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冰人幽灵-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出现,没有人知道它们会在什么时候来到你的身后。但那种无形的压力却很明显地威胁到了人类。
       西方的鬼文化较肤浅,追究的是视觉上的冲突;而东方(中、日、泰等国尤甚),则深刻得多,营造的氛围也生动得多。说得明白些,人吓人能吓死人的不多,但自己吓死自己的却不少。
       三、恐怖文学和科幻文学之间的关联
       如果我在这本学术性杂志上问读者是谁写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那简直是侮辱大家的智慧。但还是想让大家回忆一下,第一部科幻小说写的是什么呢?——“弗兰肯斯坦”,这个用尸块拼凑而成的“科学怪人”是敏感的作家对科学失控造成灾难的预言,而其实质上就是恐怖科幻!(也有版本说是玛丽&;amp;#8226;雪莱的一个噩梦为大家带来了科幻小说)
       倪匡的卫斯理、原振侠系列,也标榜为科幻小说。但在很多人的眼中,其作品充其量是玄幻。为什么?大约是倪匡对一些科学理论上的硬性东西把握得太少而造成的,尽管他的故事写得很引人,但有些情节的幻想则有悖科学。比如《巫艳》、《血咒》等文,将最后的解释归结为一种诅咒,则完全是没有根据的。就算写得再生动,再像真的,读者也很难甘心上当。
       我比较喜欢的恐怖科幻小说家,则是《午夜凶铃》的作者铃木光司,其实要是看过《七夜漫谈》、《复活之路》、《不死凶铃》这三本书的读者都知道的,铃木光司在科学幻想上面很有独到的地方:比如著名的“被诅咒的录像带”中的画面,为了弄清楚原因,作者引用了大量的量子波和电磁场方面的知识,《七夜漫谈》同《午夜凶铃》完全是两个出发点,两个中心意义。还有在后来《复活之路》和《不死凶铃》中提到的“环”病毒,以及病毒的盐基代码,就是以一个专业病毒学者的角度来看,也挑不出毛病来。而且铃木光司成名作(也是他的****作)《乐园》还荣获了第二届日本科幻小说奖的优胜奖。
       四、恐怖在中国的市场以及中国人对的其认识
       中国是没有恐怖小说的传统,这或许与“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圣人遗训有关。谈狐说鬼的《聊斋志异》,写得竟比人间的故事还要生机勃勃。我觉得这部书中唯一的恐怖场景是《画皮》,一个青面獠牙的恶鬼正在以绣花一般的耐心和细致描画一张美女的人皮。而其它的故事,让人看了香艳无比,想入非非,甚至自己也想参与其中,实在有悖恐怖概念。好不容易盼出了本土化的恐怖小说《脸》(大宇系列)以及737系列,却看到它们以手工作坊作业的面貌出现在大街小巷,又在那些无聊书商欢欣雀跃的噱头蛊惑下,引得我们出于对土生土长的“民族恐怖”的好奇,纷纷掏了钱包——末了大呼上当!
       现在“恐怖文学”的概念已经不再像色情、暴力那样,很是可以光明正大、正经八百摆出来了。但我却开始怀疑这个“恐怖”是否有另外的含义,因为有一些读者看了一些在恐怖名义下的小说,却一点儿没吓着。说是除了封皮“邪乎”了些,炒作过火了些,实在没有其它值得注意的地方。至于一些新锐作家或网络上的恐怖小说,实在自己认为“吓吾吓以及人之吓”。
       其实谁也不能否认恐怖故事在当前中国的文艺阵营中是一个空白,很有市场卖点的。但在从事恐怖科幻前,一定要想清楚,“恐怖科幻”不是恐怖小说,不是为了追求刺激,吓唬人,更不是谈论鬼怪,宣传封建迷信。“恐怖科幻”不是青面獠牙、血盆大口,不是宣扬暴力鬼神。如果说好听的:“它意在磨练读者的心理素质,解构封建迷信,粉碎伪科学,提倡勇敢、正义、善良的品德。‘恐怖科幻’只是有一个惊悚的外壳,看到结尾就明白,还是人间的故事、现实的情节,最后还是用‘科学加幻想’解释了这一切并非鬼怪在逞能,从而帮助读者清除生活中那些幽幽暗暗的阴影。”——当然这是说给本文一开始提到的那些“文明人”的。
       说明一下:本文写作具体的日期已经忘了。当时仅是当作一次交流时的发言稿用的,虽然最终没有派上用场,但终归有些舍不得,还是整理了出来。既然是多年前的东西了,当然有很多瑕疵和纰漏,大家将就着看看吧,如果有什么不同意见,请保留——别冲着我来——,说不定有人会同意你的观点,反正我会固执地坚持我的观点和理念——我不是说我就是权威,但我觉得我对恐怖文学的了解已经局限在这篇文章里——,如果你觉得你比我了解的更多更广,权当我无知好了。
外篇 少年科幻:被遗忘的阳光产

           少年科幻:被遗忘的阳光产业
       ――浅谈中国少年科幻创作与产业化之路
       长久以来,科幻文学被人们比喻成“灰姑娘”、“飞不起来的翅膀”。自1997年世界科幻大会在中国召开、1999年高考作文以科幻小说命题、以及新生代科幻作家的集体成熟,这一面貌有所改观(这一点可以从《科幻世界》杂志的发行量连续几年高达二三十万份看出)。
       但是,少年科幻文学,一直到现在,仍然像儿童文学与主流科幻文学的弃儿一样,居无定所、创作荒芜:从80年代初科幻在中国式微至今,职业创作少年科幻小说的作者寥寥。科幻界写少年科幻的作者,都是在写作成人科幻之余、受出版社之约,偶尔为之。在儿童文学界,少年科幻小说也是由以写少年小说或童话为主业的作者们友情客串创作出来的。即使是这样的创作人群,总数也非常之少,知名作家加起来不会超过20个,而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少年科幻是科幻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文学的一大分支,但是,在主流科幻界看来,少年科幻是小儿科,不值得一写;而对于儿童文学界而言,由于作家们对现代科技比较陌生,对这一门类也望而生畏,轻易不敢涉足,因此儿童文学史家们在写儿童文学史时,记忆依然停留在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等早期作者上,对于近20年来的创作,几乎是一片记忆空白。这样一种写作现状,不管对于科幻界,还是对于儿童文学界来说,都是极不正常的。
       少年科幻和卡通、魔幻、游戏一样,是阳光产业。在科技飞速发展、域外童书大举入侵中国的今天,我们依然忽视、漠视和遗忘这一阳光产业,不仅是愚蠢的,也是让人痛心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创作自己的少年科幻作品,如何发展自己的科幻产业呢?以下是笔者据自己的创作实践与观察提出的几个粗浅看法:
       一、创作者应提高自身素质,扩大优秀科幻作品阅读量,将少年科幻写作当作一项严肃的事情来对待;
       虽然国内出版的少年科幻小说数量不多,但是,许多刚刚介入儿童文学写作的作者,都喜欢以科幻小说为切入点进行创作,其主要原因是在这些作者看来,科幻可以天马行空地幻想,怎么写都行――不像写小说,需要生活积淀和较高的文学技巧。由于作者们对真正的科幻缺乏了解,文字功底差,写作准备不足,导致许多劣质科幻作品的出炉。这一现状也导致了另一种恶性循环:普通读者对少年科幻的误解加深,以为少年科幻可以随便写,胡编滥造也无所谓。这对于少年科幻这一产业而言,是极大的伤害!事实上,少年科幻和成人科幻一样,是有自己的创作规律的,真正优秀的少年科幻作品,不仅想象力丰富、故事性强,其对世界认识的深度、对科学的理解、对文学性的要求,都是相当高的,并不是可以随意而为之。例如阿西莫夫的《我是机器人》、海因莱因的一系列少年科幻小说,无论从科幻的角度,还是从文学的角度,都是经典。因此,要保证少年科幻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必须抬高少年科幻创作的门槛,写作者必须有足够多的国外优秀科幻小说的阅读量,必须把为少年儿童创作科幻小说当作一件严肃的事情来对待。
       二、少年科幻与成人科幻、童话有严格的区分,可以借鉴彼此的创作经验,但不能混淆相互的创作规律;
       上文已经提到,国内已出版的少年科幻小说,大多由成人科幻作者、少年小说作家、童话作家客串创作而成。这一创作现实也导致许多由知名作家们创作出来的少年科幻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