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师云:境界不要求它再来,因为境界是日新月异的。
张教授:今天第一座很好,到了忘我境界,早饭后又不好,很惭愧。下午眼睛没有守,也空下去。
()免费TXT小说下载
刘居士:今天坐下来妄念很多,行香时听老师讲话,妄念反而没有了。
金先生:早饭后第一座手失去知觉了,下午四点钟以后,坐上背脊发热,到颈子上止住了。
傅太太:坐好的现象,四肢好象抽缩的样子,下座下不来,又继续人坐了一会儿,费了好大的力量才下座。
汤小姐:气上来头很胀疼,妄念也少了。
师云:下次头疼得厉害的时候告诉我,不要强忍。
杨太太:今天老师所讲的完全不懂,完全没用,只是能静下来。
萧先生:腿子好一点,希望多一点。
傅居士:妄想少,也没有昏沉,好象冬日阳光照耀着一样,觉得有些进步。
杨管老:早上三座都很好,两膝发胀。
谢教授:念来不续。
项教官:下午用回光返照,混陶陶,不如昨天的好。
师云:昨天近禅,今天近道。(一笑)
第四天………习禅录影
第四天――农历正月初五
(早上六点三十五分坐第一枝香,七点五分下座。)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自初入门学佛,一直到成佛,都是做这一下功夫。人见地要真,要走大道 。众生心理好厅,不知平常就是道。学佛的人要顶门另有只眼。平常心就是道,真正的道,治心难。心外求法,就是外道。
佛家讲戒律,戒是规律自己身心的法度,不是颧虽人。由戒生定定和慧,应该数十年如一日。像这个七天的样子。都要从小处检点起,检点自己的身口意,不使他丝毫放逸。魔与佛的神通变化是一样的,佛魔所以不同者在心。大乘菩萨要首先去掉骄慢心,自己不用功,专求老师特别传授什么秘诀,不会有成就的。
戒定慧不够都是痴,骄慢心由知识来,道理见不清就是痴,一肚子理论证不到,就是痴,贪嗔痴慢疑这些都没有了,变成慈悲祥和,平常心是道。在禅堂里要检束身心,规律自己,不要放逸啦!不要散漫啦!“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切稀奇玄妙是方法、是取巧、是化城(半路上,而不是到家)。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用各种不同的法门诱导你,使你成佛。佛经说: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钩牵。也就是孔子的循循善诱。
儒家的反省就是佛教的自净其意。慎独的功夫也产这个。大乘六度前三度布施、持戒、忍辱就是检束行为。自净其意,即是内布施。持戒分戒相和戒性,外面的行为是戒相;无念时,根本无犯罪的意念是戒性。忍辱也分外忍辱(行为),内忍辱(无忍辱的意念)。
各位坐下来能定下来,一下座就不能定了。真正禅定无时而不在定中,这种程度才能生般若。修道要福慧双修,般若是慧,布施是修 福。随时随地自净其意,就是大定。
禅净双修,永明寿禅师大悟以后念佛,是个榜样。打坐时念南无阿弥陀佛,慢慢念,下句南无阿弥陀佛未念以前,空一段时间,有妄念起来再念佛,能空多久便空多久,这就是禅净双修,也就是空有双修。这外修法极高明,而道中庸,不要看不起它。
瑜珈念就是心念,出声念可以长寿。(此时师亲自示范念诵方法。)
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明,无量寿命。念的得法,自然一片光明,气息也自然绵长,气要调柔归一。念的是阿弥陀佛,空的那段是自性弥陀。
(八点四十五分坐第二枝香,九点十五分下座。座中,师带大家念佛。久之,有不少人悲从中来,痛哭流涕。)
(这一堂,师忽震威严肃,大家不敢丝毫放逸。)
禅净双修念佛念久了,会流泪,那是悲心发了,空掉他,免得着悲魔。莫妄想!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林×!你心中还有事没有?(答:没有了。)
你在哪里?
(答:这里!)
答对了,可惜不是这个。
“心内观心觅本心,心心寂灭见真心,真心明澈通三界,外道邪魔不敢侵。”“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还认不清楚呀!就是这个!这才像个打七的样子,狂性自歇,歇即菩提。种种修持,种种办法,无非让你们妄心放下, 坐不知坐,行不知行,两手放开,林×不要抓得太紧。放下,连放下的也要放下。本来无一物,执著本来无一物,早黏上了。
()免费TXT小说下载
“不见一法即如来,是则名为观自在。”睁开眼睛,清清明明,这一堂多清净啊!都在净土里了,心净则佛土净啊,还学什么佛。狂性自歇,大休大歇去!莫妄想!放下即是。走!(行香)
走是两个腿在动,心没有动啊!讲是嘴在讲啊,心没有动啊。自自然然本来清净啊!认为有一个不动的,又不对了啊!一切声,一切相、一切动静等等,都是虚妄,平常心就是道。你要找稀奇玄妙,三大阿僧祗劫去打吧!顿悟法门这个!机锋,像刀子一样;转语,你着在那里,把你转过来。一念回机,当下即是,并无奇特,就怕断章取义,整个要弄清楚。放下!放下!莫在那里打妄想。你以为有个东西有道理可得,就错了,悟了以后,待人接物,慈悲祥和,并无奇特,如果求稀奇求玄妙,那是妖怪之学。
(九点三刻坐第三枝香,十点下座。)
放下!放下!内心清净,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怎么听不进去呢?唐宋宗师,拿机锋来教,整天骂人,不将就人,唐宋以后的宗师,便婆婆妈妈了。
(老师指定聂、傅、杨三位试讲《心经》)
聂居士讲《心经》:观自在菩萨,重在一个观字(照),自在菩萨就是心,行深般若是无时不在定中,才可以照见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皆空,入流亡所,入流一念回机。
傅太太讲《心经》:观到我们本来的面目就是菩萨。本体里面没有六根六尘十八界,就是菩萨境界。
杨管老讲《心经》:《心经》重在“照”字,功夫在观字。第三堂我觉得很好,亦看亦听,亦不看亦不听。譬如拿手电铜筒觅食物谓之照,大太阳出来谓之观,身心皆亡,无烦恼无痛苦,度一切苦厄。但是认空即是见体而不见用,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抓住一个空的境界,那就是色(执著),再进一步有照的境界,无照的观念,就是自在了。一般人提到空,什么都没有,落于顽空,一般人认为空空洞洞是空,落于有上,常上。空是空一切相,相空而性不空,打破时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依性起修,入世以后,利世方能心无挂碍……究竟涅槃。涅槃在哪里?就在这里。见性以后方能济世利人,终日纷繁,而无动于衷。
(十一点十四分坐第四枝香)
禅宗讲解脱,是智慧解脱,无智亦无得,了无所得,空到极点了,但是只见到空,不见其有。毕竟清净以后空有圆融,心能转物,便同如来。傅大士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随四时调。”一定要在心地法门上用功夫,要融会贯通,不可断章取义。
(一点三十五分坐第五枝香。师击香板一下曰:)
此乃观音入道之门,“动静二相,了然不生。”雁过长空,都无踪迹可寻,处处皆是道。学道容易,学禅实难。洛浦问夹山和尚曰:“佛魔不到处如何?”答:“烛明千里像,暗室老僧迷。”这是百魔佛不到处,你说在哪里?就是这里!我在讲话,你们在听,就是佛魔不到处,心中有佛即有佛,心中有魔即有魔。夹山和尚又说:“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参哪!走!不要用心去参哪!不注解怎么行?
傅大士为弥勒菩萨化身,说法如云如雨,为梁武帝讲《金刚经》,刚刚上座,击桌一下,即下座。能知想能动的就是那一个。(时师击香板一下。)听到吗?能听的就是那一个,“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是什么呦?如果你能照见五蕴皆空,就见到了,有人说,此偈只是说法身边事,尚未起用。道即在平常处,道在日用中,每天从早忙到晚,心中了无一物,可是要照见五蕴皆空。寒山偈曰:“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有人说此偈只讲到体。“我心如灯笼,点火内外红,有物可比拟,明朝日出东。”听到各种声音,空亦不看,一亦不守,就那么认下去,这就是观音入道之门,不守内外中间,自然清净。
(两点四十分坐第六枝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