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乘机接受培训教育,大量的下岗工人、农民工也需要职业培训,从而为培训行业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会。
57。免费经济:用不收钱的方法赚钱
“免费经济”由长尾理论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提出,其定义是通过提供免费的产品或服务,来达到获利的目的。而其手法都是以免费的吸引力为起点,建立起其他的获利管道,广告则是最为我们熟知的一种。
免费经济的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就是为传统商业界津津乐道了上百年的吉列剃须刀模式,是最自然的延伸产品。1903年,软木瓶塞推销员坎普·吉列已年近五十,还满脑子想着成为一个发明家。他花四年时间发明了一种可更换刀片的剃须刀,但在最初销售的一整年里,他只卖出了51副刀架和168枚刀片。
随后,鬼点子颇多的吉列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他不惜血本以近乎白送的价格将数百万剃须刀低价卖给军队,还以同样低的价格将刀架卖给银行,银行则将其作为礼物派送给新储户。没多久,吉列的剃须刀就无所不在了,它几乎和所有商品都捆绑在了一起——从绿箭口香糖到咖啡、红茶包,不一而足。这样,仅仅过了一年,他就“送”出了9万副刀架,同时也售出了1240万枚刀片,吉列成了剃须刀市场无可置疑的老大。
吉列开创的营销模式给后世的商家留下了一个重要的遗产:提供免费(或者至少是廉价得近乎免费)的平台产品,然后通过耗材、补给或服务来获得真正丰厚的利润。如今,这个被经济学家称为“交叉补贴”的定价策略几乎在所有产业都已司空见惯。如最为我们熟识的移动、联通两大公司常常推出的预存话费送手机活动,他们会免费送你一部手机,当然条件是之后一年或两年你每个月都要花很多钱打电话。
免费经济的第二、第三种方式都是在网络普及以后才出现的,安德森称:“过去100年来,免费经济模式只是前奏,经过十多年来信息技术的推波助澜,真正的免费经济时代将拉开帷幕。”
根据摩尔定律,宽带网络的成本会不断降低,当成本逐渐接近于零时,你可以将之视为免费,而在它的成本远未为零之前,已经有企业进行免费服务了。例如,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Google的所有产品和服务都对消费者免费,从搜索到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再到在线办公软件。其2004年推出的Gmail免费邮箱空间高达1GB,而当时雅虎的25MB邮箱还要交钱才能用。
免费的当然不只是邮件和搜索引擎服务。在互联网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的许多内容都是免费的,可以联络旧友、结交新朋的Facebook是免费的,可以收看几乎所有流行短片的YouTube也是免费的……安德森甚至更加乐观地预测,被互联网技术浪潮所席卷的任何事物都将走向免费,至少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那些产品会是如此,甚至可能波及一切领域——免费是一种宿命,而不是一种选择。
的确,互联网是个免费经济的乐土,但免费针对的是消费者。Google的所有产品都免费向消费者开放,但它每年可以从广告商那里赚到数十亿美元,其他的如雅虎按页面浏览量付费的横幅广告、百度的竞价搜索排行……而且这一切仅仅只是开始,接着兴起的是下一波广告模式:付费的内置搜索结果以及对某些特定人群的第三方付费。所有的免费都建立在一个原则上:通过免费使用可形成偏好显著的受众,为影响他们,广告客户愿意付费。
由此看来,天下还是有免费午餐的,只不过那一定是有别的人支付了费用。在互联网经济中,谁会是最终买单的人?目前看来,似乎消费者是胜利的一方,但是不要忘了马云的话:“免费是最贵的。”
当然,互联网业为我们带来了一种真正免费的第三种模式,经济学家称之为“礼品经济”。现在的维基百科、博客空间、Craigslist等属于这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确有真的经济存在,只是其最初动机并非为了“经济”,而是声誉、注意力和表达欲等。我们都知道,金钱并不是对人的唯一激励手段,利他主义一直都存在,只是直到成本近乎为零的互联网出现,它才有了真正的平台,在那里,个体行为将引发全球性的影响。
58。凡勃伦效应:价格不是问题
有一天,一个小和尚问师父,一个人的价值如何才能体现出来?师父给了他一块漂亮的石头,让他拿去菜市场卖,但师父一再叮嘱:“你只需问价,不要真的卖掉。”小和尚拿着石头到了菜市场,菜市场的人看这石头漂亮,有人说:它可做很好的小摆件;有人说:我们的孩子可以玩;有人说:可以把它当做称菜用的秤砣。但最高的出价也就几块钱。小和尚怏怏地拿着石头回来向师父如实禀报。
第二天,师父让他拿着石头到黄金市场去试试,但和昨天一样,只许问价,不许卖。小和尚晚上高高兴兴地回来,对师父说:“这些人太棒了。他们乐意出到1000块钱。”师父微笑不语,第三天又让他拿着石头去玉石市场试试。结果大出人意料,小和尚回来说,他简直不敢相信,他们竟然乐意出5万块钱,他不愿意卖,他们继续抬高价格——他们出到10万。但他仍然不卖,于是他们继续出20万、30万,最后居然有人出到了50万。
在这个故事中,师父要告诉徒弟的是关于实现人生价值的道理,但小和尚出售石头的过程,却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现实中的一种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商品的销售违反了“土豆效应”、“替代效应”,因为这里的商品定价越高,销售反而越好,人们将之称为“凡勃伦效应”。
凡勃伦效应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提出,指的是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需求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不是较低而增加,反映了人们进行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
在现实生活中,凡勃伦效应并不难找,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款式、皮质差不多的一双皮鞋,在普通的鞋店卖80元,进入大商场的柜台,就要卖到几百元,却总有人愿意买。几千元的眼镜架、几万元的纪念表、几十万元的顶级钢琴,这些近乎“天价”的商品,往往也能在某个特定的市场上走俏。这就是与众不同的奢侈品市场,高定价的王国。
消费的奢侈性在带有艺术性质的市场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凡勃伦就曾以汤匙这件小物品为例说明。一只手工制银汤匙的价格大约卖几十美元,它的适用性通常并不大于一只同样质料的机器制汤匙,甚至也并不大于以某种“贱”金属,例如铝为原料的机器制汤匙。就实际用途而言,手工制银汤匙甚至还不及机器制铝汤匙。而后者的价格大约不过一两美元。
事实上,手工制银汤匙的主要用途是迎合人们的爱好,满足人们的美感需要。而以“贱”金属为材料的机器制品,则除了毫无情趣地供实用以外,就别无可取之处了。凡勃伦总结说:第一,制成两种汤匙的材料,在使用目的上各有其美感与适用性。虽然手工艺品所用材料的价值,往往高于“贱”金属约百倍以上,但是,就实质与色彩而言,前者并不见得大大地超过后者。第二,假定某种被认为是手工制品的汤匙,实际上是仿造的赝品,但仿造得非常精巧,在外观上与真正的手工艺品几乎一模一样。可是,这种作伪情况一旦被发现,那么,这件物品的效用,包括使用者把它当做一件艺术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将立即下降80%~90%,甚至更多。
可见,消费者购买所谓艺术性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使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经济现象,即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逐步由追求数量和质量过渡到追求品位格调。了解了凡勃伦效应,我们也可以利用它来探索新的经营策略。比如凭借媒体的宣传,将自己的形象转化为商品或服务上的声誉,使商品附带上一种高层次的形象,给人以“名贵”和“超凡脱俗”的印象,从而加强消费者对商品的好感。当你的商品拥有了这个优势,价格就不再是问题了。
59。瀑布心理效应:一石激起千层浪
所谓“瀑布心理效应”就像某人一句随便说出的话,却弄得很多人十分不舒服,有点“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意思。在经济方面则是指某个市场行为会引起一连串的反应,使很多市场参与者惨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