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站在现代人类学的开端,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⑥1784年,赫尔德在他的《人类历史的哲学思想》中把人描述为“创世的第一批释放者”。早在172年,在关于语言起源的著作中,他描述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原则上就像在现代人类学中所做的那样。现代人类学的家谱要追溯到基督教神学。即使今天,它也没有超越这一起源;因为,正如已经向我们表明的那样,它的基本思想依然包含着关于上帝的问题。 我再把这一结论概述如下:
1。
人对世界开放以上帝中心为前提。 在没有清楚地表明这一点的地方,“对世界开放”
这个词也是不清晰的,就好像人被投置在世界上,却毫不涉及人必须超出他当作自己的世界的一切而提出问题这一点似的。 人类此在的这种特性,即他的无限依赖性,只有作为探讨上帝的问题时,才是可以理解的。 对世界的无限开放性只能产生于人超越世界的使命。2。
如果人们只谈到人注定要有文化,那么,人的开放性就还
…… 20
第一章 对世界开放和对上帝开放11
没有被足够深刻地领会。按照一种简洁的表达,人天生是一种文化动物,这无疑是正确的。 毫无疑问,人必须不断地把自己塑造成为他的生活面貌将使他成为的样子。 但是,人类创造文化的活动,如果不是被理解为一种提问和追求的表述,这种提问和追求既不断地超出自然,也不断地超出一切文化塑造,那么,创造文化的活动本身就依然不可理解。3。
在人那里,与动物被缚在周围世界之上相对应的,既不是同自然世界的关系,也不是同文化世界的亲密无间,而是对上帝的无限依赖。对于动物来说是周围世界的东西,对于人来说就是上帝,即一种目标,只有在这个目标中,人的追求才能得到安宁,他的使命才能得到实现。
注 释① 特别是自从舍勒(MaxScheler)
以来(参见《人在宇宙中的地位》,1928年发表,1947年第2版,尤其是第36页以下)
迄今,一方面有波尔特曼(AdolfPortman,《动物学和人的新影像》,1964年版,第64—65页)
,另一方面有格伦(《人》,1940年表,1958年第6版,第38页以下)。与此不同,普列斯纳(HelmuthPlesner)
把人的特性规定为他的独特地位,并由此认为,人不仅与他的周围环境有一种关系,而且也同他自身,即首先同他的肉体有一种关系(《有机体的阶段和人》,1928年版,第66页以下,第295—296页;《笑与哭》,1950年第2版,第52页以下)。同时,这种特性与对世界开放的思想并不矛盾,而是客观上以这种思想为前提。只是由于人在开放的现实性中可以在他
…… 21
21人是什么
所面对的“它物”
处逗留,他才能由此返回自己本身。(注释原文未注明出版地点——译注)
② 参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1927年版,第54—55页,第68—69页,第73页以下。 相反的观点当然可以举出兰德曼(MichaelLandman)
的《哲学人类学》,参见1955年版,第215—216页。③ 罗特哈克(ErichRothacker)
已谈到了这一点(参见《文化人类学问题》,1948年版,第161页,第174页)。在另一种转变中,即强调通过人的文化培养来替补动物性的周围世界这方面,也可以举出兰德曼的《哲学人类学》(1955年版,第204页以下,第222页以下)
,以及他的另一本书《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被创造物》(1960年版)。波尔特曼援引了兰德曼的观点,但在这个问题的表述上较为谨慎:“只有把人类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看作一个人,一个具有特殊正直态度和特殊方式的对世界开放行为的有机体,一个由语言塑造的社会文化世界的形成,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的发展”
见《动物学和人的新影像》,1950年版,第80页。④ 参见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第42页。 格伦追随了舍勒的观点,参见《人》,第60页以下。⑤ 参见格伦,《人》,第349页以下。格伦无疑没有考虑到一种超越世界的对象,从这种对象出发,对一种“不确定的义务”
的那种知识属于人。 毋宁说,格伦把人片面地看作是“行动着的存在物”
,由于他知道把自己的缺点变成克服此在的优点而实现了自身。格伦忽略了,人的动机过剩不仅表明了创造潜能,而且也表明一种依赖性,一种存在的缺乏,这种缺乏同样也倾向于超越所有现实存在的东西。 因此,本文下面强调了现象的这一方面,其论述与格伦的看法有分歧,没有引证他的观点。这已经引
…… 22
第一章 对世界开放和对上帝开放31
起了一些误解。此外,与格伦不同,舍勒在人对世界开放的现象中发现了潜在宗教方面:“无限制地进入已经发现的世界领域,不停留在任何一件事情中,正是在出现这种对世界开放的行动和永不停息的追求的同一时刻,人必须以某种方式把他的中心固定在世界之外和世界的彼岸”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1947年第2版,第82页)。根据舍勒的观点,这种“已经偏离了世界的存在核心”
的发现表现在形而上学之中,更原始一些,它还表现在“不仅是保护他的个别的存在,而且首先是保护他的整个群体的那种不可抑制的热望之中”
(第82—83页)
,这是一种在宗教中得到满足的热望。 与此相似,普列斯纳也看到人对世界开放性的“引起矛盾心理”
的特性。 对世界开放一时表现为优点,一时又表现为弱点。 由于人(实际上总是有限的)
对世界开放的无隐蔽性,便产生了“交付给事物和屈从于事物”
的威胁。为此,只有一种“最外在的东西”
,即“一种拥有权力和威严的最外在的东西”
,才能构成“平衡体”
(《人的地位》,1964年版,第67页)。普列斯纳还断言:“显然,没有这样一种对象,人类行为在他与自己的残缺不全的世界的引起矛盾心理的关系中就不足以维持下去。如何塑造这种行为,把这种行为理解为什么,取决于克服此在的方式,它反映在这种方式中,又支撑着这种方式”
(第68页)。
此外,请参看笔者的论文《关于上帝的问题》,载于《系统神学的基本问题》,1967年版,第361—386页,尤其是375页以下。⑥ 格伦也强调过一点,参见《人》,第88页以下。
…… 23
第二章 以想象克服此在
在把人同动物区别开来的独特的对世界的开放中,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关于上帝的问题。 人要努力超越他在世界上遇到的一切,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使他完全地和最终地得到满足。 但是,这难道不是意味着,宁可以禁欲主义的方式疏远世界,也不对世界开放吗?这个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但它却是错误的,因为正是与上帝连为一体,才重新把人引入世界。 无论如何,主张人是上帝摹本的《圣经》思想认为,人趋向上帝的使命表现在:当人统治世界时,人是上帝统治世界的代理人。①
现在我们应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即人是怎样通过作为对世界开放的存在物的活动而取得对世界的统治的。 对我们来说,这里不仅仅关系到对自然的技术利用。人统治世界这个最明显的形象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其他特性造成的。 这些特性的结合导致了语言的产生,因此,我们要把语言看作是人类克服此在的第一个主要形式。接着,我们将把目光投向人类文化活动的整体,并寻求创造性地克服此在的源泉。 在此,我们必须暂时不考虑语言和文化都完全是社会现象。 关于事情的这
…… 24
第二章 以想象克服此在51
一方面,我们将在后面加以特别的研究。这里暂时只谈克服此在的过程本身。首先必须考察借助语言的提高而掌握的境遇。②通过对世界开放,人取得了比每一种动物都更加多种多样的印象。当初,人们在事实上总是孤立无援地面对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