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超级之烂的长篇,却让我这个晚辈不得不跳出来说几句了。
《类人》从头到尾几乎就是让人昏昏欲睡的仿宋印刷体,想象力之贫乏,某些描写之龌龊,让人难以想象这样的烂文居然能够得以堂而皇之地付梓。我并不反对王晋康写一些诸如“青春期生理现象”,“人性本能”一类的东西,但是在毫无必要的片断里硬生生地塞进去当作段子,而且在几篇文章(《最后的爱情》之类)里反反复复地出现。实在是让我不得不质疑作者写这些“东西”的本意。你要把笔下的人物都写成俊男美女我没有意见,但是你要让这些俊男美女的某些生活片断在读者面前晃来晃去,我实在憋不下这口气。
《养蜂人》,对,就是《养蜂人》,这篇早已经作古的老文居然也不甘寂寞,也跑到《类》里面来借尸还魂。那些熟悉(熟悉地让人简直想哭)的片断,什么“不要唤醒蜂群”之类的玄而又玄的古旧教条就这样把类人、电脑、人类缝缝补补地连成了一篇百衲文。我怀疑作者究竟有没有真正严肃地对待过自己的文章!
王老,你实在太过分了!
再退一步,写段子可以说是情节调剂,照搬过去的原文不说是王郎才尽,却美言为“经典怀旧”,那么,在王晋康科幻中表现出来的想象乏味,可以说是我讨厌这个作者的最大原因。
无论是《生死平衡》还是《拉格朗日坟场》这样的小说,其出彩很大一部分是跟当年中国新一代科幻刚刚起步,作品数量尚少的情况是分不开的,看看《七重外壳》里面关于虚拟现实的描写,和《西奈噩梦》里面关于历史混沌的猜测,在那个时候对读者来说也许还是新鲜事物,能够给人留下印象,可是到了现在,比如《斯芬克斯之谜》中对端粒染色体的研究已经不是新闻,王晋康的想象力终于开始不可避免地贫乏了,他仍然在大众科普一类的所谓“前沿”里面试图翻出一些东西,配合语言一般的文字组合出所谓的“大师制造”。《数学的诅咒》这篇较新作品,出现了致命的关于数据收集的硬伤,一个模型建立得如此草率,作者是否对他自己的创意有过深思熟虑呢?还有《步云履》之类干脆就不给解释,统统推给外星人去了得了,甚至还有《三人行》,王老用了如此之多的废话包装了一个在大学物理入门级教材就有的自组织原理,你是不是在欺负大部分科幻读者都是高中生?最可笑的是《夏日的焦虑》,干脆玩玄的,叫谁也看不懂,我不是不会猜谜,但是你的精心包装谜底——那场莫名其妙的人机大战——却到底有几分新意,几分份量?
我想象王大师目前处于这样的科幻写作状况,大概是随便翻到一点科普材料,随便编一个情节,就开始堆砌文字了吧,既然是这样,写出来的科幻质量和现在还在继续新新言情的琼某小姐最新力作《还珠格格N》有什么区别?
质疑王晋康“科幻大师”的称号。
我绝对绝对不同意关于对王晋康语言和思想所谓大气深刻的评价,语言的大气他绝对远远不如另外一位作家,说到思想深刻,赶一些网络科幻写手都差的太远——王晋康的思想比起他们,到底有多少新的创意?说到文字功底,除了叙事流畅和铺陈煽情以外,毫无可取之处,这个不要和我反驳,大家只要看看顺便一篇非科幻类主流文学作品的语言,就知道什么叫犀利深刻了。也许还有人要用科幻文学的特殊性和我争辩,那好,王晋康不是叫科幻大师吗,科幻大师就是这样的?硬的硬不起来,软的又软不下去,语言冗杂,动辄就是几万字占用科幻世界的空间。这些就是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吗?
如果王老你实在老迈,写不出新的东西,向易卜生学习,少写废话总可以吧!
如果不是因为“王晋康”这个名字,这样的文章能否发表还是问题!
惊讶于科幻世界杂志的态度,有时候实在太不容忍,有时候又实在太容忍,《黑暗中归来》既然都被删掉了一万多字才能发表,校园科幻也要限定篇幅,王老废话连篇的铺陈煽情居然都尽数付印。我不是生气,只是奇怪,真是很奇怪!
更奇怪的是,网上(抱歉,我不常到这里浏览)只看到大家埋怨某些科幻写的像童话,某些奇幻写的像玄幻,却没有看见某些科幻根本就不能够算作所谓的“大师作品”,居然还能在网上到处流窜,好评如潮。奇怪啊奇怪。
王晋康写段子或者要用健美之类来拯救人类,我当没看见;王晋康一遍又一遍翻炒陈谷子烂芝麻,我可以翻过去不看,王晋康还在把压箱底的废纸废话拿出来骗名声骗稿费,我当社会风气日下,不去理会;但他再继续稳戴“大师”的头衔,我相信不会有人再沉默了,中国科幻还是毕竟还是纯洁的,我实在不希望王晋康和他又一篇文风不变的新作,还有科幻大师的光环,又在某个角落里钻出来骗刚走进科幻世界的小孩子们
外篇 我所喜欢的十部科幻书(星
我所喜欢的十部科幻书(星河) '转'
请注意主语和动词:“我”,一个表征个体感受极强的代词;“喜欢”,一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动词。我想要说的是,基于个体性和感受性的判断往往是不科学的,所以我只敢说它们是“我所喜欢的十部科幻作品”,而不敢将它们冠以“十部最佳科幻作品”或者“有可能入选的十部最佳科幻作品”之类的头衔。
不过我多少读过一些科幻,说起“喜欢”也不能算是纯感受性的,心中毕竟还有一套标准。这个标准也许说不清楚,但它一定存在,姑且草列于下:
一、构思应该新颖独特;二、文字应该简洁优美;三、故事应该引人入胜;四、科技应该没有硬伤;五、展现科学的美感,或者抒发对科学自身的思考。
按照这套“大杂烩”般的标准,再半定量地综合打分,希望尽量列出几部大家能够认同的优秀科幻作品来。
其他入选前提:一、限于中长篇作品;二、仅考虑国外作品(由于种种原因,国内作品暂不考虑,希予以谅解)。
《2001:太空奥德赛》(《2001:A Space Odyssey》)(英)A。C。克拉克(A。C。Clarke)
有史以来最好的硬科幻作品,同时也是最好的科幻作品。
这是一部壮观的史诗般的科幻作品,场面宏大,气势雄伟,展现出人类的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未来。迄今为止,还无法找到另外一部科幻作品,能在如此庞大的时空尺度上,以如此严肃而又可信的方式,来思考人类的发展轨迹和命运——从蛮荒到文明,从诞生到归宿。
这部作品首先是以电影的形式展现给观众的,由著名导演斯坦利&;#183;库布里克执导,构思则源于克拉克的两部小说。电影获当年度奥斯卡奖,同名小说与电影同步面世。
克拉克的作品向以准确的科技描写、出色的科学预见、海明威式的硬汉笔法和东方式的神秘情调以及善于运用哲学的方式进行思考而著称。而作家在作品中所要探讨的主题,往往是人类在宇宙中所处位置这一重要问题。
《一九八四》(《Nieen Eighty-Four》)(英)乔治&;#183;奥威尔(George Orwell)
有史以来最好的软科幻作品,在纯文学界也倍受推崇。
这部以年份命名的作品动笔于1948年,因而题目只是写作时间的简单倒置,并无额外含意。可当1984年真正来临之际,各国相关机构开会研讨,才发现书中130余项预言,有110多个均以实现。
当然,准确的预言决不是作家写作此书的初衷,奥威尔原本的目的,更可能是要对缺乏人性的社会予以警世。通过一个小人物的视角,铺张开未来(1948年的未来)全球三国鼎立的争端时代;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却不是他的叙述重点,作家真正要写的是:在高压暴政下生存与挣扎的小人物,依旧谨小慎微地追求着他们那少得可怜的基本感情——但即便如此,也为统治者所不允许!回首苏联肃反,美国麦卡锡时代,以及中国“****”,让人不能不掩卷深思。
创作此书之前作家曾阅尽人间冷暖,深感极权与对于人类文明的危害。而对高压状态下的人性缺失,作家更是做了深入脊髓的描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