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那里并不遥远-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青及一些经历过那场运动的当事人,从他们的回忆中听到了许多真实的故事。工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宝贵的资料,使得这部小说虚构与真实水乳交融,文学与历史浑然一体。
有了这些资料,我写起来更得心应手。但是,小说不同于一般的纪实文学,单靠罗列事实是完全不够的。如何把那些真实的虚构的故事,理性而合乎逻辑地串连在一起,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没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和相关的文学理论是根本无法完成的。而只读到小学六年级的我,面对这无法回避的问题,唯一能做的就是从头学起。尽管在此之前,我对自己很是自信,并且对一些已成白纸黑字的作品很是不以为然。如今轮到自己头上,才知要想真的写好,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重新读起小学语文课本,从最基本的字、词、句、标点符号入手;看起了小学生作文选编,从那些老师的批改中得到启发;搬来了中学语文教材,进行系统的学习;精读了一些名家名作,从中汲取营养与借鉴,使自己的写作技巧得以提高;找到了一些有关文学创作的理论书籍,使自己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我抱定一个宗旨:要么不写,要写就一定写好!
另外,在小说内容的取舍上,也让我颇费一番苦心。由于上山下乡运动历时多年,期间发生的具有一定影响的事不可计数,,如果面面俱到,显然不是一部小说所承载得了的,而且也将变成大杂烩。所以,小说侧重描写了运动初期的发动,知青们到农村后过革命化春节,将城镇中的闲散人员当做知青送到农村,遣送城镇“黑五类分子”到农村监督劳动,招工,招生,九。一三林彪事件对知青的影响,批林批孔运动,毛主席给知青家长李庆霖的复信,中央为保护知青、打击各种迫害知青的犯罪行为而作出的决策,办理补员,病退,派知青带队干部,恢复高考,右派平反,知青大返城。这些,都是这场运动的组成部分。小说中的故事,便是紧紧地围绕这一系列历史背景而展开的,并力求做到与历史同步。因此,这部小说也可以看成是知青史的文学化,一部典型的《知青演义》。
就这样,经过四年多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998年12月21日晚上完成了这部小说。巧合的是,这一天正好是那场运动的发端,也是小说故事的开始。
小说完稿后,我便开始寻求出书。但我一个无名小卒,根本没人理睬,给许多出版社写去的信,寄去的内容简介,均石沉大海。好不容易经人介绍了一家出版社,却要自费,没有四、五万元是出不了书的。我辛辛苦苦写了几年的书,却还要花几万元去出书,根本无法接受。
写小说是要给别人看的,难道出不了书便压在箱底?当时,互联网这一具有革命性的新事物正崭露头角,“互联网”这一崭新的名词频频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尽管我对互联网一点也不懂,连见也没见过,但我从相关的报道中认定,那里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如果作者不计较稿费的话,那里有任你驰骋的无限空间。况且,我写小说既不为名也不为利,我只是想把那一段历史告诉大家。我毅然决定,将小说上网,无偿地奉献给世界。
几经周折,1999年11月11日,小说终于在文学网站“黄金书屋”发表了,并且作为重点推荐阅读。之后,许多家网站转载了这部小说。特别是最权威的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文学网站“人民书城”,在我发去电子邮件请该站直接从“黄金书屋”转载,并且将我的一篇叙述这部小说的手稿捐赠给漳州市图书馆的文章《献稿记》及另一部中篇小说《婚礼进行曲》发去后不几天,便收到了回复,告知小说已登载于“佳作连载”栏目,《婚礼进行曲》也登载在该网站的“原创基地”。面对如此的殊荣,我终于感到,几年来的心血没有白费,要知道,能在那里登台亮相的,只有区区四十几部文学作品,不是国外精品便是国内名家的代表作,而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竟然也能在那里占有一席之地,怎不令我感慨万千呢。
小说在“人民书城”的登载,奠定了它在文学领域里的特殊地位,为最终被确定为经典佳作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据。虽然我对评审的事一无所知,但它是幸运的,因为它出生在一个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弘扬祖国文化的时代。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如今,小说虽然获得了肯定,但我仍感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作为作者,庆幸之余仍心存愧疚。由于当初完稿后,在输入电脑的过程中,一些标点符号出现了差错;小说中毛主席逝世后《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的广播时间,由于当时一直找不到确切的记载,仅凭记忆写为下午三点播出,直到后来看了一篇回忆录,才确定为下午三点是播出预告,全文播出的时间是下午四点;还有个别字词确是错用,这些,都已成无法挽回的遗憾。
目前,我已将全稿重新核对,并将修正后的稿件发给代理该小说版权的北京版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如果今后再版或出书,这些缺陷将不再存在。唯如此,我才心安。                                             
楔子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一个极其平凡的日子。
冬天的夜晚,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早早地回家歇息了,只剩下架在各处较高建筑物上的高音喇叭还在不停地响着。然而,人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毫不在意它的存在,听任它那声音在夜空中随意回荡。
“无产阶级革命派的战友们、红卫兵小将们、革命的同志们:第二中学红卫兵团毛泽东思想宣传站,今天广播到此结束。”架在学校楼顶上的那只高音喇叭,传出了女播音员那清脆的声音。紧接着,雄壮的《国际歌》再一次响彻夜空:“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随着电唱机唱头移到唱片的最后一圈,白晓梅把唱头拿起挪到边上,关上开关。
然后,把桌子上的东西整理好,看看没什么需要再做的了,才走出设在学校办公楼的广播室。她见校红卫兵团副总指挥、市“红代会”委员李卫东已经走上楼来,就朝他走去。
“走吧。”白晓梅轻轻地说了一声,同李卫东一起下了楼梯。两人到了学校大门口,李卫东向几个值班的红卫兵和看门的老王交代了一下,便推起自行车,一蹬脚,朝等在路灯下的白晓梅溜去。白晓梅一扭身,坐到了自行车后架上。李卫东踏起车,朝前驰去。
街上行人寥寥无几,昏暗的路灯隔三差五的有的明,有的灭,路面上交替投下他们或长或短的身影。虽然还不到晚上九点,但丝丝的冷风使这座南方小城充满了寒意,显得格外的冷清。
白晓梅坐在自行车后架上,丝毫不在意天气的寒冷与路上的寂静。多少年来,只要有李卫东在身边,他那宽宽的肩膀,结实有力的双臂,她就什么都不怕了。在她的心中,他永远是安全的避风港。
一路上,两人似乎没有什么话可说,又似乎根本就不用说,一切都是那么默契,那么自然而然。小城不大,不一会儿,就看见江岸边的那棵大榕树了,再拐过弯,也就到家了。                                             
第一章 山雨欲来
在祖国的东南方,座落着一座古老而又美丽的小城。小城三面环山,高高的山峰挡住了西北寒冷的气流,使这里的冬天显得并不怎么寒泠;东南沿海吹来湿润的海风,又使这里的夏天少有令人难耐的酷暑。从千山万壑中奔腾而下的青龙江,经过长途跋涉后,来到这个美丽的小平原,仿佛需要稍稍休息似的,一改以往暴躁的脾气,静静地从小城边流过,滋润着两岸肥沃的土地。这里四季草木常青,花开不断,各种各样的奇花异果,轮番登场,向人们奉献着娇容与甘甜。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为拥有这得天独厚的花果之乡而感到欣慰与满足。
小城沿江而建。江边一棵巨大的古榕树,像一把巨大的凉伞,成了夏天人们乘凉的好地方。过往的行人,运货的车夫,打鱼载物的船家,都喜欢在这里停留歇脚。
久而久之,大榕树下逐渐热闹起来了。
后来,人们在大榕树边建了码头,盖起货栈,这里变成了商品的集散地,山上的香菇木耳,竹子木材,顺流而下;海里的鱼虾蟹贝,逆水而上,各路货物在这里汇集,又流向四面八方。似乎靠着大榕树的庇护,生意红红火火了好长时间,也造就了许多富家大户。
时光流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