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圆通的人际关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职位比我低,我不会以大欺小,却绝不容许你以“下”犯“上”。

 这样看来,中国人似乎没有是非观念,但事实绝非如此。在中国社会,职位低的人是不宜反驳职位高
的人的。举例说明,如果你的上司冤枉了你,你该怎么办?据理力争的话,他会明白是他错而非你错,但
这又如何呢?他身为上司,竟然失察而冤枉了你,自然觉得相当没面子。

 中国人没有面子的时候,最要紧的,便是设法找回面子。如何挽回他的颜面?很简单,一心一意地找
你的毛病,只要被他抓着了,他的面子便全回来了。他一心一意找你的差错,你真的插翅难逃,因为“人
非圣贤,孰能无过”,你迟早会被他逮个正着。

 但是,如果上司冤枉你后,你保持沉默,一句话都不讲,表面上看你是忍辱负重,其实不然。你的上
司看到你居然一言不发,就会觉得奇怪:“这个人怎么搞的?难道我屈说了他?”于是,他自然想着解开
谜团,结果发现自己确实冤枉了你,并由于自己内心愧疚而善待你。

 一般来说,上司冤枉你,纯属偶然,很少有上司故意颠倒是非,存心而为之。但是你若不幸碰上这种
上司,足以证明上司早已容不下你,在这种情况下,你据理力争又有何用?不如另谋高就,“此处不留人,
自有留人处”。如果你没有别的门路,最好忍气吞声,说不定上司见你一直逆来顺受,网开一面,不再针
对你。

 如果你不幸遇到的是个迷糊的上司,这种情形倒是常见,因为无能者却身居高位并不是稀罕事。遇到
这种上司,你说得再对,他都可能斥之为狡辩,于事无补,不如安静下来,好好做事,以免被他抓住把柄。

 迷糊的上司不好,但过于是非分明的上司也很难相处。因为太过分明,以致刚愎自用的人,总是认为
自己的看法都是对的。说你错,你就错,你再说多少话他都不会更改原有的判断。你据理力争的话,只会
弄得面红耳赤。

 如果你的上司不是以上三种人,那他就是无心犯错。这种无心的过失,是应该谅解的。没有必要得理
不饶人,让无心错怪你的上司难堪,所以应当用沉默来暗示他有错误,使上司自己察觉,自行校正。

 如果有人和你职位相当,却指出你的错误,而且到处宣扬,那你就会积极找他的过失。这不是面子问
题,也不是心胸狭窄的表现。如果他发现你有差错,当面规劝的话,虽然你一时可能无法接受,但是他既
然说的是事实,出发点又是为你好,你终究会心生感激,又怎么会记恨他呢?但他却没有和你说,反而到


处宣扬,分明是让你难堪。中国人一向是交互主义,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相反,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
所以,你也只有全力找他的差错,照样宣扬一番,让他尝尝同样的滋味。

 如果有人职位比你低,却敢在背后指摘你的过失,你通常不会有任何顾虑地去整一下;而且“当年别
人教诲我,如今我也应该教诲别人”的想法,很容易变成理直气壮的借口,整他,是让他明白做人的道理:
有话最好当面说,不要背后胡扯。 →文·冇·人·冇·书·冇·屋←

 所以,对方不同,你采取的措施也应该不同。先问清楚是谁说的,再做定夺,这就是一种“经”,如
何应变,则是个别的“权”。

 中国人既然以人为主,那一切事都离不开人,也就是离不开人际关系。何况我们一直重视伦理,对于
人的身份地位十分关心。看见或听说一个人,总要进一步追问是什么样的人,并且依据身份地位做出不一
样的反应,才算合理。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进一步达成预期的企图。这不是势利眼,只要保持
合理的程度,不要前倨后恭,没有什么不好。

 相传,清代大书法家郑板桥去一个寺院游玩,并去拜见方丈。方丈见他衣着俭朴,以为他是一般俗客,
就冷淡地说了句“坐”,又对小和尚喊“茶”。一经交谈,方丈顿感此人谈吐非凡,就将郑板桥引进厢房,
一面说“请坐”,一面吩咐小和尚“敬茶”。又经细谈,得知来人是赫赫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时,
方丈急忙将其请到雅洁清静的方丈室,连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最后,这个方丈再
三恳求郑板桥题词留念,郑板桥思忖了一下,挥笔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
“茶,敬茶,敬香茶”。方丈一看,羞愧满面,连连向郑板桥施礼,以示歉意。

 这个故事通常用来讽刺方丈势利眼,其实方丈是根据对方的身份,采取了相应的方式和态度,只不过
一开始就没弄清楚、看走眼罢了。

 小心才不会上当

 西方人在同别人打交道时,不论干什么,都要通过法律途径约束他人来防止自己上当,而且对于欺骗
别人的人是相当鄙视的。中国人不会要求别人怎样,只会提醒自己“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很少去笑那
些骗子,反而多少有些羡慕:“他真高明,居然骗了这么多人!”而对被骗的人,在同情之外,还有几分
不屑:“你怎么这么笨,这种当也会上?”好像责任不在骗子,而在被骗的人。

 其实,嘲笑被骗的人与鄙视骗子的目的完全相同,都是遏止骗人事件的发生。

 西方人鄙视骗子,使其备受压力,抬不起头来。而中国人认为人人应各自小心,不要上当,使那些骗
子无从下手。我们用“嘲笑被骗的人”的形式,来提醒大家,千万不要被骗,否则不但损失惨重,还要惹
人嘲笑。所以在中国社会,那些被骗的人,反而不敢以正面示人。

 西方人的想法很对,只要大家齐心,共同指责骗子,便可以减少骗人的行为。而中国人更实际一些,
要求自己岂不比要求别人更容易一些?“求人不如求己”,要求别人不要欺骗,远不如自己提高警觉更可
靠。防人之心其实就是让人小心不要上当,因此“反求诸己”更胜一筹。


 试想,如果你和别人初次见面,就老实地对别人说:“我是个老实人,人家说什么我都信,所以请不
要骗我。”那对方会怎么想?当然是:“他最容易上当,不骗他骗谁?”如果蛮横地要求对方:“你不要
骗我,否则我要你好看!”对方就想:“骗你又怎样?你既然被我骗了,说明你不如我,你又有什么能力
要我好看?”结果照骗不误。

 一般中国人是不会这么做的,如果有人真的这么做,他往往会有拆穿骗局的能力。比如,老板对干部
说:“我不会亏待你,但你千万不要骗我。你若是骗我的话,我绝不轻饶。”笨的干部就以为老板是个好
骗的人,一开始虽然没想欺骗他,久而久之,就忍不住做些欺上瞒下的事。结果很快就被老板发现了:“我
警告过你,千万不要骗我,可是你太让我失望了,我只好开除

 如果认为中国人专门欺负弱者,谁吃亏就笑谁,谁倒霉就笑谁,没有同情心,那就错了。中国人只有对
自己人,对熟悉的人,或者有利害关系的人,才会“痛心”地嘲笑他,目的在于“加深他的印象”,使他
深切体会“人家在你面前同情你,实际上背后都在笑你”,因而决心“自己小心不要上当”。对于陌生人,
我们根本无从笑起,因为彼此没有“关系”,产生不出任何联想。对于认识而交情不够深厚的人,我们只
会背后嘲笑他,但当面尽量不提,万一对方自己说出来,我们会表示支持,痛骂欺骗他的人。

 但是“小心不要上当”,并不是“不要相信别人”,而是不给坏人可乘之机。

 正因为小心,才会时时用心。可以相信的时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可以相信的时候,“知
人知面不知心”,“人心善变,不可不防”。这些话都是中国人常说的,看起来互相矛盾,却是因“时”
而制宜。

 在人际交往中,你可以选择相信别人,也可以选择不相信别人。你相信别人,万一被骗,大家就会嘲
笑你,“三两句话,把他骗得团团转”,结论是你“缺乏判断力”。你不相信别人,又怎能与其相处?在
信与不信之间,需要自己拿捏。

 在正常的情况下,当然应该相信别人,但是只能相信到合理的地步;遇到不合理的地方,就不应该相
信他。站在不相信的立场来相信,才不至于一相信就上当。对任何人都相信,受骗的几率就会大幅度增加。
你无法要求别人绝对诚实,因为没人能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