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闫红
正文
自序 没有人比张爱玲更适合为民国女子代言
胡兰成的文章写得花哨,随便说个什么事,都要请来天王菩萨各路神仙护法,力证他的境界有多么高。还常常一连串的“连”“亦”并用,文白夹杂加上浙中土话,显得特别古雅。但也有较真的人上来追究,一追究,就现了原形。
即便如此,也不得不承认,他长于观察与概括,比如,他说张爱玲是“民国女子”,这个词看似普通,但实在找不出第二个词来替代。也没有人比张爱玲更适合为“民国女子”代言,短发旗袍的背影鱼贯而过,终寂灭成旧时代的底纹,唯有她从内到外是全新的,从不曾被时代的洪流裹卷拖拽。
像萧红,恋了一场又一场,起初也热烈如飞蛾扑火,一旦遭遇磨难,便说:“……都是因为我是个女人。”以新时代的姿态开场,最终却要躲进旧时代的说头里,纵然有大才,那种妥协与依赖,并不脱旧女子的窠臼。
张爱玲却不同,纵然欢喜到“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她也不曾放任自己在爱情里沦陷。当胡兰成向她求婚,她清楚明确地说:
“我现在不想结婚。过几年我会去找你。”她知道他必将穷途末路,她的想象中,他们的未来不过是战败他逃到边城时,她去找他,他们在昏黄的油灯影里重逢。“与君同舟渡,达岸各自归”,她并不当他是自己的归宿。
不管是对胡兰成,还是对其他人,张爱玲都不说抛弃。因为,没有人可以弃她。她对胡兰成的诧异怨恨,不过是因为没想到他是这样没底线。《今生今世》的华美叙述,被《小团圆》一一剥离,只剩一把骨架,傲然遗世,形销骨立。
和桑弧的爱情亦是如此,她希望能够跟他到白头,想跟他过小日子,但现实明晃晃地摆在眼前,荒芜亮白如赤地千里。换成别人,很可能以新式的两情相悦开头,以旧式的死缠烂打结尾,变成怨偶,变成观众嘴里的八卦狗血桥段。只有张爱玲,她审慎地、独立地、有尊严地面对她的爱情,聚也好,散也罢,她从来,也没有向人群索要过同情。
我想象中的民国女子,就该是这样,像她那张照片,扬眉,孤高,以血肉之躯去迎向风起云涌,即便有伤痛,也不会向外界,向所有怯懦的陈词滥调求援。她的所有说法,都是从自己的内心生长出来的,从这个角度看,张爱玲也是超越时代的。
据说作家的每部作品,都是他(她)的自传,换言之,作家的人生,亦可当成作家的另一部作品,这或许是我不惮担了八卦的名声,去挖掘张爱玲的每一段恋情的原因,她情事里的起承转合,如她笔下的白纸黑字一样精彩,那是张爱玲在小说之外更值得回味的存在。在她的欢喜与悲伤之间游走,你会发现她,也会遇到自己。
这本书,也梳理了张爱玲和父母、姑姑、弟弟、炎樱,乃至她不曾见面的祖父母的关系,即便有些人只是睡在她的血液里,有些人只能和她共青春,但没有他们,就没有这样的一个张爱玲,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终成她灵魂的养分。
01 佛朗士,也许他是张爱玲的初恋
若是他稍露一丝温柔,这段情谊也就立即混浊,也许,她的内心就要“像给针扎了一样”。不是所有的“喜欢”都要落到实处,变成一幕把肉麻当有趣的对手戏,有些“喜欢”只是为了经过。
许多年前就听说有《滚滚红尘》这部电影,三毛做编剧,以张爱玲的故事为原型,我很想看。但当时的小城,电影院几乎要改成录像厅,翻来覆去放映的都是香港武打片,张艺谋的电影都要公映大半年后才能看到,文艺片基本绝迹,当然看不到。
连剧本也难觅,人民广场上就两家书摊,我也没听说有剧本出版。只能无望地期待着,期待有一天,我能够混入文学圈,有一个阿里巴巴的宝库向我打开,我想看什么都能看到。
到现在我也没能混入文学圈,但网络给草根提供了一切可能,当我终于能够从网上下载这部电影时,内心的欢欣自不待言,但它却在两分钟之内将我骇住。
我看见女主角的初恋情人在楼下咆哮,对老地主一般的女方家长说,等我发了财一定回来抢你的女儿。这句台词要多low(低端)有多low,能跟这样的人寻死觅活地恋爱,他的心上人也高明不到哪儿去。我说寻死觅活,还真是实指,因为接下来,女主角掷物撞墙一通未果后,居然,拿了个玻璃片割腕自杀了,鲜血拖了很长。这让我想起张爱玲最信得过的朋友庄信正的回忆,当他和张爱玲谈及三毛自杀时,张爱玲说,她怎么就死了。他听出了不以为然之意。
张爱玲是不会自杀的,她也不会刻意和穷小子恋爱,那些惊天动地迎合大众审美的事,她都不会干。相对于三毛热衷于将自己往浪漫唯美里扮,她更喜欢自黑,不但清楚地告诉我们,她是因为家常口角被父亲囚禁,还说,她从父亲那里逃出来之前,认真地考虑过,她母亲没钱,父亲有钱,但父亲的钱不见得就给她花,还耽误了最好的求学时间,权衡了利弊之后,她才从父亲家里逃出去,逃到马路上之后,她还冷静地和三轮车夫谈了会儿价格。
像这样一个真实警醒的人,怎么会闹那样荒唐的恋情,即使是初恋也不可以。张爱玲的初恋自有她的烙印,现实、缄默,却有大的震动与疼痛,是她比一般人都要匆匆然的青春里,最为温暖而又残酷的事件。
那时她已经去了香港大学读书,离从父亲家逃出来又有好一段日子了。有一天,她母亲来看她,她见到母亲总觉得尴尬,从上海到香港,她母亲在她面前永远像个债主。
“‘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她告诉我,‘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这是《天才梦》里的一段。初看时觉得她母亲是在开玩笑而张爱玲是自嘲,因为她生活能力差,让她母亲十分不满。到了《小团圆》,我们才知道,她母亲给她形成的压力是如此巨大。她的出逃,使得她母亲不得不为了她留在中国,与外国男友分手;在她生了重病时,她母亲冲进病房,对她吼:“你活着就是害人。”
我知道在这里我犯了一个错误,我把《小团圆》和张爱玲的真实生活等同了。把张爱玲与小说里的盛九莉等同了。但《小团圆》里,除了有些部分她刻意做了技术处理之外,都有太多的蛛丝马迹证明,在这部小说里,她实现了自己最为推崇的写实主义。她给宋淇的信里也说:“我在《小团圆》里讲到自己也很不客气,这种地方总是自己来揭发的好。当然也并不是否定自己。”
且说那个还未长成的盛九莉,也就是张爱玲,她满心抱歉,但也没有办法,她拿不出什么来对她母亲证明她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在上海时,她跑到楼顶上,“西班牙式的白墙在蓝天上割出断然的条与块。仰脸向着当头的烈日,我觉得我是赤裸裸的站在天底下了,被裁判着像一切的惶惑的未成年的人,困于过度的自夸与自鄙。”
在香港她唯有拘谨地沉默,就是在这关键的节点上,盛九莉收到一个邮包,里面是一些面额大小不等的钞票,一共八百块。是一个名叫安竹斯的老师寄来的。
安竹斯附了一封信,说知道她没有拿到奖学金,这是他自己给她的一笔小奖学金,如果明年她能保持这样的成绩,相信她一定能够得到奖学金。
没有像张爱玲那样,经历过母亲催债般的压力的人,很难想象那个女孩的震动与欢喜。她说,这是一张生存许可证。除了金钱的现实意义外,她还可以拿去给母亲看,以证明,她的存在,不像母亲以为的那样。
当然,也是因为那寄钱的人是可爱的人,不然就会像个猥琐的陷阱。在《小团圆》里,安竹斯是英国籍的历史教师,出身剑桥,水平很高,但只是个讲师。不愿意住校内,宁可骑很远的车去校外。他的形象是:砖红的脸总带着几分酒意。
十分的名士派。
张爱玲的散文《烬余录》里也有他,叫作佛朗士,是英国籍的历史教授,也不住校内,最重要的是,最后也和安竹斯一样,应征入伍,作为后备军死去。这是后话。只说在《烬余录》里的佛朗士,造房子养猪,家里不装电灯也不用自来水,不赞成物质文明。唯一的一辆破汽车是给用人赶集买菜的。他“有孩子似的肉红脸,磁蓝眼睛,伸出来的圆下巴,头发已经稀了,颈上系一块暗败的蓝字宁绸作为领带”。
那篇文章里没有提到他和自己的关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