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那里并不遥远-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匾贫拧�
石兰醒了过来,揉了揉眼睛:“这几点了?”
“不知道。”王莉莉趁势屈起双腿,把石兰揽在怀里,彼此依偎着。她从开着的门看去,天已经蒙蒙亮了,雨也已经停了。她把目光转回竹棚屋里,那些从停电后就到这座仓库里的人,有的抱膝垂头,有的斜靠柱子,还有的屈成一团躺在地上,悄无声息。他们与她一样,都在忍受着饥饿与寒冷,苦苦地等待天亮。
“出去看看。”吴莲英站了起来。王莉莉与石兰也跟着站起来,一起走到门外。
透过薄薄的晨曦,可以看到江里翻滚着的浊流,正急速地向下游流去。江中两个在昨天还高出水面的围堰,已经完全被冲毁了,淹没在汹涌的急流中,只能从那奔腾的水面上那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旋涡,判断水底下隐藏着的残骸。大家不由一阵伤感,默默无言。毕竟,她们为此付出了许多的艰辛。
江对岸,电灯仍然亮着,在晨光中显得昏黄而暗淡。那竹棚屋间偶尔在人走动,但很快又不见了。以往那种沸沸扬扬的场面消失了,整个工地显得冷冷清清,笼罩着无言的凄凉。
食堂上面的烟囱,正冒着浓烟,显然是在煮饭了。望着那滚滚的浓烟,王莉莉感到胃肠又蠕动起来,一阵的难受,要是此时能吃上一碗饭,或是喝一口热汤,那该多好。然而,她只能望着那一江流水,无奈地咽下一口苦涩的口水。阴冷的风穿透潮湿的衣服,更使她感到寒意阵阵,她拉着石兰的手:“还是进去吧,看也没用。”说完,一起转回竹棚屋里,重新坐下。
过了一会儿,李卫东与张金发一前一后走了进来。吴莲英站起来,问:“你们这么早到哪里去了?”
“去看看,看船能不能撑。”李卫东回答说。
“能不能过去?”吴莲英关切地问。
李卫东摇了摇头:“水太深,又太急,过不了。”
“那怎么办呢?”石兰也站起来,焦急地问。
“有什么办法?只好等。”李卫东无奈地说。
听到他们的谈话,竹棚屋里的人都起来了。尽管大家都心中有数,在目前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过江的,可谁也不愿意听到这确切的消息,一个个扼腕搓手,叹息声声。要是在以前,每当江水暴涨过不了,唯一的办法是等它退下去,早已习以为常了。可如今,同样等待江水退下的,是一群已在饥饿与寒冷苦熬了一夜的人,他们急切地盼望能赶快把身上的湿衣服换下来,再饱餐一顿。现在,这希望是彻底落空了,怎么不令他们感到沮丧万分呢?一些人到外面探望了一下,又很快回来了,同样束手无策。但是,等待已变得毫无意义了,必须先想办法填饱肚子,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起各种办法来。
张金发想了想,说:“这样吧,留几个在这里看着,我带大家到前面溪前大队找人借米,弄点菜,先把早饭解决了再说。”
一听能吃到饭,大家顿时踊跃起来,催着赶快走。很快,除了几个自愿留下坚守的外,一大群饥肠辘辘的人,便随着张金发朝溪前大队走去。                                             
第十三章 捷足先登
经过了无数个风风雨雨的日夜,历尽了数不清的磨难,凝聚着山区人民心血的青龙江大桥终于建成了。
尽管这座桥没有按武书记设想的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拱桥,因为在桥墩建好露出水面时,重新经过科学的计算,发现跨度太大不但降低了大桥的承载能力,而且增加了桥面的净高度,使得过桥如过山,引桥也要加长,工程量增加。所以不得不更改原计方案,在已建成的桥墩中间再加建一个较小的桥墩。这样,跨度就减少,桥面也与路平持平了。就这样,一座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大桥墩夹小桥墩,别具一番风味的石拱桥奇迹般地出现在世人眼前。另外,那条笔直的公路由于坡太陡,作为农村主要运输工具的牛车很难上得去,在一些路段,牛车还得绕小路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在这灵魂已被粗暴扭曲的特定历史时期,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是不足为奇的。也许,后世的历史学家将从这座大桥和这条公路上找到什么。
然而,大桥建成了,公路通了,它毕竟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进步,尽管这步子迈得很沉重。
正当人们醉心于大桥建成的喜悦,沉缅于公路全线贯通,盼望许久的愿望终于实现的时候;当通车典礼上那喧天的锣鼓,那震耳欲聋的鞭炮,那披红挂彩的汽车,还在人们心中激荡的时候,一座更令知青们心跳不已的通往无限光明的天堂之桥,也在他们那被无情的岁月折磨得有点麻木的心里悄悄建起。
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工矿企业在招工中将适当分配一些知青名额,由当地贫下中农推荐政冶思想好,劳动表现好,身体好的知青返城工作。同时,今年的征兵任务也将排一些知青名额。照最时髦的话讲,就是说将有一些人完成了在“农业大学”
接受“再教育”的“课程”,顺利地“毕业”了。
这是一座辉煌灿烂、通往锦绣前程的“桥”,只要走上这座“桥”,便可以永远摆脱这苦难的地方,进入理想的天堂。这无疑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大转折点,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知青最大的愿望。因此,这消息有如一颗威力无比的精神原子弹,强烈地震撼着他们的灵魂,使他们那快要冷却的心里,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
汽车缓缓地开过来,一直翘首以待的程强一眼便看见母亲刘丽华正坐在车窗边,急忙向她招手,高兴地叫:“妈。”
刘丽华也看见程强了,把头稍稍探出去:“强仔。”
汽车稳稳地停在车站门口。刘丽华把一个装得鼓鼓的旅行袋从车窗口递了下去,然后,挎上一个布挎包,走下车来。
“你等很久了?”刘丽华看着多日不见的儿子,亲切地问。
“也没多久。妈,你这次带什么来?有烟吗?”程强边走边说,把旅行袋提到一辆停放在路边的自行车旁。
“你就知道烟。”刘丽华脸上看上去是在责怪,心里却是一片慈爱。她从挎包里掏出一包烟,递给程强:“拿去。”
“大前门!”程强心里一阵欣喜,接过烟,迫不及待地撕开一个口子,抽出一支搁在鼻子前使劲地嗅了嗅,然后,掏出打火机,“啪”地一下把烟点着,深深地吸了一口。
这可不是随便什么人能买到的香烟,在这里,更是连想都别想。在代销店里,柜台上摆放着的永远是九分钱一包的“经济”和一角四分的“勇士”,碰巧的话,买包二角二分的“红霞”就算幸运了。可这两天,程强的钱都花完了,香烟自然无法买。虽然向农民要了点烟丝,卷起“大喇叭”,可那股子呛劲实在不好受,哪能与这“大前门”相比。“还有吗?”程强美美地抽着烟,一副陶醉的样子。
“有啦有啦,够你抽的。”刘丽华看着程强的头发,“你头发这么长了怎么也不理一理?”
“没钱了。”程强摸了摸头发,不以为然地说。
确实,程强的头发也太长了,像堆乱草盖在头顶,长长的发梢披下来,把耳朵几乎给遮住了,简直像外刚从深山老林逃出的囚徒,令人一看就觉得扎眼。然而,这里的理发师傅只会理那种沿着头围圆圆地削一圈,上面留下的头发像倒扣的黑锅似地盖在脑门上,知青们把这种式样戏称为“马桶盖”。所以,许多知青宁愿把头发留得长些,等回家时再理。这次程强快两个月没理发了,头发自然是长,可这里比他长的大有人在。只因为这种情况多了,谁都不以为意,反正在这山沟里,谁还在乎你的头发?
“有钱买烟就没钱理发?你看你像个什么样子?人不人鬼不鬼的。”刘丽华伸出一个指头,在程强的头上轻轻地点了一下。
“本来前几天就要回去,你要来,我就……”程强急忙地申辩说。
“你就想回去理个漂亮点的?头发重要还是前途重要?”刘丽华把程强的话打断,她本想训上几句,可看他那副委曲的样子,不由心软了,口气顿时缓下来,像哄小孩似地说:“你先去理一理,不然这样怎么见人?你现在还不能回去,还要耐心等,等指标正式下来,事情办完才能走。懂不懂?”
“我懂。”程强点点头,“那招工的什么时候来?”
“什么时候现在还说不上,不过,也快了。你爸已经都跟他们说好了,指标一到马上让你填表。”刘丽华把握十足地说。
“这可太好了。”程强高兴得几乎跳起来。这次他在这里一住近两个月,等的就是招工,看样子,他已经不用再等很久了。他把旅行袋绑在自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