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le。
“字母l就是阿琴波尔迪。e就是已故的布比斯先生。”
接着,新闻部女主任笑了;然后,斜靠在她的转椅上,静悄悄地注视着他俩,有好大工夫。后来,他俩跟校对部女主任谈了话。这位女主任跟新闻部那位年龄相仿,但性格可没那么活泼。
她对二人说,是的,多年前,她的确见过阿琴波尔迪,可是不记得他的模样、举止和任何关于他值得说的故事了。她不记得阿琴波尔迪最后来出版社的情景。她建议二人找布比斯夫人谈谈;随后,二话不说,一头扎进长条校样的检查中去了,还忙着回答别的校对员提出的问题,还忙着接电话,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怀着同情心猜测,可能是翻译家们打来的。离开出版社前,二人不气馁,又回到了施耐尔社长的办公室,对社长说了下一步关于阿琴波尔迪的一些研讨和座谈会的安排。社长关心和热情地说,凡是他能办的,请尽管开口。
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由于在飞往巴黎和马德里的飞机起飞前无事可做,便去汉堡城里散步。走着走着,二人不由自主地走进了红灯区和脱衣舞表演区;于是,二人忧伤起来,开始倾诉衷肠,互相讲起恋爱史和失恋史。当然,不说真名实姓,不说具体的时间、地点,几乎是用词抽象;可是,尽管讲述不幸的态度是冷静的,但谈话和散步的结果却越发让二人伤感起来了,两个小时后竟然感到十分压抑。
他俩乘出租车回旅馆,一路无话。
一个惊喜在等候他们。旅馆服务台有个便条,是施耐尔留给他俩的;条上说,早上与他俩谈话后,社长决定与布比斯夫人说说;夫人同意接见他俩。次日上午,他俩来到出版社所在地:汉堡上区一座旧楼的三层。二人在等候时观看墙壁上悬挂的镜框照片。另外两面墙上,一面挂着苏丁[19]的一幅油画,另一面挂着康定斯基[20]的油画;还有格罗兹[21]、可可施卡[22]以及恩索尔[23]等人的绘画。但他俩似乎对照片更感兴趣。照片上总有他俩喜欢或不喜欢的什么人;但不管怎么说,他俩看到了布比斯与托马斯·曼[24]的合影、布比斯与海因里希·曼[25]的合影、布比斯与克劳斯·曼[26]的合影、布比斯与阿尔弗雷德·德布林[27]的合影、布比斯与赫尔曼·黑塞[28]的合影、布比斯与瓦尔特·本雅明[29]的合影、布比斯与安娜·西格斯[30]的合影、布比斯与斯蒂芬·茨威格[31]的合影、布比斯与贝托尔德·布莱希特[32]的合影、布比斯与福伊希特万格[33]的合影、布比斯与约翰内斯·贝歇尔[34]的合影、布比斯与阿诺尔德·茨威格[35]的合影、布比斯与里卡达·胡赫[36]的合影、布比斯与奥斯卡·玛利娅·格拉夫[37]的合影,面部、身体和模糊的布景全都完美地包括在镜框中了。照片上的人物都已作古,纯真地望着两位大学教授尽量克制的热情,他们已经不在乎别人的欣赏了。布比斯夫人进来时,两位教授正贴近墙壁,极力分辨那个与布比斯合影的人是不是法拉达[38]。
布比斯夫人说,对,正是他。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转过身来的时候,看到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身穿白衬衫,黑裙子。让-克劳德过了很久以后承认,她的样子很像玛莲娜·迪特里茜[39];她是个上了年纪却依然果敢的女人,不是抓住悬崖的边缘,而是怀着好奇和优美姿态跳下去的人,是个保持坐姿跳下去的女人。
布比斯夫人笑着说道:“我丈夫认识所有的德国作家,德国作家热爱和尊敬我丈夫,虽然后来少数几个说了他一些可怕的事情,有些事情甚至捕风捉影。”
三人谈起了阿琴波尔迪。布比斯夫人命人端来茶点。可她自己却喝伏特加。这让两位教授吃惊,不是因为夫人一早就开始喝酒,而是不请他俩一起喝,再说就是她发出邀请他俩也会婉言谢绝啊。
布比斯夫人说:“出版社惟一全面、深入了解阿琴波尔迪创作的人就是布比斯先生,他出版了阿琴波尔迪的全部著作。”
可她提出(也顺便问两位教授),一个人了解别人的作品能到什么程度。
“比如,我吧,我特别喜欢格罗兹的作品。”说着,她指指墙壁上挂的格罗兹绘画。“可我真的了解他的作品吗?他画出的故事让我发笑,眼下我认为格罗兹是为了让我笑才画了这些故事的;有时小笑变大笑,大笑变成哄堂大笑。可是,一次,我认识了一位艺术评论家。当然,他也喜欢格罗兹的作品。但在出席格罗兹绘画回顾展的时候,这位艺术评论家非常沮丧,或者出于职业动机,他得研究某幅油画或者素描。那样沮丧的情绪或者悲伤的状态,常常持续好几个星期。这位艺术评论家是我的朋友,虽然我们从来没碰过格罗兹创作的话题。可有一次我对他说了格罗兹的画让我发笑。起初,他没法相信我的话。后来,他来回摇头。再后来,他从上到下反复打量我,好像不认识我一样。我那时想,他可能疯了。他跟我永远绝交了。不久前,有人告诉我,他说我对格罗兹的作品一无所知;还说我的审美趣味跟母牛一样。好吧,他爱说我什么就由他说吧。我看了格罗兹的画就笑;他看了就沮丧。可谁真正了解格罗兹呢?”
布比斯夫人说:“咱们做个假设吧:现在有人敲门。进来的是我那位老朋友艺术评论家。他在我旁边的沙发上坐下来。您俩中有一位拿出一幅没署名的画,声称是格罗兹的作品,希望出售。我看看画,笑了,拿出支票本,准备买下来。艺术评论家看看画,没有感到沮丧,极力要我重新考虑。评论家认为,那不是格罗兹的作品。我认为是格罗兹的作品。我俩谁对?”
“或者咱们换一种方式提出问题吧!”布比斯夫人说道,一面指指曼努埃尔。“他拿出一幅画,上面没有署名,说是格罗兹的作品,打算出售。我没笑,冷静地看看,欣赏线条、手腕上的功夫、讽刺的内容,可画上没有任何东西引起我的兴趣。那位艺术评论家仔细观察一番,出于本能,他感到沮丧,立刻开价,价格超出他的支付能力。要是这个价格被接受了,那他每个下午都会处于忧伤的状态。我试图劝他别买。我说,这画看上去可疑,因为它没让我发笑。评论家回答说,你终于用成人的眼光看格罗兹的作品啦,他祝贺我。我俩谁有道理?”
后来,三人又谈起阿琴波尔迪。布比斯夫人拿出一份非常奇怪的简介来,是发表在柏林一家报纸上的评论文章,针对阿琴波尔迪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鲁迪斯科》。简介署名什么施利曼切尔,企图用三言两语确定阿琴波尔迪作品的特色。
聪明度:中等。
性格:癫痫。
文化:无序。
叙事能力:混乱。
文字韵律:混乱。
驾御德语的能力:混乱。
“聪明度中等”和“文化无序”还容易理解。可“性格癫痫”是什么意思啊?莫非阿琴波尔迪身患癫痫?莫非他脑袋不好使?莫非他患有神秘性质的神经病?莫非他是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强迫性读者?简介中没有任何对阿琴波尔迪的体貌描写。
布比斯夫人说:“我们始终不知道这个施利曼切尔是什么人。我丈夫生前甚至开玩笑说,这个评价就是阿琴波尔迪本人写的啦。但无论是我丈夫还是我都明白,事情不是这样的。”
将近中午,到了该告辞的时候,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大着胆子提出了二人认为惟一重要的问题:夫人可以帮助我们跟阿琴波尔迪联系吗?布比斯夫人的眼睛露出喜悦的神色。后来,让-克劳德告诉丽兹·诺顿,布比斯夫人的眼神像是在看大火燃烧。但不是燃烧的关键时刻,而是烧了几个月之后,就要熄灭之时。她轻轻一摇头表示“不行”;两位教授立刻明白了,请求没用。
二人又逗留片刻。楼里什么地方传来低低的意大利民歌声。曼努埃尔问夫人她是否认识阿琴波尔迪。是的,她丈夫活着的时候,她亲自见过他。说完“是的”,她哼唱了民歌的结尾部分。据两位教授说,她的意大利语说得很好。
曼努埃尔问道:“阿琴波尔迪长得怎么样?”
“很高。”布比斯夫人说,“很高,真正高大的巨人。要是出生在这个年代,肯定打篮球去了。”
虽然从她说话的方式判断,就算阿琴波尔迪是个侏儒,她也会这么说的。在回旅馆的途中,两位朋友在想格罗兹的作品、布比斯夫人清脆和残忍的笑声、布满了照片的房间给他俩留下的印象;但是,惟独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