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说:“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
①《河南程氏遗书》卷三。②《程氏粹言》卷二。③《伊川文集。 答张闳中》。
④《朱子语类》卷一。⑤《河南程氏遗书》卷五。
…… 381
中国哲学初步573
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
①这里就把纲常伦理以至封建等级制度的尊卑大小,说成是先天就有的,是绝对不能违背的天理,人们只能各安其分,服从封建专制的统治。戴震虽然也讲“理”
,但没有把它上升为至高无上的神秘“天理”。他的见解十分严实,认为“见于必然之为理”
①,即指事物的必然性为理,又即如一般人说的某事某物所以然的道理。 戴震查阅了孔、孟的言论以及六经传记的记载,发现“理字不多见”。
所见到之仅称“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 在物之质,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这是说,“理”是分析具体事物时用以区别不同质的概念。 他又引用许慎《说文解字序》的解释:“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这“分理”
即是用以区别不同事物的特殊本质和规律的,据此他说:“分之各有其不易之则,名曰理”。
“是故明理者,明其区分也”。
所谓明理就是要懂得区别不同事物的道理,这并没有什么高深和神秘之处。 戴震经过考察后指出:“古人所谓理,未有如后儒之所谓理者矣。”
②
戴震借考察对“理”范畴作了如上的明确的新阐释,即是对宋儒的“理”范畴作了明显的修正。 他还进一步揭露宋儒言“理”的谬误的危害,指出“自宋以来,始相习成俗,则以理为‘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戴震认为,宋儒之所谓“理”
,其实是“心之意见”
,即“凡事至而心应之,其
①《朱子语类》卷六。①②③ 《孟子字义疏证》卷上《理》。
…… 382
673中国哲学初步
断于心,辄曰理如是,古贤圣未尝以为理也“。按照戴震的观点,”天理“即是”自然之分理“
,是“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是也。”
“情得其平,是为好恶之节,是为依乎天理”。所以立身行事,只要合于“人之常情”
,虽“不言理而理尽于此”
,否则,舍情求理,其所谓理,无非意见也,未有任其意见而不祸斯民者“
③。这里戴震揭露宋儒以主观意见为理,确是一针见血的。他指出宋儒程子、朱子等人,揉合老、庄、释氏所谓“无欲”
、“空寂”之说,提出“辨乎理欲之分”。他们视人之饥寒号呼、男女哀怨,以至垂死冀生,无非人欲,却空指一绝情欲之感者为天理之本然,存之于心。 所以在“应事”时,即使“事情未明”
,却“执其意见,方自信天理非人欲”
,结果是“小之一人受其祸,大之天下国家受其祸”
,“此理欲之辨,适成忍而残杀之具”。
①由于道学家们以主观意见为理,而不去体民之情,遂民之欲,这种存理去欲的理学教条,不可避免会成为残杀人民的工具。据此戴震批判程朱理学,提出“后儒以理杀人”的有名论断,并发出强烈的控诉:
“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②
①《孟子字义疏证》卷下《权》。
②《孟子字义疏论》卷上《理》。
…… 383
中国哲学初步773
“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
……
彼方自以为理得,而天下受其害者众也。“
①
戴震这两段评议,可以说既平凡而又深刻。说它是平凡的,因为这里没有多少高深的理论,所讲的是人所共知的社会现实。尊长权贵们与卑幼下贱者在“理”面前是不平等的,所谓封建王法也是以封建等级之理作为依据的,这可以说是人人都能看到的平凡之理。 但是它又是深刻的,因为他从平凡的现象中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如作出“后儒以理杀人”
的论断,当时就很不容易。 我们回想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吴虞对此曾评议说:作者“把吃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表面看得清清楚楚,那些带着礼教假面具吃人的滑头伎俩,都被他把黑幕揭破了。”
②鲁迅在20世纪初才揭示封建旧礼教的“吃人本质”
,而戴震在18世纪已能看到这一点,这种敏锐的思想应该是前无古人的。戴震对“以理杀人”的后儒的批判,在当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戴震的家乡在徽州,受程朱理学流毒的影响就很深,别的不说,单是妇女受迫害的情况就非常严重。 汪银辉曾著文统计,婺源县城一座1838年建立的孝贞节烈总坊,记载着宋以来受害的妇女有2658人。过了40年到1877年重建孝祠时,受害妇女却激增到5800多人,平均每年增加将近800人,
①《戴东原集。 与某书》②《五四运动文选》,第141页。
…… 384
873中国哲学初步
可见所受毒害的深重。 据《歙县志。 列女传》记载,其中所列“节烈”
、“节孝”
、“贞节”
、“婆媳同孀”
、“三世苦节”
,以至“夫亡投井”
、“自缢”
、“绝食”等各类节烈妇女,使人看后触目惊心。①与戴震同时的吴敬梓,在其《儒林外史》中就有描写王玉辉鼓励女儿绝食殉夫的故事,这正反映出这个时代的悲剧。 可见当时戴震对“以理杀人”的批判绝非无的放矢,而是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的社会中,戴震所揭露和批判的现象虽然不多,但似乎尚未绝迹,不过已改头换面了。 戴震所谓“负其气,挟其势位,加以口给者,理伸;力弱气慑,口不能道辞者,理屈”
②。 有权有势的人容易有理,而无权无势者却常无理,现在还不能说绝无此种现象。 至于有些地方和单位办事,凭所谓长官意志和领导好恶来作出裁决,这与戴震所批判的以心之意见为理,也似无多少差别。 虽然由于时代不同,原来封建的一套不能照搬,但变相的流毒还是有的。 重温戴震对后儒的批判,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①参见《歙县志坛》总第10期《程朱理学在徽州的流传和影响》。
②《孟子字义疏证》卷上《理》。
…… 385
近 代 编
…… 386
083中国哲学初步
通 论
西学东渐:近代思想史的变迁
中国近代是旧传统式微、新思潮激荡的时代。 这种新旧嬗变既有传统内部矛盾的影响,也有外来力量冲击的作用。这外来的力量就是近代西方文化,也称西学,它与经学、佛学并列为新思潮的三个源头,而其实际功能、历史地位则居其首位。 以下着重就甲午到辛亥这段变动最激烈的时期,对影响较大的哲学观念即基本的价值信念与思想方法作一简略的考察。一、西学的含义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会产生世纪性的转折,西学的冲击是关键的因素。 精神挑战不同于物力撞击,虽然前者客观上也是以后者(船坚炮利)为依托,但它要征服人心(而非人身)
,必须通过被征服者心悦诚服(非强制)地从义理上加以接纳才能实现。而这也意味着精神上被征服的一方,同时在改变对自家传统的态度,这是相互关联的过程。“西学”一词,望文生义便有两种意思:关于西方的学问
…… 387
中国哲学初步183
和来自西方的学问。 但其内涵实际上是伴随中西关系发展而演变(或深化)的过程。 鸦片战争前后,它主要是关于西方的知识。 其时对西方人不称“西人”而叫“夷人”
,关于他们的知识或事务便是“夷情”或“夷务”。夷的概念当然与传统夷夏之辨的思想相关,带有民族自我中心、鄙视西人的贬意。所谓“夷务”实指处理对外商务。“夷情”的含义稍宽,包括财经工商以至兵等内容。 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就是意识到对方富强而我又需与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