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许就是哈里这种桀傲不驯的人愿意听从蒙哥马利指挥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吧。
哈里,四十五岁,皮肤呈古铜色,棕色头女,黑色眼珠,相貌粗俗,有人说他有一半亚洲人的血统,传说生他的母亲是东方人,但此事无从考证,哈里也从不承认,在他的潜意识里,他不喜欢东方人,他觉得东方人胆小怕事,缺少男子汉气概,远逊色于他们西方人。
而以哈里的年龄及军衔,估计用不了多久,他就可以光荣地退役了,退役之后,他不仅可以获得一大笔补偿金,女王还会赐予他土地以及仆人,总之,象哈里这样的将领,退役之后的生活是相当惬意的。
但是,哈里怕的就是这个,他怕退役,他不愿意过那种安逸的生活,因为他生活的全部都在马背上,他天生就是为骑而生,如果真让他退役之后去过那种了无生趣的生活,那还真不如让他去死好了。
所以,他现在得努力工作,希望可以在这有限的几年内做出一些成绩来,从而了却他的心愿,而现在,机会已经摆在他的面前。
因为,在他的对面,那里有这个世界最强的骑兵之一,太平军的铁骑。
这是一个机会,一个足以证明自己的机会。
这支东方的骑兵一出场就带给了他震撼,让他收起了轻视之心,特别是那场一对五的战斗,虽然他最后全身而退,但太平军骑兵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与其说是印象,不如说是教训,而这教训,他永世难忘,所以,他必须战胜太平军的骑兵,在报仇血恨的同时,也用强者的血来证明他的无敌。
而现在听说太平军可能要撤退,他又跃跃欲试起来。
蒙哥马利看了一眼似乎有些言不由衷的哈里,脸上的表情一如既往的平静,他转过头,又看了看华莱士,见华莱士正低着头,似乎在想什么。
蒙哥马利没有打断他,收回目光,将双手交叉在一起,托起了自己的脑袋,他在等。
“太平军恐怕真要跑。”华莱士突然抬起头,突兀地道。
他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似乎能够洞悉一切。
而听此一言,蒙哥马利微微一愣,他不明白华莱士为何如此肯定,于是,他想也没想就道:“然后呢?”
如果太平军真的要跑,那他们就得好好准备了。
“遵司令官阁下之命,我们的侦骑日夜监视着太平军的动静,太平军稍有风吹草动,我们一定能知道,但从刚刚反馈回来的信息看,太平军的三支大军之中,已有两支退走了,并且不知去向,而剩下的这一支也正在收拾行装,似乎也准备撤退,与此同时,我们从截获得情报中得知,中华帝国的内部正在发生很严重的叛乱,有几个省已经宣布独立,据我推测,这些太平军是接到国内的情报,然后才仓惶而退的。”华莱士平静地将一切细细道来。
华莱士,驻印英军的步兵司令,英格兰人,与蒙哥马利算得上是半个老乡,其家族在英国的上层社会也是威名素著,不过,他的家族与蒙哥马利的家族不同,蒙哥马利的家族世代都是武将,而华莱士的家族专出文官,他的父亲正是当朝的财政大臣,手握英国的财经大权,是英女王最倚重的大臣之一。
论起家族背景,华莱士与蒙哥马利可以说是不相上下,但蒙哥马利的家族胜在底蕴深厚,已经兴旺了很多年,而华莱士的家族则是在他父亲这一辈才兴旺起来的,所以,如此一比较,二人的背景还是有些差别的。
不过,这华莱士与蒙哥马利的性格到也有些相似,他们都不希望依靠父辈的余荫,而是愿意通过自己的奋斗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放弃伦敦舒适的生活跑来印度的原因。
华莱士更是希望能在印度这个大融炉中好好历练,干出一番事业来给人看。
而说起这华莱士的个人情况,总体来看,条件不错,三十好几,与蒙哥马利的年龄不相上下,皮肤白皙,相貌英俊,似书生而非大将。
真正算起来,此人可以说得上是智勇双全,他除了在领军带兵上有一套之外,更是蒙哥马利最为倚重的谋士,蒙哥马利很多指令几乎都是出自于华莱士之手,他就等于是蒙哥马利的半个脑。
而当蒙哥马利听了花莱士之言后,不禁也是暗暗心惊,如果华莱士之言属实,那他们就必须果断采取行动了。(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七章 相识何必曾相逢
蒙哥马利与哈里和华莱士经过紧急磋商之后,便决定展开追击。
可是,这追也得有个追法,如何追,派多少人去追…。等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经过讨论,他们决定派六十万人马去追,然后留下二十万人坚守大寨。
而这些被派去追击太平军的人马包括八万英军以及五十二万印军,而留下来坚守的则是一万英骑兵再加十九万印军。
英军原本参战的总人数包括步骑在内共计有十万人,但在前次哈里与曾三的交锋过程中,英军已经损失了一万铁骑,所以,英军现在拥有的总兵力已经下降至了九万人,这其中包括二万铁骑和七万步兵。
而此次,英军出动的是八万人,说其是倾巢而出也并不为过,而光看这架势,他们似乎是势在必得。
不过,虽说是倾巢而出,但蒙哥马利也留下了后手,他留下了二十万大军守大本营,以防不测。
这战场上的事,谁又能说得准,风云变幻,让人始料不及,而给自己留条后路,买个保险,显然是最明知之举,如此说来,蒙哥马利也是深明其理。
而且,能在大好形势之下做出这样的安排,蒙哥马利可谓之能,而他这看似轻易的一举却为他以后的脱困埋下了伏笔,当然,这是后话。
而说到具体安排,英印联军此次对太平军的追击是以一万英军铁骑作为先导,然后以五十二万印军做为攻击主力,最后则以七万英军殿后。
而蒙哥马利的这一排兵布阵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这样做也自有他的一番道理,而说穿了,也就是明哲保身。利字当先罢了。
蒙哥马利以英军骑兵作为先导,是因为骑兵跑得快,冲力力强,一旦追上太平军,他们便能以下山猛虎般的姿态给太平军以震慑,即使不能重创太平军。至少也能拖住太平军,从而为后面的攻击主力赢得宝贵的时间,同时,英军骑兵以强胜之姿对上太平军的败军之势,必定是顺风顺水,手到擒来,所以,英骑在此过程中也可以获取最大的好处,搏得最大的功劳。这是何乐而不为呢。
而将五十多万印军做为攻击主力,这也是有一番道理的,因为印军人多,无论从哪方面讲,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当然,这主力包含着两层含义,一层为攻击太平军的主力。再一层是送死的主力,不然怎么着。难道让英军去送死不成,所以,印军做为攻击主力是理所当然的。
最后就是那七万英军了,蒙哥马利是将七万英军当做最后的筹码来使用的,这也能理解,而且。对英军来说,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如果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英印联军占据上风,那他就可以让印军先与太平军一拼。从而将太平军的有生力量给消耗大半,然后,他再让英军去收拾残局,最后,这主要功劳自然就算到了英军的头上,当然,如果出现意外,那印军就可以被当做英军的垫脚石来用,由印军先挡着太平军,英军则可以安然后撤。
如此一来,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蓉哥马利与他所率的英军主力都是进可攻,退可守,完全是立于不败之地。
如此安排,如此计算,说蒙哥马利是深思熟虑,一点也不为过。
不过,事情真会如他所愿吗?这还是个谜。
而英骑兵司令哈里在接到命令之后,便急率一万英军铁骑朝太平军撤退的方向追去。
对于追击,哈里原本就是最勇跃的一个,而蒙马哥利对骑兵的安排也正合其意,而且,这样好的机会,如不好好利用,一旦太平军真跑了,那哈里一定会将肠子都给悔青的,所以,他是快马加鞭,一刻也不停地率领那一万英铁骑狂奔而去。
哈里率部奋勇追击,努力向前,差不多向前追出了二十多里,他便见到太平军将军旗,战鼓,军事物资,军械器杖等等洒落了一地,看起来象是在仓惶而逃之时留下的。
哈里见此,他更急了。
于是,哈里与他的那一万铁骑奔得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