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你是郑、郑大人。。。”
李定国说话有些结巴了。他不过二十二岁的年纪,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时候,但对于勇猛之人还是敬佩的,不管是张献忠还是李自成,甚至包括顾君恩等人,都说郑勋睿很可怕,郑家军过于的骁勇,不是义军所能够应对的,现在亲眼见到了郑勋睿,不过是一个气质不一般的年轻人,这由不得他不吃惊。
“你到南京也有一段时间了,到南直隶各地都去走了走看了看,有什么想法吗。”
“有,这里的老百姓日子过的很好,当年在陕西,我要是能够过上这样的日子,也就不会造反了。”
“呵呵,你的意思也明确嘛,官逼民反,要造反不是你们心甘情愿的,这话也对也不对,当年的造反是走投无路了,饿死也是死,造反也是死,还不如造反了做个饿死鬼,不过后来几次的朝廷招安,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不必为了吃饭发愁了,他们为什么还要造反,这一点我不是太明白,你能够给我解释一下吗。”
“到处都是狗官,和这些狗官为伍,闯王和义父才不干呢。”
李定国说话很直爽,这也说明其幼稚和单纯,从十岁开始就在张献忠的身边,每日里基本就是打打杀杀,崇尚以武力平定天下,所接受的道理也是张献忠等人灌输的,如此的生长背景,不可能要求李定国有很高的学识。
不知道为什么,郑勋睿的内心微微有些失望,看来历史的描述总是有偏差。
“李定国,你不过二十二岁的年纪,从十岁开始就在张献忠的身边,每日都是打打杀杀,视人命为草芥,更不用说增加多少的学识,这不能够怪你,不过此番你在南直隶各地看了那么多的情形,若是依旧没有什么领悟,那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没有多大的出息。”
李定国的脸一下子就红了。
在南直隶各地看的那段时间,李定国不可能没有感受,看见老百姓生活如此的富足,日子如此的安稳,且对各级官府都是赞不绝口的,不佩服和羡慕是不可能的,只是年轻的他不愿意说软话,明明内心认可,嘴上说出来的却不好听。
“感受是有的,当年我要是有那样的日子,肯定不会造反。。。”
情急之下,李定国开口了。
李定国的态度,让郑勋睿感觉到不舒服,他觉得应该要好好提醒一下李定国,有些话需要直接说出来,对于李定国这样的人来说,轻描淡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仅仅是这些感受吗,我来告诉你两点至关重要的,第一点,做事情要量力而行,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如今都想着做皇帝,他们早就不是以前为老百姓鸣不平的所谓义军首领了,按说这天下有德者居之,他们有如此的想法,也算是正常,可惜他们没有看看自身的能力,配不配到那个巅峰的位置上面。”
“第二点,做任何的事情,都要想要百姓的利益,李自成和张献忠可以追求自身的享受,可以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他们不能够忘记百姓,不能够忘记初衷,不能够忘记他们造反的目的是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都造反十多年了,他们做到了这一点吗,四处的劫掠,四处的搜刮,自身过的舒服,身边的女人都有好多了,可老百姓的日子愈发的艰难,让老百姓成为他们谋求权力的工具,就他们这样的做派,也敢有妄想吗。”
“李定国,若是这些道理你都不能够明白,兀自想着内心的小九九,以为傲气就能够代表一切,你就继续傲下去,看看这世上有谁会在乎你那点可怜的傲气。”
红着脸的李定国准备开口说话的时候,郑勋睿再次挥手。
“我今日所说的话语,你能够听进去是对你的好,是你的造化,你听不进去我不会勉强,想想你心目之中的义军,每次战斗之后是如何对待俘虏的,想想你的义父张献忠,在攻城拔寨之后杀掉了多少无辜之人,就冲着这一点,我郑勋睿是绝不会放过他们的。”
“我的话到此,意思非常明确了,该如何的选择,你尽早的决断,你是个男人,不要磨磨唧唧的,想要一心效忠张献忠,那就早些开口,我成全你。”
“我还可以告诉你,你若是想着一心效忠张献忠,机会很快就要来了,我将要亲率大军,彻底剿灭张献忠,这一次他张献忠恐怕没有任何的机会了。”
被郑勋睿说的不知所措的李定国,已经是呆若木鸡,他想着开口,可惜没有说话的机会,郑勋睿已经转身离开了,他想着跟上去说些什么,但身边的军士已经挡住了他。
“少爷,李定国这样的人,留着干什么,属下看着都不舒服。”
郑勋睿微微叹了一口气。
“锦宏,世上不如意之事十之**,不可能每一件事情都让人满意的,当年的唐太宗,能够原谅谋取他性命的魏征,从而成就了自身的霸业,难道我就不能够原谅年轻的李定国吗,你记住,不要另眼看待李定国,以前是怎么对待的,今后还是如何的对待,李定国若是真的想着跟随张献忠,那他的机会马上就要到来了。”
“少爷,张献忠这样的人,要是能够争取好,岂不是更好。”
“锦宏,张献忠这样的人,绝不能够争取,必须要斩杀,先前我已经说过了,李自成和张献忠这类人,他们的想法早就出现变化,他们想到的是大明的天下,不管什么样的条件都不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已经是欲壑难填,而对付类人,唯一的办法就是毫不留情的斩杀,不留丝毫的余地。”
听见郑勋睿如此说,郑锦宏用力的点头,他内心已经想到了皇上,不知道少爷今后会如何的对待皇上,不过这样的想法他可不敢直接询问。
第七百六十七章家和万事兴的道理
郑福贵、马氏和孙氏回到古里镇的老宅,都是激动的流下了眼泪,离开了老家这么多年,虽说在京城的生活很是滋润,但不想念老家是不可能的,再说在京城生活,也就是几个老人,没有晚辈陪在身边,其中的孤独他们是有着切身体会的。
古里镇的巨大变化,让郑福贵等人简直不敢相信,以至于在家门口下了马车,他们都以为走错地方了,古里镇的郑氏家族已经成为了一个众人敬仰的存在,一直留在老家的郑凯华,也成为了古里镇乃至于江宁县最为显赫的人物,不过郑凯华遵从哥哥郑勋睿的教诲,一直都显得很低调,此番父母回到家中,也没有对外宣扬。
郑福禄、郑福寿、郑福海和郑福南肯定是要来庆贺的,五兄弟好多年没有团聚了。
郑勋睿的事情很多,在父母回家的时候,还是抽出了时间,专门到家里去看看。
见到郑福贵、马氏和孙氏的时候,郑勋睿感觉到了一股陌生的气息,尽管这股气息很是微弱,他很清楚,自己是穿越之人,与父母之间不可能有着那么深厚的亲情,他的心归属还是在自己的小家,包括正在追求的事业上面,至于说父母兄弟之间,能够保持一封难得的亲情就算是很不错了。
荷叶带着几个孩子回家住了一段时间,文曼珊、冬梅、杨爱珍、徐佛家和卞玉京等人,自然也是要去拜见父母的,这让老宅变得格外热闹,不过安全保卫方面事情同样多起来,后来还是郑勋睿开口,说是让父母在家里好好歇息。女人和孩子每月回去一次到两次就可以了,毕竟家中还有郑凯华。
郑氏家族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郑勋睿的地位同样发生了变化,就是郑福贵在面对郑勋睿的时候,感受到的也是略微的敬畏,这种变化是必然的。在郑勋睿被敕封为王爷、太子太师、文渊阁大学士之后,这样的氛围愈发的浓厚。
郑勋睿一直不同意郑凯华出来做官,他依旧要求郑凯华做生意,而且要带头执行所有的规矩,包括及时的上缴赋税等等,不过对于侄儿郑坤宇,倒是不遗余力的培养,让郑坤宇和郑瀚宇两人一道读书,好要求郑瀚宇好好的待弟弟郑坤宇。
郑家的下人很多。一来是因为郑勋睿的身份不一样,二来也是郑凯华有钱,以前郑福贵等人在京城的时候,家里很是安静,不过老人回来了,情况肯定不同了,郑勋睿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回家的那几天时间专门说了。管家的依旧是周冰燕,但需要照顾到父母的感受。在处理诸多事宜的时候,稍稍注意一下。
家和万事兴,家族慢慢的大了,很多事情都会出现,稍微不注意就会引发很多的矛盾,俗话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尽管在郑勋睿看来,所谓的家庭应该是指小家庭,可他身处的这个时代,家庭全部都是大家庭。
这期间也发生了一些事情。郑福禄等人与郑福贵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