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贽即评点说:“当时在朝强盗还多些。”在他看来,封建王朝的贪官污吏都
①《藏书。 世纪。 田齐》②《谲奸论》③《姚州志。 循吏》
…… 344
833中国哲学初步
是货真价实的强盗,其数量当然比上山落草的强盗还多了。从以上材料来看,李贽入世思想的基本点就是要实施儒家爱民的德政。 在这方面他做到了以身作则。 后来他虽辞官避世,仍念念不忘民间疾苦。 他不断抨击贪官污吏,揭露那些“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①的假道学、伪君子的丑恶面目。他虽然出家,却终为当道者迫害致死,这与他始终坚持批判现实的入世思想是分不开的。至于李贽的出世思想主要是受佛教的影响。他50岁时开始学佛,却还未出家。51岁时曾出任姚安知府,但3年任满后就坚决辞官。 由于他怕受当地官府管束,故“宁飘流四外不归家”
②。 他55岁到湖北黄安,在老朋友耿定理家住下,后定理去世,他与其兄耿定向意见不合,就离开耿家,定居在麻城龙潭芝佛院,与僧无念等同住。 据袁中道记载,李贽寄居僧舍近20年,平时“闭门下键,日以读书为事”。与人交往,“其所赏者,镇日言笑;意所不契,寂无一语”。且与人交谈时,“滑稽排调,冲口而发,既能解颐,亦可刺骨”。
③从袁中道这段描述可见,李贽确是过着避世远俗的生活,但高兴时又是嬉笑怒骂,冲口而谈,其中必有不少惊世嫉俗之论,使人感到“刺骨”。由于他避世而不忘论世,容易招来祸患,故而又使他产生伤世厌世的思想。李贽既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又深感世俗的迫害,因而
①《初潭集》卷四。②《焚书》卷四《杂述。 豫约。 感慨平生》。
③袁中道:《李温陵传》。
…… 345
中国哲学初步93
感到在尘世苦海间难以解脱。他说“年年等死,等不出死,反等出祸”
,“其令人叹尘世苦海之难逃也”
④。 这里李贽一方面有消极等死的情绪,以至自称:“等死之人身心俱灭,筋骨已冷,虽未死,即同死人矣。”但另方面又表露出他不怕招祸的倔强性格。 如谈到“等祸”时即说:“若等祸者,志虑益精,德行益峻,磨之愈加而愈不可磷,涅之愈甚而愈不可淄也,是吾福也。”他对“等祸”并不害怕,反而愈磨炼而愈坚强,认为是一种福气,所以又说:“则祸来又何必避,苦海又安知不是我老者极乐之处耶!”
⑤本想避世却又不能回避与世俗战斗的需要,使李贽不得不看破生死关。 如在麻城时传说史巡道要驱逐迫害他,他立即作出严正表示,声称“不畏死”
、“不怕人”
、“不靠势”
,因为“人生总只有一个死”
,并“无两个死也”
,那有什么可怕呢?
“故我可杀不可去,我头可断而我身不可辱。”
①这种不怕牺牲的态度可谓非常鲜明。 不过,李贽虽以不怕死来闯过世俗的生死关,但另方面又认为人身总是受苦的。 他称:“有身是苦”
,无论“病时”
、“无病时”
,“死时”
、“未死时”
,“老年”
、“少年”
,“贫贱”
、“富贵”
,“亦无不是苦者”
②。 既然人身都是苦,那就只有寻求佛家的解脱法门。 所谓“不真实厌生死之苦,则不能真实得涅槃之乐”
③。李贽这就从世俗的不怕死到向佛家求解脱,完成了自己的出
④⑤ 《续焚书》卷一,《与周友山》。
①《续焚书》卷一,《与耿克念》。
②同上,《与周友山》。
③同上,《答友人书》。
…… 346
043中国哲学初步
世思想。李贽在看破世俗富贵关与生死关的同时,又产生人生虚幻思想的一面。 他说“世间戏场耳”
,“何必太认真乎!”
①既然人间如戏,万事皆假,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那只好向我佛寻求解脱的出世法了。 李贽曾经说过:“出家为何?
为求出世也。“
②但他却又终于无法出世,而落得被捕下狱自杀的结局。 他在狱中最后作诗,有“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
③的绝笔。 从不怕死这一点来说,他确是已度过了生死关。 但他只能通过自杀才能求得解脱,这对他的出世思想来说未免带有一点讽刺的味道。上面讲了李贽的入世与出世思想,这些思想形成了他性格上的两重性矛盾。 他声称“自幼倔强难化”
,这种性格当然难以适应官场。 他在晚年所写的《感慨平生》中,追述他历任县博士、太学博士、司礼曹务、员外郎、郡守等官职时,无不与当道上司“相触”。后20年他虽想寻求出世法,但最终还是无法逃避世俗的迫害,由此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不过,李贽入世与出世思想的矛盾,从他在社会上的遭遇来说,似乎无法解决;但作为立身处世的指导思想来说,却又可以统一。 如他教导汪本钶说:“丈夫生于天地间,太上出世为真佛,其次不失为功名之士。 若令当世无功,万世无名,
①《焚书》卷二《与弱侯》。
②《焚书》卷三《书黄安二上人手册》。
③《续焚书》卷五《不是好汉》。
…… 347
中国哲学初步143
养此狗命,在世何益?不如死矣。“
①这里出世为真佛还是入世为功名,在李贽看来是不矛盾的,人们可以根据情况自行选择,但不要庸庸碌碌度过一生。 李贽对入世的儒家和出世的佛道,即三教的思想是兼收并蓄,但不是生吞活剥,而是经过消化后吸取其中的营养,再为我所用。 李贽思想中的精华,就是这样巧妙地经过综合利用而得来的。李贽称,对于儒学,虽然自幼就已熟读其经书,但不知“圣教”与孔子有何可尊之处,只是随人附和,如犬吠声。 他真正信奉儒学是从读王阳明书开始,因为王学讲“满街都是圣人”。李贽在答耿定向的一封信中,就引用王阳明这句话,接着讲佛氏亦曰:“即心即佛,人人是佛。”李贽这里将王学与佛教思想融为一体,主题是人人可以作圣,人人可以成佛,人人都有同善,所以无需专学孔子。 这就打破了宋明道学家以儒家正统和圣人正脉自居的垄断地位。 李贽把作圣与成佛联结在一起,表明入世与世世思想在他身上得到了矛盾的统一。 这种思想所能起到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个性思想的解放,二是宣扬众生地位的平等。 这是他给予时代的贡献,在历史上有进步意义。李贽提出个性解放和众生平等的思想理论基础是“生知”说。 这种思想是来自儒家孟子和王学所讲的“良知”
,还有佛教“众生皆有佛性”的提法,可以说是儒佛兼综的产物。李贽据此发挥说:“天下无一人不生知。”
②又说:“人但率性
①汪本钶:《哭李卓吾先师告文》。
②《焚书》卷一《答周西岩》。
…… 348
243中国哲学初步
而为,勿以过高视圣人之为可也。 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
“是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通为一身矣。 是以虽庶人之贱,亦皆明明德于天下。”
①这里得出的结论是圣凡同性,贵贱一体。 据此,他要求进一步打破孔子的偶像和儒家经典的教条,声称“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②。 他还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而以“吾心之是非”
作为衡量标准,并以此来揭露那些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两面派,这在当时是有现实意义的。总的来说,李贽利用儒家和佛教中的共同思想,将人人可以作圣成佛变成接合点,以此作为批判封建世俗的武器。他提倡按自己“真心”行事,打破孔子圣人的权威和儒学教条的束缚。 他宣扬众生平等,否认男、女以至各阶层的人有高低贵贱的差别。 李贽的“童心”说和“是非无定质”的观点,虽然在哲学上属于唯心论和相对主义,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曲折地反映了反对专制君权、提倡个性解放的要求,带有民主启蒙的思想萌芽,是值得肯定的。
黄宗羲:“气本论”与“心本论”的混而为一
黄宗羲的哲学宇宙观,有两处地方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提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