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后望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李官桥、三官殿、下寺52个村庄,2237户农民受灾。淹没秋粮3。1万亩,房屋倒塌4050间,损失农具、衣被等5万余件,粮棉等物资10多万公斤。在那个年代里,即使是人祸,也没地方可说,对灾民来说,只有“抗灾自救”。那个寒冷的冬天,窝棚的檐下挂着条条冰凌,树皮野菜煮着钮扣般大小的洋芋。我不知道数千拖家带口灾民们是怎样熬过来的。——但这仅仅是磨难的开始。从此,丹江库区进入了十年九灾不断洗劫的轮回之中。

——1961年,即丹江大坝围堰壅水。决定库区海拔124米线以下的居民动迁——这批移民被称为老移民。共涉及4个公社,100多个村子,计26725人。(请说明数据出处)

决定来得很突然。对这批移民,水利和施工部门未作任何安排。

淅川县政府与邓县政府商量,把其中4000多人迁往邓县的孟楼、彭桥两地插队安置。其余两万多人均限期轰出家门,投亲靠友,自己找落脚的地方。——我实在不知道这是不是一次对农民彻底的“剥夺与窃掠”。

望不断上涨的水啊,望不到边的愁!

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有的农民亲戚全在水库区村里,哪有可以投靠的地方?还来不及搬迁,地就淹了,水就进村了,漫进院子了,房屋被淹。为什么不能说,“以水赶人”,“库水猛于虎”?农民拖家带口,挑着锅、背着粮,赶着猪娃,只好先到地势高一点的坡地上,搭起个棚子。接着,便是绵绵不断的秋雨。地没了、家没了,粮也没了。忘情水,忘情水……

1962年,丹江口水库大坝因工程质量问题暂停。

水库修了一半,停了,不少库区边上灾民看看没动静。那么好的地不能撂荒,就返回原来的村镇。此时,已经一贫如洗,到处断墙残壁。他们在老宅院子里清理,搭起炉灶,支起棚子栖身,回到自家原先的田地上耕作。当然,这一切都没有官方阻拦,没有安民告示——这也是灾民的生产自救啊。

谁知刚刚安稳了一年。1963年5月,大雨倾盆。库区水位暴涨,返回库区的农民,又再次被淹,大家又赶忙逃了出来。

1963年12月,丹江口工程复工。

此时,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丹江水库工程规划。按照规划,水库建设以防洪为主,结合发电,即正常水位145米,移民高程147米。

大规模的移民开始了。

已经迟到了3年。我尽可能详细地抄录以下这些数据,为了不让世人忘却水库移民所作出的牺牲——

1水库移民的补偿,分楼房、瓦房、草房三类。

每一种又有若干档次。其具体标准是:瓦房每间一等125元,二等110元,三等95元;草房每间一等95元,二等85元,三等75元。以后多次进行了登记、调整,到1965年,按当时兑现的发款册,房屋属自己处理的,平均每人增补90~110元,已达到标准者不再解决。房屋归国家处理的平均每人140~155元,已领清者不再解决,不足部分补到规定标准。

(请说明数据来源)

——“发钱到户,自由选点”,听起来非常民主。这些政策规定也颇有些费解。其实非常简单,如果农民把房屋的瓦片、木料拆下扛走的,一间屋只有一百来元钱补偿,拆不走的多三四十元钱。后来,每间屋又增加了一百来元钱。过去是见穷怕,现在是见水怕。大路已经断绝,熟悉风景不再依旧。几经折腾,失地丧家的老移民,吃饭都成了问题,日子过得凄惶,盖得起房屋的很少。

四、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机密特急电令

出动军队安置水库移民,是不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即使不是,也应该是为数不多的吧!

动用军队,有更“战略”层面上的。20世纪60~70年代,与苏联关系紧张,特别是发生珍宝岛军事冲突后。位于东北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不安全。国家决定在鄂西的大山中建立第二汽车制造厂。丹江口电站关系到十堰的二汽的建设和电力供应。那是战备的需要,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尽管后来风云飘散,二汽主要生产基地已经陆续搬出山沟,迁往襄阳和武汉。那是后话。

丹江口水库建成后,受益主要在湖北省。因此,湖北省接收淅川县移民也较多,安置任务重。1965年4月和9月,鄂、豫两省代表分别在武昌和荆州两市召开丹江口水库淅川淹没区迁往湖北省移民安置联席会议。确定了“河南包迁,湖北包安”的原则精神。即从1966年春至1968年,用3年时间,分别在湖北的荆门、钟祥两县安置。

(请说明数据来源)

移民经费标准:荆门人均418元,其中建房费274元,集体生产费30元,搬运费66。65元,个人损失补助20元。行政管理费7。81元,预备费19。92元——即真正用于移民安置的只有300来元。钟详人均423。08元,也包括建房、搬运、行政管理等费用,个人损失补助也只有20元。当时会上就有人提出,荆门多种水稻,移民们自带的农具可能不适应。此外,还要修一些小型水利项目,和一些配套设施,定下来的补助标准偏低,要报水电部确定后执行。

但是,没等到提高标准的下文。

时不等人,只好根据两省商定的标准办,开始移民。荆门为安置移民建房为土坯墙,木料结构瓦顶;钟祥前后墙结构为芦苇夹壁,山墙为砖。——与多数移民工程一样,都存在一些大大小小的漏洞,有的人总是想方设法从移民们身上捞一些好处,偷工减料。钟详县建房2460间,上报每间造价409元。湖北省移民指挥部派人对所用物料及工日核算,每间造价仅为271。61元,虚报了138元!

选点时,两个省上来的干部只是走走看看,指指那一些地块,说这一片地是划给移民的,那又是给移民安置用,没有在具体的地块上栽桩标界。协议只是口头上的,没有形成文字。移民送到后,发现与原先说的全然不同。好地变成了差地。

屋倒更逢连夜雨,因突击建房,质量差、险房多,房屋潮湿。移民到达时,还有相当一部分房屋未建好,移民只得搭起临时窝棚栖身。

远迁湖北的第二批移民到达时,荆门县粮食歉收,第一批移民存在的纠纷又开始不断发生。因此,荆门县拒收丹江口水库移民。此时,正值“文化革命”风暴席卷,到处造反有理,地方政府瘫痪。移民闹事问题开始凸显。

国务院、中央军委以机密特急电文的形式,发出了(67)国密字101号电文,电令武汉军区负责,协调两省,尽快解决移民问题,以保证丹江口水利工程的蓄水。于是,武汉军区的孔庆德、韩东山两位副司令员,亲自主持,组成了以武汉军区为主的丹江口水库移民指挥部。军令如山,雷厉风行,调兵派车,用半军事的方式,强行完成了移民的搬迁。

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1967年7月开始拦洪,11月下闸蓄水,1968年10月第一台机组发电。1971年底,淅川县城全部沉入水底。1973年底全部建成。当时《人民日报》等在头版头条上发表了报道,称这是文化大革命的伟大胜利。

政策跟不上形势,又是后话。

1972年5月8日。国务院在国发(72)34号文《关于提高丹江口水利枢纽蓄水位和移民问题》同意:蓄水位155米,移民水位157米,移民安置分别由湖北、河南两省负责。核定移民经费1870万元,其中河南省960万元(人均400元),湖北省910万元(人均350元),由各省包干解决。

造成水库移民问题的直接原因在于指导思想和方针,在于重工轻农,也在于工程建设一方。无视农民权益,不按程序,“先斩后奏”,片面突出夸大工程的某一点作用效益,很多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划与立项中都存在这一现象。——也可以说,中国的当代工业化是在前无古人,毫无准备,“超英赶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思想的指导下起步的。

服从大局,舍小家顾大家,先生产后生活,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规划设计与建设、移民同步进行。

——尽管国务院尚未正式批复,为了“提高丹江口水库防洪能力和适应工业用电的需要”,从1969年起,有关部门已经计划把蓄水水位从147米提高到157米,并开始移民。别小看小小的10米高差,可淹没的良田,要增加数万亩。

1971年,移民规划尚未落实,水库就开始提高蓄水水位了,丹江口水库水位上升到了152米,4万2千多居民仓促迁出。这批移民大多数是按原大队建制就地后靠的。这就不能不留下许多问题。成为水电工程永久的伤痛。

丹江口电站开始发电了。

湖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