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冰人幽灵-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化为影视后,现在由数字科学引发的科技革命使人们着迷于对视觉的强烈冲击,而忽略了对人性的思索,”星河如是说。
       杨平认为,科幻小说是文学的范畴,它要符合文学所有的要素。与现实题材或主流文学不同在于它对科学的关怀,它总是在思考在一定的科学背景下,人类会如何表现。真正打动人心的,有些是科学本身的光芒,有些是在科学背景下人性所呈现的状态。
       科幻小说不是科学发明的介绍,更多表现的是异化环境下人或非人的表现。像叶永烈的《腐蚀》,它暗示科学界一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现象。“环境可以跟人拉开距离,科学技术可以跟现实拉开距离。但是其中的科学精神、科学本质和人是不可能跟现实拉开距离的,”凌晨以为,“我们感到现在科幻小说特别缺乏的是对社会、对人的观察。有些作品情节虽然精彩,但浮于表象,而好看的表象没有很好的内在是编不出来的。”
       韩松认为,科幻小说的概念在中国是一个非常肤浅、庸俗的概念。它应该更为先锋,因为它是最直接反映社会变化的最敏感的触角,人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主流文学提供不了的东西。令韩松感兴趣的是,把科幻与魔幻结合,具有很强的“后现代”感。“科幻文学这种形式特别开放,会不断地产生新的理念,而主流文学已经走到头了,难道不是吗?爱情在重复,新奇事物却还在不断刺激人们的想像。”    
       我们的年轻科幻作家还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至于文字的驾驭能力,老一代科幻作家要好于我们,他们对文字的运用熟练而轻盈。我们的西化句式、倒装句式太多。甚至不会写人,人物只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符号。可以说,老一代的人物更像人物。”杨平说。
       更年轻的作者追求科幻文学独立的价值,但他们更倾向于科幻小说创作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这是一种很狭隘的观点”,韩松说,“我接触他们觉得很吃惊。他们应该是更开放的一代,而现在比我们中的任何人都显得更为实际。”
       给孩子的启迪
       有关这个话题,我们探讨的早已有好几箩筐,那么,为何还不就此打住?但是,打不住,还有科幻盲。别走开,听凌晨说:
       科幻小说不仅给人带来阅读欣赏,更带给人科学启迪、科学思考、科学方法。言情小说带给孩子更多的早恋心理,武侠小说带给孩子更多的恩怨仇杀心态,而即便是最灰暗的科幻小说,也能激发他的思考。比如说这个世界人类毁灭了,小孩子要想人类为什么会毁灭?污染、核战争是怎么发生的?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更热爱生活与和平?所以说科幻小说是一种很好的文学体裁。它幻想,但不仅仅是****一种很浅薄的欲望的幻想。
       同时,科学技术还是双刃剑,有科学精神的贯穿。像郑文光《飞向人马座》非常激发少年儿童向往太空、向往宇宙的情绪。当然不是说,科幻小说只属于青少年的范畴。
       后记
       在科幻小说圈,大家都知道姚海军,他们也力荐我同他聊聊。从《星云》到《科幻大王》到《科幻世界》,如果说年轻一代科幻小说家是一根根针,那么,姚海军则是连起他们的线。我在想,一个人不管他出于自身职业需要也好,还是纯粹个人爱好也罢,能这样见证着历史是件很幸福的事。于是,我拨通了《科幻世界》成都总部的电话……
       现在的《科幻世界》杂志已经20多年了,它从一个大家都不关注、都不看好的刊物已经发展成为目前发行量达40万份的国家级刊物。但是说到目前我国科幻界的现状,姚海军又显得忧心忡忡,“我们要把科幻做成一项产业,不光是杂志、还要有图书、影视、玩具等系列产品的推广。就需要投资者有更高更专业的眼光,了解科幻、发掘科幻。还有赖于我国的相应出版政策的放开。我希望在我国能有一个丰腴的土壤,始终滋润本土作者成长。出版界也要多了解科幻,筛去伪科幻,把握住精品。”
       如何?是不是吃汤圆的时候,打开时空隧道的盒子,想去看一看前五百年、后五百年的事了?
外篇 中国作家何以成为最大的科

           中国作家何以成为最大的科盲群落 
       作者:小寒 …上传日期:2002…12…10 
       一度是中国社会风向标的中国文学如今已不再能全面地反映现实,至少,不再能反映一个极其重大的现实,即我们当今的社会是由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来推动和主导的。实际上,自诩为灵魂工程师的中国作家群对科学越来越隔膜,也正是中国文学近年来江河日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最大的科盲群落
       “在香港和台湾,许多搞文学的人都在学习生物学。”前来北京出席北师大“科幻与后现代”研讨会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建元说。他认为,这是因为,在以信息革命、数码革命和生命科学革命划界的后现代社会,科技与人形成了难分难解的关系,不懂科学,就不能达到对人性的深入理解。
       但人们却难以看到中国内地形成了这种氛围。有人说,中国的文学界,正逐步取代法学界成为中国最大的科盲群落。
       作家中英杰承认,中国存在“文化跛足”。他说,就目前作家这个群体而言,除了少数科技外来户,如夏衍、丁西林、叶楠、张弦、蒋子龙、程树臻、毕淑敏等外,“多数人的科学素养确实比较差。文学疏远甚至糟蹋科学。”
       近年来,世界科技革命成果迭出,当一些最令人震惊、最能改变人类命运的科学发现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时,我们那些最强调终极关怀的主流文学家们似乎都销声匿迹了。从载人航天到基因科学,从纳米技术到能源革命,从环境改造到大脑认识,从相对论到自组织现象,在这些深刻重塑人类面貌的领域,我们看到了文学家的缺席。
       偶尔,也有少数人站出来,说一些让科学界感到啼笑皆非的话。以位知名作家是这么理解克隆的:“克隆技术……似乎比制造******容易。”并以毒品作喻。又说,像希特勒那样的人,就可以复制恶人,或者创造忠心的“品种”。中国科学报批评说,作家完全不懂科学ABC,作家为这项生物工程技术进展选择的类比对象,竟是毒品和原子武器,真让人悲哀!
       总之,在这个科技主导的时代,中国主流作家们的知识面正越来越狭窄,关注面也越来越小。我们已经不再奢望能读到21世纪的《哥德巴赫猜想》了!
       北师大中文系副主任王泉根教授感叹,21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有几个盲区,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科学重视不够。他呼吁:“作为文学,既要张扬人文,又要张扬科学!”
       “物”的缺席
       文学是人学,这是多少年来大学中文系的教义,但专家也指出,文学在探讨社会和心灵问题的同时,不应忽视对物质世界、对自然界和技术本身的关注。
       如今,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最大的一些事件,往往不是来自人际关系领域,而是发生于自然界或者人类创造的“物理自然”。但这些在中国文学家的笔下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反映。
       比如沙尘暴,比如水土流失,比如陨星撞击的威胁,比如海平面升高,比如厄尔尼诺,等等,中国的主流作家似乎觉得这些都与人类生活无关。
       而科学技术本身,也作为“物”融入了现代生活。王建元说,科技正在创造一个新的自然界,也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会”。你不再能以老眼光去看机器的存在,连“现代科技对人类影响很深远”这句话都要打上问号,因为,“科技就是我们自己!”
       他认为,当你呼吸的每一个空气分子都有可能来自空调,当你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可能经过技术修饰,在这个时代,文学家怎么还能把“物”排斥到视野之外呢?
       然而,这一切在中国的文学家看来,仿佛都远在天边。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清宫秘史上面,结果搞得满世界都是纪晓岚与和坤。
       倒是国外作家却对科技和自然命题有着广泛的兴趣。越来越多的流行小说,直接以此为主题。如克莱顿的《侏罗纪公园》,它很难分清是现实主义小说还是科幻小说,因为它反映了在当前如此广泛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混沌主题以及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