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站起身来禀报的是孙传庭,作为五省总督,他的职责就是剿灭流寇,发生如此重大的情况。他自然应该首先说明情况。
孙传庭在地上铺开了一张地图。
地图上面详细标注了李自成和张献忠麾下流寇分布的情况。
看到这张地图,杨嗣昌微微点头,表示了赞许,很多的情况,用嘴是不好说清楚的,看着地图就能够很清楚的说明。
“杨大人,高公公,李自成和张献忠率领流寇,去岁腊月就开始行动了。李自成本是盘踞在郧阳和襄阳一带,张献忠则是盘踞在四川的夔州一带,腊月中旬,他们同时行动,李自成朝着河南南阳府的方向而去,张献忠则是离开了四川,朝着湖广的郧阳和襄阳一带而来,一直到腊月底。李自成已经抵达南阳,张献忠也进入了襄阳境内。”
“下官率领的大军。此时正驻扎在汝宁府城一带,侦查到消息之后,下官率领大军朝着南阳府的方向抵御李自成麾下的流寇,同时给方大人写去信函,要求严密守卫襄阳府城。”
“方大人同样很重视襄阳府城的防御,与左总兵商议之后。派遣两万人赶赴襄阳防御。”
“应该说相关的防御全部都是到位的,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几路大军行军的路线,下官在地图上面也标注清楚了。”
“至于说襄阳府城在短短的三日时间就陷落了,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其最为关键的就是襄阳水师指挥使背叛朝廷、投靠了流寇张献忠,导致襄阳府城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之下失陷,这里面的情况,还是请方大人和左总兵说说。”
“下官麾下的大军,如今正在开封一带,张献忠占领了襄阳府城,李自成驻扎在新野一带,这两路的流寇若是联合起来,其力量怕是很强大的,暂时难以应对,下官给朝廷写去了奏折,详细禀报了军队调遣的事宜,今日专门给杨大人和高公公禀报。”
“下一步的行动,下官认为,凭着湖广与河南两地的力量,已经不足以对付流寇,需要调遣其他地方的大军,协助剿灭流寇。流寇的人数达到了二十万人以上,仅凭几万的兵力,没有胜利的可能性,湖广和河南卫所的军队,需要守卫关键的城池,不可能全部抽调剿灭流寇,故而本官恳请杨大人和高公公考虑到实际情况,抽调其他地方的大军增援。”
。。。
孙传庭的发言,简洁明了,基本说清楚了情况。
接下来方孔炤简单进行了补充,拿出来襄阳水师指挥使的供词。
杨嗣昌看着供词的时候,面容严肃,坐在最后面的左良玉,脸色同样发白,他可没有想过用这样的供词来糊弄杨嗣昌,人家杨嗣昌的父亲杨鹤,曾经是三边总督,多年和流寇厮杀,杨嗣昌同样是熟悉剿灭流寇事宜的。
杨嗣昌看完之后,将供词递给了高起潜,没有做任何的评论。
第一次了解情况很快就结束了。
夜深了,官驿四周很是安静。
一名黑衣人悄无声息的来到了官驿,驿臣早就在门口等候,低声说了几句话之后,驿臣点头,紧接着三名黑衣人出现在官驿的门口,驿臣带着三人进去了。
官驿的外面,还有几个黑衣人分散在周围,他们盯着周遭的情形。
门口守卫的军士,没有说话,也没有询问,大概他们知道什么,官驿内守卫的军士,倒是低声询问了,不过有驿臣的解释,也就相安无事了。
高起潜尚未歇息,轻轻的敲门声出现的时候,他的脸上浮现出来耐人寻味的笑容。
进入屋里的是湖广总兵左良玉一人。
左良玉手中拿着一个黑色的包裹,脸上带着恭谦的笑容。
“深夜打扰高公公,末将给您赔礼了。”
“左总兵无需客气,深夜来访,有什么事情,尽管说就是了。”
“不敢不敢,高公公一路辛苦,到了武昌府,马不停蹄的调查,末将深感佩服,白天见到了高公公,末将感觉到特别的亲切,想着一定要来拜访。”
左良玉一边说,一边将黑色的包裹放在桌上打开。
三个檀香木盒子出现了,木盒子的雕工非常的精细,不用看里面装着什么东西,仅仅是三个盒子,就价值不菲了。
高起潜脸上带着微笑,语气却颇为严厉。
“左总兵这是什么意思,快将这些东西拿走。”
“末将是真心钦佩高公公,这些都是末将的一些心意,不成敬意,请高公公一定收下。”
没有等到高起潜再次的开口,左良玉抱拳行礼了。
“末将不敢打扰高公公的歇息,就此告辞了。”
高起潜摆摆手,没有挽留。
走出官驿,左良玉抹去了额头上面的冷汗,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他边走边对身边的幕僚开口。
“这一次你立下了大功,要是能够过这一关,我会重重感谢你。”
高起潜打开了檀香木盒子,三颗大小不一的夜明珠出现了,屋里瞬间出现柔和的白色光芒,见惯了贵重物品的高起潜,一眼就看出来了,这是三颗极品的夜明珠,没有一点瑕疵,光亮很是柔和,看上去也很舒服。
这样的三颗夜明珠,价值至少在五十万两白银左右,无功不受禄,左良玉出手如此的大方,一定是有事情相求的。
高起潜一点不着急,看完了三颗夜明珠,盖上黑子,再次拿起了包裹。
包裹里面果然有信函。
高起潜慢慢的打开信函。
一刻钟之后,高起潜站起身,在屋子里来回的踱步。
今日看到襄阳水师指挥使的口供,高起潜已经发现其中的问题,水师只是负责防御外围,也就是守住汉水,怎么可能轻易的进入到城池之内,就算是水师不能够抵挡了,那么负责镇守城池的军士,也就发现情况不对了,让水师的军士进入到城池,肯定是严密防守的,怎么可能让水师指挥使轻易得逞。
高起潜是这样的看法,他相信杨嗣昌一定也能够看出其中的问题。
这件事情里面有猫腻。
不过这一切都不重要了,高起潜认为,如何的剿灭流寇、收复襄阳府城,才是最为重要的任务,再说左良玉一直都在武昌府,不存在说勾结流寇的事宜,顶多就是掩饰一下襄阳府城失陷的某些事情,这也不奇怪,到了这个份上,谁都想着自保,看看今日的表现,孙传庭和方孔炤也好不到哪里去。
简单的判断之后,高起潜认为这个忙可以帮,而且在他的职权范围之内,至于说杨嗣昌等人要质疑,他也有办法应对。
很快,高起潜拿出纸笔,开始给皇上写密函了。
孙传庭和方孔炤等人也不会闲着,襄阳府城为何失守,在他们看来依旧是迷雾重重,虽然有从襄阳府城来的士大夫和商贾,但这些人根本不知道府城是如何失守的,也不知道厮杀究竟如何,他们都在家中躲避,不会出去看热闹。
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情况的,只有参与厮杀的军士,可惜这些军士都是左良玉麾下的军士,孙传庭也想着找到襄阳府守备衙门的军士,但一直没有能够如愿。
孙传庭和方孔炤分析过了,襄阳水师指挥使的供词,有不合适的地方仔细推敲下来,更是有说不通的地方,但两人不能够随便怀疑。
有人进入官驿的消息,两人几乎在同一时间知晓。
两人很清楚,襄阳府城失陷的事情,肯定复杂,但肯定不了了之。
第六百三十一章各取所需
两天时间过去,襄阳府城失陷的结论终于出来了,承担主要责任的是已经死亡的襄阳水师指挥使,因为指挥使的倒戈,投降流寇,里应外合,导致襄阳府城失陷,襄阳府李知府等官员宁死不屈,抗击流寇,以身殉职,应该得到朝廷的表彰。
其他人也有责任,五省总督孙传庭、湖广巡抚方孔炤判断不明,杨嗣昌代表皇上予以训诫,要求其戴罪立功,彻底打败流寇。
湖广总兵左良玉没有任何的责任,相反其派遣的两万军士驰援襄阳府城,因为突然出现的变故,导致其损失惨重,朝廷应予以抚慰。
追究襄阳府城失陷不是杨嗣昌和高起潜最为主要的事情,他们需要拿出来实实在在的办法,如何的收复襄阳府城,如何的打败流寇,这期间孙传庭提出来了不少的建议,杨嗣昌和高起潜商议之后,最终认为调遣大军进入湖广与河南,抗击势大的流寇,为最佳办法。
经过琢磨,杨嗣昌提议调遣驻扎在松江府的松江总兵刘良佐,率领大军进入湖广,听从五省总督孙传庭的调遣,刘良佐麾下号称十万大军,尽管杨嗣昌和高起潜都不相信刘良佐麾下能够有这么多的军士,但这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杨嗣昌同时还做出了决定,湖广、河南、四川、陕西以及山西总兵,悉数听从孙传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