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屯兵大明京城的西直门下,让他们内心更是有底,这一次的入关,尽可以毫无顾忌了。
紫禁城,乾清宫。
皇上脸色发白。神情肃穆,看着站在在下面的文武大臣。
五月底到六月初,内阁次辅文震孟和辅臣林钎相继病逝,这让皇上有些猝不及防,也想到了会推阁臣的事宜。可惜尚未来得及真正的操作,后金鞑子入侵的消息就传来了,让皇上根本没有机会考虑会推阁臣的事宜了。
圣旨早就发下去了,眼看着后金鞑子准备进攻京城,却看不到前来勤王的军队,这让皇上内心冰凉,截至目前,皇上得到的增援消息,唯有一宗,那就是领兵部尚书衔、宣大总督洪承畴,派遣大同总兵王朴驰援,和后金鞑子相遇,双反展开厮杀。
可仅仅是这一路的援军,于事无补,后金鞑子十万大军,王朴不可能抵抗。
铁一般的事实摆在面前,让皇上愤怒和无奈。
内阁首辅温体仁对发生的一切,也是茫然无措,京畿周遭的军队,全部都接到皇上的圣旨了,可唯有大同方向派兵驰援,其余的军队没有丝毫的动静,此刻守卫京城的是京营和锦衣卫,包括朝中的文武大臣,可这样的情形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最终还是要依靠军队赶走后金鞑子,堂堂大明的京城,居然屡次被后金鞑子攻击,这不能够说不是悲哀。
山海关驻扎的明军,包括大同方向驻扎的明军,都是不敢大规模抽调的,后金鞑子已经征服了草原察哈尔部落,大同和山海关全部都成为名副其实的边关,一旦从这两个地方抽调大军,必然导致边关空虚,后金鞑子就会有更大的动作了。
特别是山海关,驻军是决不能够抽调的。
温体仁和张凤翼、高起潜商议了好几次了,看看抽调什么地方的军队进京勤王,思来想去,唯有抽调正在剿灭流寇的郑家军了。
郑家军剿灭流寇已经到了关键时刻,这个时候抽调,无疑会给流寇喘息的机会,但事已至此,京城都出现危险了,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擦去了额头上的汗滴,温体仁开口了。
“皇上,臣建议,抽调郑家军进京勤王。”
温体仁话语刚落,钱士升跟着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不妥,郑家军尚在四川,距离京城千里之遥,时间上来不及。。。”
钱士升的话语尚未说完,温体仁接着开口了。
“钱大人,那请你说说,面对如今的情形,该当如何。”
温体仁的确有些愤怒了,东林党人和郑勋睿之间水火不容,他本不想插手其中,可只要是提到了郑勋睿,不管商议什么事情,东林党人总是找到这样那样的理由,对郑勋睿表示反对,特别是在文震孟去世之后,这样的趋势更加的强烈,要知道京城已经被后金鞑子围攻,如此紧张危险的局势下面,东林党人居然还在热衷于党争。
钱士升看了看温体仁,哑口无言,他当然想不到很好的办法,只是听到郑勋睿的名字之后,情不自禁的表示了反对,而且就在十多天之前,他还弹劾了郑勋睿,理由就是郑勋睿没有在六月份之前剿灭流寇。
侯方域和张溥等人先后找到了他,说到了内阁大臣的事宜,钱士升对侯恂入阁是举双手赞同的,也私下里和温体仁交换了意见,虽说温体仁没有表示赞同,但也没有反对。
钱士升知道自己这次的开口,过于莽撞了,所以低下头,不再说话。
皇上可能也想到了这点,看着钱士升开口了。
“钱爱卿,既然认为郑家军距离京城太远,无法增援,那就提出来解决的办法吧。”
皇上的语气很是不好,这让钱士升更加的惶恐,无奈开口解释了。
“皇上,臣只是觉得郑家军距离京城太过遥远,远水解不了近渴,再说郑大人负责剿灭流寇,六月份之前并未能够彻底剿灭流寇,违背了圣旨,本就该受到责罚的。”
还没有等到温体仁开口,皇上再次说话。
“钱爱卿,朕问你如何应对后金鞑子。”
乾清宫的气氛一时间变得有些沉闷了,钱士升自然是回答不上来的,这不是他主管的事情,他自然没有什么说的,可他没有想到,因为自己的反驳意见,导致皇上发怒了。
还是张凤翼开口,打破了沉寂。
“皇上,臣以为,可以调遣郑家军进京勤王,至于说剿灭流寇的事宜,臣建议湖广巡抚卢象升大人暂时负责。”
张凤翼毕竟是兵部尚书,能够提出具体的建议,当然他也清楚,这个时候抽调郑家军进京勤王,肯定会影响到剿灭流寇的事宜,但流寇已经是垂死挣扎,不足为惧了。
皇上看了看低下头的钱士升,慢慢开口了。
“内阁即可票拟,督促郑勋睿率领郑家军进京勤王,至于说剿灭流寇事宜,暂由湖广巡抚卢象升负责,敕封卢象升为兵部右侍郎,负责剿灭流寇事宜,擢升陕西布政使司左参议文震亨为陕西巡抚,兼任左佥都御史。”
皇上慢慢说出这些话的时候,钱士升脸色发白,这里面的意思,他当然是清楚的,郑勋睿举荐文震亨为陕西巡抚,他一直都是反对的,毕竟巡抚是封疆大吏,文震亨不过是监生的身份,出任一方巡抚,说不过去,但在这个关键时候,皇上突然做出决定,说明皇上早就想清楚了,这也意味着郑勋睿的职务要变动了,五省总督不过是临时性的职务,负责剿灭流寇的,看皇上的安排,卢象升马上就要兼任五省总督了,不知道郑勋睿下一个职务,究竟是什么。
离开乾清宫,回到文渊阁。
温体仁对着张凤翼开口了。
“张大人,本官以为,后金鞑子是不会进攻京城的,这一点皇上也是心知肚明,可京畿之地,乃是我大明重地,若是任由后金鞑子肆掠,朝廷颜面何在,内阁刚刚得到消息,后金鞑子已经撤兵,兵分两路,朝着良乡和顺义方向而去了,张大人与高公公明日就要离开京城,指挥各路援军抗击后金鞑子,本官只有一个方面需要强调,各路大军不能够畏惧后金鞑子,若是一味退缩,京畿之地将成为一片瓦砾。”
张凤翼点点头。
“大人的嘱托,下官记下了。”
看着张凤翼离去的背影,温体仁微微摇头,他知道目前的局面之下,张凤翼也没有办法,京畿之地的军队,根本不是后金鞑子的对手,后金鞑子屡次入关劫掠,去岁从宣府入关劫掠,已经让京畿之地的各路明军胆战心惊,没有谁敢于和后金鞑子正面抗衡。
第二百九十四章何去何从
还在回到夔州府的路上,郑勋睿就得知了后金鞑子入关的消息。
郑勋睿隐隐的佩服皇太极了,每次都能够抓住关键时刻,剿灭流寇的战斗,已经进入到最后的时刻,如今就看谁有耐心了,谁能够坚持下去,谁就能够获得最后的胜利,郑家军联合白杆兵和四川卫所的军队,牢牢的围住了梁山,至于说播州方向,尽管李自成还在四处流窜,但出入播州的道路,悉数都被白杆兵牢牢控制,李自成基本没有逃走的机会。
如此一来,李自成和张献忠都被困在了夔州和播州。
不过这个时候,不要以为剿灭流寇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了,熟知历史的郑勋睿是很清楚的,历史上的李自成,曾经只剩下十七骑,逃入到大山之中,最终还是再次崛起,直至攻破了京城,所以说唯有斩杀或者生擒了李自成和张献忠,才能够说是真正获得了胜利。
尽管对皇太极不敢兴趣,对于大清朝也看不惯,但郑勋睿很清楚,以皇太极为首的后金一帮王爷、郡王和贝勒贝子,那是非常厉害的,绝不是草包,后金本来在白山黑水之地,条件极为艰苦,能够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那是经历了无数血与火的洗礼,皇太极册封的五王三郡王,个个都是骁勇无比的。
此次率领十万后金鞑子入关的阿济格,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是皇太极的弟弟,阿济格与多尔衮、多铎是亲兄弟,在后金之中地位仅次于五大亲王,位列郡王第一人。
阿济格性格暴躁,但作战勇猛。颇有谋略,崇祯二年末就曾经跟随皇太极入关厮杀,此次率领十万大军入关劫掠,肯定想着立下大功的。
至于说阿巴泰,努尔哈赤的第七个儿子,说起来还是阿济格的哥哥。但是因为母亲侧妃的地位,阿巴泰的地位同样收到影响,皇太极登基称帝,只是被册封为饶余贝勒。
阿巴泰作战勇猛,战功卓著,自视甚高,就算是有不俗的战功,但论功行赏的时候,得不到公正的对待。故而满腹牢骚,此次跟随阿济格入关作战,也是想着证明自身,同时也是要发泄内心的怨气。
要说后金鞑子的主帅和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