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说的什么乱七八糟,啥叫无公害、不含激素的天然食品?”大家把我说的不知所以。
晕,我倒忘了这都是多少年以后的事了。别说他们不懂,就是现在的食品专家,也不见得了解多少。喝了几盅酒,就忘了自己是从那来的。以后得少喝酒了。喝多了夹着的尾巴都露出来了,别再喝醉穿越到五十年代那就更惨了。
正文 48“。闹红火”(1)
“闹红火”,是我们这儿农村的传统习惯。
每年过了正月初七,所有的村民们自觉自愿地组织起自己的秧歌队,男女老少几乎全都被席卷进来。人们通过载歌载舞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真是处处锣鼓响、遍地秧歌声,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在当地人的传统观念中,认为“闹红火”是一个村庄和睦兴旺的象征,丰收富裕的展示,太平吉祥的保证。所有的人家都在为秧歌队来自家院拜年准备吃食,借此机会夸耀自家的日子过的好,有的人家因为这一次的招待就能引来许多媒人上门,给自家的儿子找个好媳妇。因此就是最穷的人也要把平时节省下的好东西花生、瓜子、干红枣等招待秧歌队。有的秧歌迷甚至迷到老婆有病、孩发烧也顾不上,只顾自己红火热闹,。好象人们受苦挨饿一年,就是为了能快活这几天。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闹红火”就作为“四旧”被革命了,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革命化的春节。那些年提倡“吃吧饺子就大干”,从正月初二开始,就把人们赶上农田冬季基本建设工地,刨开冻土闹革命。那几年,把爱闹秧歌的人憋屈得。。。。。。
现在好了,政策也松动了,人又可以挑起伞、穿上彩衣、拿起扇子,敲锣打鼓扭起来哩!
初八早上刚吃吧饭,村里的支书胡云珍就和一个爱闹红火的老汉爱喜上门请我出门挑起伞来和大家一起闹红火。
“我挑起伞唱秧歌?这可不行,我哪会唱秧歌?!”我马上拒绝。开玩笑,这不是让我丢人吗?我什么时候唱过秧歌,听秧歌倒还能凑乎。
这唱秧歌在我们这可不是简单的活儿,即兴编词是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见啥编啥、随编随唱。伞头在任何场合不能演唱社会上流传的现成秧歌,甚至不能重复自己唱过的秧歌,否则观众就不买帐,说你在吃剩饭、没出息。简单一句话:现炒现卖,不吃剩饭。而这即兴秧歌,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准,二是快。所谓准就是要求针对性强,唱出特点,唱出本质和人们的心声。见东说西抓不住特点,所答非所问、似是而非都不算好秧歌。而快就要求更高,一般从准备到开口只能在几十秒内,时间一长观众就会喊倒彩。这种创作过程又是在紧锣密鼓声中、众目睽睽之下,连观众也都为你提心吊胆,实在非常不容易。这既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还要有敏捷的思维,更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好秧歌手,没有十年、八年的工夫是出不了山的。
“你看、你看,我就说人家大学生的架子大,咱哪能请的动?!你还不信,这不连你面子也不管用了。”爱喜老汉夹枪带棒给了胡云珍一顿埋怨。
“不是我不给大家面子,”我连忙解释:“我确实不会唱秧歌,这和平时写东西不一样。它要张口就来,我哪有那急才?!唱不好就丢了咱村的人。”
“这不怕,平时对歌有爱喜老汉呢!他不会唱现在的时髦词,你事先遍上几段记住就行。你是咱村的大文化人,有你出场谁家也不敢小瞧咱。!”闹了半天,是把我当幌子用。
“话说成这了,五儿,你就去吧。会不会的无所谓,正月里闹个红火,一年通顺,也保个平安。”爹在一边开口了。
还能说啥,我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
初八一天的紧张准备,初九鱼湾大队的秧歌正式出门。婆姨女子穿戴的花红柳绿,老汉后生们打扮得整整齐齐。妇女一律粉袄绿裤、长彩带缠腰、手拿扇子两把;男人统一上黑下蓝、腰缠红绸或拿一把扇子。我和爱喜老汉左手一个响环、右手一把红罗伞走在队伍的前面。惊天的锣鼓响起来,闹红火的秧歌队出台了。
()免费TXT小说下载
按照惯例,秧歌队先到观音庙拜观音。这是爱喜老汉的活儿。秧歌队扭了一会,他止住锣鼓开了腔:
“锣鼓打的将军令,
观音老母在上听,
你老人家显一显灵,
保佑全村人安宁。”
接着是送瘟神:
“闹吧秧歌送瘟神,
这是以前的老规程,
纸船明烛你起身,
全村人口都安宁。
………
考究病魔细摸底,
全是瘟神在捣鬼,
惹得人人讨厌你,
早些把你发送起。
白面贡献猪羊肉,
打发瘟神上了路,
坐上船船顺水流,
一直流到天尽头。”
(对不起大家,昨天中午上传后,我嫌电脑运行速度慢,用优化大师处理了一下,干脆电脑罢工。这一章是借用别人电脑写的,估计明天重装系统就好了。现在连光驱也打不开。原谅!!!)
正文 49。闹红火”(2)
下午,路程最近的李家村秧歌队到了村口。
我们这的风俗习惯,正月里闹红火,村与村之间的秧歌队都要进行互相交流——“转村子”,一是为对方祝福,二是为炫耀自己村的富裕,同时也是两家秧歌队伞头把式的较量。村与村之间的秧歌交流,礼仪较为隆重,一般是由演出村向对方呈送贺贴,如“某某大队,喜闻贵村人寿年丰,值此新春之际,送上一班秧歌祝贺”之类。由对方发请帖邀,请别人者极少见,民间认为不能要求别人来恭贺自己。对方如收到贺帖后就得积极准备,诸如礼物(旧时为二斤粉条,二斤酒之类,现多为几条烟,几斤糖等)、饭食(只一顿饭)、演出场地、接送人员等等,有条件的村庄还要专门组织秧歌队迎接。
此时听村头有人来报,接着村头便响起了“嗵、嗵”的三眼铳声音,连绵不断的锣鼓声由远自近而来。大队支书胡云珍急忙和大队长马柳平急急忙忙赶往村头,让秧歌队也整装马上前往。
秧歌队进村前,村里主事人要带领接送人员或秧歌队到村外迎接,一般比较简单,此为头接,也叫村外接。秧歌队临入村时,主人须在村口再次设席相迎,桌上摆上几样酒菜,双方对唱秧歌,对上即由主人领进村里,若对不上秧歌,便很难入村表演,这是最隆重的一次迎接,俗称二接,也叫村口接,至于进村后还有三接、表演结束后还有三送仪式、伞头互唱告别与挽留秧歌等,这里就不一一罗嗦了,免得有的书友大大要代表读者枪毙我。
我们的秧歌队来到村口,两队秧歌在村外彩门下相遇,前几天搭起的彩门五彩缤纷,并且缀满了翠绿的枝枝柏叶,彩门两边的公路上锣鼓喧天,鞭炮声炸得人耳朵发麻,不时还间夹着三眼统凑热闹似的发出的几声巨大爆炸声,吓得身穿彩衣的婆姨、女子们捂住耳朵楞住人群里躲,热闹纷乱的气氛霎时达到了高潮。
我见对方伞头挑头的是远近闻名的讨吃的、秧歌名家李凡,心里先发了怯,与爱喜老汉商量了一下,由我来唱第一支迎接秧歌,剩下的都是他的事,我可接不下李凡的对答秧歌。老汉欣然同意,连北京的大学生都怕李凡,他老汉就敢对答,这以后也够在众人面前吹几天牛皮了。
我装模学样把伞头轻轻一点,双方锣鼓声便嘎然而止,我亮开嗓子,唱开了昨天编好已记熟的段子:“岭上梅花雪里开(见众人没喊倒彩,心中一稳,便继续往下唱),
香风吹得贵人来,
()好看的txt电子书
多时不见今相会,
不由叫人喜心怀。”
李凡不愧是老手,我的歌一停,锣鼓声只开了个头,他伞头一点便开了腔:
“花香招得蜜蜂来,
春风吹得百花开,
贵村去年大发财,
贺喜同时取经来。”
我退下阵后,爱喜老汉和李凡对唱了几首,便进入村里,开始最隆重的一次迎接,对于伞头秧歌手来说,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歌艺大比拼,火药味最浓,一不小心就败走麦城了。
还是老办法,我上来唱一首便开溜,看他们二人互相掐。
“喜鹊登枝叫得欢,
贵客来到村里边。
慌忙提壶把酒添,
一来解乏二祛寒。”
李凡没忘记我,还记得我给他抽的大前门烟和两个白面馍馍,朝我笑了一笑,点了点头,倒也没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