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杭州南下,富春江较为宽阔,又可以休息一程,一直到富阳县,过了富阳县后拉纤到达桐庐,同样一条河富春江的名字在桐庐县一带变成了桐江,而且比富春江水面狭窄一些,多数地方都得拉纤才能通行。
从桐庐到了严州府进入东阳江。
第六日,夜里就到达了兰溪县,兰溪县距离金华不过五十多里,白头军就在金华府!
兰溪到金华也有小河相通,一日可到,杨潮南下,竟然只用了七天时间!(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二节故旧陈子龙
从进入兰溪开始,杨潮就看到一队队难民,扶老携幼低垂着头,如同僵尸一样缓慢前进。
所有人脸上都没有表情,似乎对自己的遭遇早就习惯了。
中国的老百姓是全世界最能忍受苦难的老百姓,他们不习惯抱怨,他们知道怨天无门。
这是因为中国的老百姓受到的苦难最多,中国的官府啊,你为什么让你的子民受这么多苦难,而且让他们没处申诉,只能一次次自我忍受,忍受不住了,他们会拿起手里的刀,那时候你们却叫他们暴民!
“大人,塘报上说,许都起兵后,先克东阳县城,继下义乌、诸暨、浦江、永康、武义、汤溪、兰溪等县。”
黄凤府帮助杨潮整理着一系列新的塘报。
杨潮皱眉道:“看来白头军势力都在金华附近存活动啊。”
黄凤府说的那些情况,杨潮竟然不知道,去年他没有看到,今年看到的塘报也前后不一,有严州府和绍兴府的求援塘报,将白头军的兵力说的异常夸张,从十万人到百万人都有。
而且严州和绍兴都说白头军主力在他们境内,希望朝廷派援军救援他们,说的信誓旦旦,让人根本就无法从塘报中判断出来真实情况。
一路上杨潮不得不在所过之处重新收集信息,兰溪县的塘报应该说是比较准确的,可惜一个月前他们还被白头军占据着呢,根本就无法发出真实的塘报。
“现在情况呢?”
黄凤府又翻看了几份塘报,然后道:“正月二十八,白头军与官军主力在金华城下大战,现在已经败退,具体退到了哪里。不太清楚?”
杨潮是二月初从南京出发的,正月二十八的事情,他肯定不可能知道。出发前只知道白头军声势浩大聚众数十万,攻略周边县城。其他的就不太清楚,现在看来又是跟海州一样,是当地官府太夸张了,夸张有一个好处,可以隐藏败绩,避免责任。
许都军真实兵力,估计也就是几万人撑死了,但不管多少人。最重要的是找到他们。
“大人,金华到了!”
正说着,船头已经可以看到金华城的影子了,当然金华城也看到了杨潮的船队,规模浩大的船队想不被人发现太难了,金华城的对策是,紧关大门,然后城头上出现了大批士兵的身影。
杨潮不由苦笑,一路上就没有一座城让杨潮进去,杨潮早有准备。但是金华城大概是最紧张的,显然跟他们刚刚没多久前跟许都大战过有关。
已经到了两百丈的距离了,杨潮命令船队先停下。派遣亲兵登岸,骑马去金华城说明一下情况,要是城上误会反应过度发动攻击就不好了,谁知道城上有没有大炮。
只见后面前面一艘船立刻靠岸,从上面有人牵下一匹马,骑着朝着金华城奔去,手里还拿着杨潮交给他的一些文书,都是史可法兵部的行文,证明杨潮是来援助金华的。
亲兵起码飞奔过去。用箭将文书射进了城,然后就在城下等回话。
经过几个月的训练。杨潮终于训练出一百多个骑兵,但是杨潮是很坚决的。别的军队可以不管,自己的亲兵队是必须要学会骑马的,这是杨潮定义的后备军和压阵的精锐军队,关键时刻亲兵队是要负担追击任务的,亲兵队可以不练习鸟铳,但是不能不练习骑马。
可是五百亲兵中,就只有一百多人学会了,能够熟练骑着战马作战的,只有十来个。
这个报信的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说来很羞愧,此人并不是跟随杨潮许久的南京老兵,而是在海州招募的民壮,盐户卞让家的家丁卞二,这小子本来就会骑马,现在更是能在马上开弓射箭,左右舞枪冲杀。
但是冲着卞二只是一个普通百姓时候,就敢拿着解腕尖刀冲进杨潮的大营,要给俘虏博洛来一下子的楞劲,杨潮也知道这不是一个当官的料。
很快城上射下回复,卞二看都没看,拿起来就直接回来。
是金华兵备道的信件,此时金华知府正好回家守丧,接替的新任知府尚未上任,结果许都造反,那么手握重兵的兵备道顿时拥有了话语权,据说现在金华城就是这个兵备道在主持,就连金华知县和金华同知倪祚善其他文官都只能以他马首是瞻。
只是他让杨潮在河对岸扎营,无故不得接近城墙,这种戒心有些惊弓之鸟了,但是在文人看来,也许会认为他老成持重。
杨潮只能让大家立刻停船,与城墙隔河相望的另一边扎营。
不过王雄还邀请杨潮进城一聚,商讨剿匪事宜。
王雄大概也如同惊弓之鸟一样,现在听说杨潮这样的猛将到来,当然也很想借助杨潮的兵力,杨潮想了想还是决定进城一趟。
接着就带了几个亲兵,让士兵渡过河去,慢条斯理的往城墙走去,说起来惭愧,杨潮自己也一直学不会骑马,骑在马上总有一种虚浮的感觉,身体僵硬,加上没有时间,因此一直没有学会。
到了城下,城上的士兵喊话,喊了好几遍杨潮才听懂他的口音,原来是让杨潮一个人进城。
让自己的士兵隔河扎营,杨潮能理解,让杨潮进去商讨杨潮也认可,但是连一个亲兵都不让带,这让杨潮有些难以忍受了,这已经不是担心士兵滋扰百姓的问题了,这是把杨潮当贼防啊。
杨潮在海州时候秋毫无犯的军纪,也随着赫赫战功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竟然还如此防备,这个金华守备比当初的海州知州也强不到哪去,杨潮冷哼一声,转身就走。
正好有机会了,对于镇压农民军,杨潮一直心里有些抵触,大概是受到教育的影响。往往农民军头上都顶着一个起义,起义二字中可是带有一个义字的,镇压起义。岂不是无义。
而且知道之所以出现农民军,往往就是因为土地兼并。官府欺压,除此之外根本就没有合适的土壤让农民军生存,怎么不见盛世的时候有大规模起义呢,那时候人人都忙着赚钱呢,谁有这个时间,只有末世时候,经济崩溃,闲散劳动力大量存在而且生活不下去了。才会铤而走险,不然以中国人小富即安的小农心态,能苟活就不会找死,说到底这是一个最容易揉捏的民族,却都被逼的要拿起屠刀了,对他们下手还真是有些朝廷走狗的嫌疑。
现在王雄不让杨潮进城,正好有借口立刻回南京,回去后等一段时间就能等到崇祯的勤王令,那时候才是自己崭露头角的时候,与其跟农民军的汪洋大海争斗。还不如去确保北京城安全,给大明王朝最后输一口血,让他能够继续缓一口气。因为天灾终于过去了。
纵观历史,大明王朝的运气可谓背到了极点,被农民军折腾了十多年,始终顽强的活着,但是偏偏就在天灾就要过去的前夜,他倒下了。
李自成进入陕西后,在西安称帝,他之所以敢这样,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继续流动。正是因为西北长达十多年的大旱终于走到了尾声,李自成在陕西招抚流民。复垦抛荒田亩后,很快就积攒了足够的资源。然后打出了陕西,接着就是一路受降,直到北京城。
如果这时候让明朝延续一口气,慢慢也就撑过来了,而杨潮立下大功,获取更大的权力,应该有足够的威望鼓动皇帝做些改革,不说别的改革,只要开了海禁,鼓励工商,以大明江南的商业形态,只要刺激起来,就不用朝廷去管什么事了,自发的就能步入商业社会,然后慢慢发展到资本社会。
最重要的是,阻止了北京城的陷落,在京畿地区没有任何根基的李自成就只能退回陕西,河南已经被打烂了,是不可能立足的,否则李自成也不会选择从山西到北京,明显河南更近吗,所以中间隔着一个河南这样的无人区,足够李自成和明王朝和平几年了,几年时间没有天灾,生产力就可以恢复起来了,接着明王朝可以扫平李自成,灭掉张献忠,然后跟满清决一死战,之后称霸东亚走向世界。
虽然这个构想可能太过理想化了,但是总有一个希望不是,而不是让中国第二次遗憾的在工业革命前夜倒下,第一次是在宋末,是被蒙古人打断的,大明则是被满清打断的。
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