶叶也差一点要了他的命,英国特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