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哲学初步-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重知轻论朱熹为巩固封建的中央集权,重视道德修养,强调对封建道德的践履。 但朱熹既主张“知为先”

    ,何以又提出“行为重”?因为,一方面他认为“理”得于天而具于心,人的知识是先天就有的,所以,先有知而后有行;另方面他虽然强调认识封建道德伦理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还是按这种伦理道德去“行”

    ,从社会效果看还是“行为重”。依据是:第一,行能生知。 他说:“须要实去验而行之方知”

    ①,人们要知道果子的味道,“须是与他嚼破,使见滋味”

    ,不然的话,无法知道“里面是酸是咸,是苦是涩”

    ②。 这是说,对果子的认识,要在品尝果子的践行中产生;第二,行能使知深化。 朱熹说:“知

    ①《语类》卷三五。②《语类》卷八。

…… 255

    中国哲学初步942

    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①意为知得越明白,则行得越确实;行得越确实,则知得也越明白。 这说明知和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他又说:“论知之与行,曰: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④就是说,人们从间接得到的知识,而未达于行动,这种知识还停留于肤浅的水平。 所以,朱熹强调“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

    ⑤。这表明,朱熹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行可以使知深化;第三,行是知的目的。朱熹要用封建道德伦理控制人们的思想,就要求付诸行动。他说:“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

    ⑥又说:“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

    ⑦这是说,“知”就要“行”

    ,而行则是知的目的;第四,行是检验知的标准。 朱熹说:“欲知知之真不真,意之诚不诚,只看做不做,如何真个如此做底,便是知至意诚。”

    ⑧

    这里所说的“真知”

    ,乃是指“心”与“理”在自身合二为一。这种“真知”

    ,在朱熹看来,还需通过知和行的统一来验证。比方说,在道德伦理领域内,一个人对于善是真知还是假知,要看其行不行,如果知善而不行善,则不为真知善,所以真知善,还需要行善来验证。 朱熹还引用《尚书》“知易行难”

    说来佐证“行重知轻”说。 他说:“《书》曰:‘知之非艰,行

    ①《语类》卷六四。④⑤ 《语类》卷九。⑥《答曹元可》《文集》卷五九。⑦《答郭希吕》《文集》卷五四。⑧《语类》卷一五。

…… 256

    052中国哲学初步

    之惟艰‘,工夫全在行上。“

    ①如孔子用两天讲完的知识,而他的七十弟子花数年时间也未能做好,究其原因,知是容易的,行是困难的,所以“行重知轻”。朱熹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论述“行为重”的命题,在认识史上是有价值的。(三)知行相须论朱熹曾经把知和行的关系比作眼睛和脚的关系。 他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②“相须”

    ,就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 有了眼睛而没有脚,人不能走路;有了脚而没有眼睛,人看不见路。所以,两者是相互依赖的。这种表述虽然过于简单,却表达了知和行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接着,朱熹又提出,知和行还存在“互发”

    ,即互相促进的关系:“未须理会相发,且各项做将去,若知有未至则就知上理会,行有未至则就行上理会,少间自是互发。”

    ①人如果不明白知行互相促进的道理,就分别去做,知未至就专注于知,行未至就专注于行,这样,过一段时间自然会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 朱熹又把知行比作人的两足,说:“左足行则右足止,右足行则左足止。”

    ②知和行也是这样行进的。 这种知行过程就是由“知尚浅”向知之深发展的过程。从上可见,朱熹较全面地论述了知行关系,有许多见解发前人所未发。 但是,应该指出,朱熹这些思想是深藏在他的唯心主义体系中的。 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思想从他的唯心主

    ①《文集》卷一三。②《语类》卷九。①② 《语类》卷九。

…… 257

    中国哲学初步152

    义体系中剥离出来,剔除其中的糟粕,那么,我们就不难发现,朱熹的知行学说不乏可以拣拾的“真理颗粒”。

    二、王守行的“知行合一”说

    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说,意在补朱熹“知先行后”说之偏。 在王守仁看来,历史上曾经存在过重“行”不重“知”的现象,所以古人为“补偏救弊”

    ,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

    ,以纠正“冥行妄作”和“悬空思索”这两种割裂知行关系的倾向。 由于朱熹把知行分成两截,在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方面难免闪失,于是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

    说。他认为这种学说能“补偏救弊”

    ,从而恢复知行的本体,解决对封建道德的认识和行为的统一问题。 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 以知为行王守仁强调用“知”来指导“行”

    ,知行不可分离,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 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①意为:能认识封建道德就是行的开始,行动上符合封建道德就是知的体现。 知中含行,行中含知,二者不可分离。(二)行统一于知王守仁把行看成是知的表现形式,主张行来源于知。 他说:“《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①② 《王文成公全书》卷一《传习录》上。

…… 258

    252中国哲学初步

    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 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 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 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②这是说,喜欢美色,憎恶臭气,是天赋的不需学习的“良知良能”

    ,所以,没有向外求知求能的问题。 当人看到美色时,自然产生爱好的情感和意念;闻到恶臭时,自然产生憎恶的情感或意念。 这种情感或意念既是知也是行。 见好色与好好色,闻恶臭与恶恶臭,是同时产生的,所以知和行是合一的,不可分的,行由知决定,也就是把知和行统一于内心的活动,达到内心的直觉合一。(三)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为了进一步强调以知为行这一论断,王守仁又提出“一念发动处便是行”这一命题。 他说:“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①“一念发动”是说人们突然间发生某一意念,王守仁认为这便是行。 这就是说,一有念头便即是行,如有“欲食之心”

    、“欲行之心”

    即已是食与行等行动的开始。这种观点,实质上否认了主观动机需要有一个见之于客观的转化过程,抹杀了主观和客观、知和行的界限。 他用“知行合一”取代了知行的对立统一。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说,用意是十分明确的。 他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

    ①《王文成公全书》卷三《传习录》下。

…… 259

    中国哲学初步352

    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①这就是说,他之所以提出“知行合一”说,就是要从思想上防止违反统治者利益的意念产生。 即要从动机上来防止农民的反抗,这就是他所谓的“破心中贼”。而破心中贼,是为了“破山中贼”

    ,从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三、王夫之的“行先知后”说

    在王守仁之后,于明末,我国历史又进入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 期间,出现了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的一批进步思想家,在知行观方面,既批判了朱熹的“知先行后”说,也揭露了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其中做出最大贡献的首推王夫之。朱熹把“知”和“行”分成两截,认为“知”可离开“行”而存在。 王夫之指斥这是在知行间“立一划然之次序,以困学者于知见之中,且将荡然以失据”

    ②,即在知行之间划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将人们困于没有根据的见解之中。 接着,王夫之剖析了“知先行后”说所带来的危害。他认为,先知而后行,实质是割裂知行的关系,拒绝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