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哲学初步-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谒强蠢矗庋墓嬖蛑饕辛教酰海ㄒ唬�

    “以类取,以类予”。所谓“类”

    ,是指同类的事物和同类的概念。 在后期墨家那里,类的原则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他们强调在辩论中必须严格注意所辩的对象是否同类,只有同类的才可使论辩双方共同取予,从而补充和完善自己的正确论据,抛弃不正确的判断。 非类不能相比。(二)

    “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已不求诸人”。如果说前一条规则正面着重指出了类比推理的重要性,那么本条所强调的则是在辩论中必须坚持不矛盾律,从而保持思维的一致性。所谓“有诸己不非诸人”

    ,就是说自己立论中包含某些原则或判断,就不能再非难对方也包含同样的原则和判断;所谓“无诸己不求诸人”

    ,是说自己立论中不包含某些原则和判断,

…… 99

    中国哲学初步39

    就不能再要求对方一定要包含这些原则和判断。依据这两条规则,后期墨家进而探讨了一些立辩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有辟、侔、援、推四种。“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 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

    ‘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

    ①

    所谓“辟”

    ,就是譬喻,即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另一件事情或道理,它接近于现代逻辑中的类比推理。所谓“侔”

    ,是齐等的意思,即是说通过对比从一个判断推导出另一判断,约相当于现代逻辑中的直接推理。 如“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

    ,即是侔式推理的例子。所谓“援”

    ,就是援引对方的论断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从而驳倒对方的立辩方法。“援”和“譬”均属类比推理,只是“譬”所取的前提是众所公认的命题,而“援”所取的前提则是对方的论断。所谓“推”

    ,即推理,就是由已知的事物去推出未知的事物,其前提是两者必须属于同类,这样才能由已知的推出未知的。 所以“推”也是类比推理的一种。值得注意的是,后期墨家不但提出了辟、侔、援、推这几种立辩的方法,而且甚至讨论了它们可能产生的误用。 他们认识到类比推理总是有限度的,辟、侔、援、推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误用,所以在《小取》篇中警告说“是故辟侔援推之辞,行而异,转而危,远而失,流而离本,则不可

    ①《小取》

…… 100

    49中国哲学初步

    不审也,不可常用也“。但尽管如此,后期墨家也没有彻底杜绝像”杀盗非杀人“这种片面的命题,看来,这在逻辑草创之初,是在所难免的。以上我们简要介绍了墨辩中的逻辑思想,从中可以看出墨家后学不但比较全面地探讨了逻辑的规则、方法、程序和作用,而且初步接触到了充足理由和不矛盾等逻辑规律,建构了一初步的逻辑系统,从而对逻辑学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 但可惜的是,汉以后墨学中绝了,逻辑的兴衰与科学的发展有密切关联,后期墨家思想的湮没,对中国古代科学理性的发展是一巨大损失。

…… 101

    中国哲学初步59

    荀子与法家

    荀况,字卿,仅知他活跃于战国晚期。 人们都说他属儒家,但实质上他是儒、道、墨、法兼综的。他因此成就为春秋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他的“明于天人之分”与“制天命而用之”的论题,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在社会历史观上,他的“性恶”论为韩非的法治观开辟了道路。 荀子的著作见于《荀子》一书中。韩非(约公元前280年至前233年)曾师事荀子,承借他的“性恶论”作为法治的理论前提,终于得以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是悲喜剧参半的人物,他本人死于秦始皇的囚禁中,但他的思想却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与实行中央集权的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厉行法治使秦王朝变得极其强大,可是秦王朝的迅速灭亡是否也与韩非思想有关呢?韩非的思想见于《韩非子》一书。

…… 102

    69中国哲学初步

    天人相分:主客观关系的总结性判定

    先秦诸子关于天人关系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辩后,论战的各方都逐渐暴露出其理论的缺陷:在孔孟儒家的思想中,虽然大体确认了天命是一种客观的、盲目的必然性,也强调了人的努力。 但却认为这种盲目必然性是不可把握的,同时又只在道德修养的范围内理解人的主观努力,甚至赋予仁德以宇宙本体的意义,这就走向主观唯心主义。 在墨子的思想中,人的主观努力被认作为改造外界的一种实践行为,但却又把天作为一个全知全能的人格神,这无疑是倒退到有神论的立场去了。 在道家的思想中,天的人格神色彩再度被抹去了,但天道却被理解为一架冷酷的机器在运转,人的一切思想,行动在命运的必然性面前都显得毫无意义。显然,儒、道、墨各家对天人关系的认识都各有所偏。作为先秦诸子理论的集大成者的荀子认为,诸子在天人理论上的根本缺陷是没有明瞭天与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因此,荀子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两个核心命题:第一个是“明于天人之分”

    ,即明确划分天与人的根本区别。 第二个是“制天命而用之”

    ,在这一命题中荀子则提出了天与人之间的联系方式。荀子认为,所谓天具有两种含义:(一)它是一种存在着的事物,像天上的日、月、星、风雨等等。 但这不是天的主要内涵。(二)它是产生上述事物的功能、运动或机制,这种

…… 103

    中国哲学初步79

    功能、运动或机制是人所看不到的。 荀子把这种功能称为天职,有时又称其为阴阳的运动。天无论就其存在或是功能而言,其特点即在其客观性。它具有自身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①。它不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人讨厌冬天的凛冽,但天不会因此取消冬天。 人不喜欢路途的漫长,但地也不会因此减少其辽阔。人的特点刚好与天相反,人是有为的。 他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经过有意识的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天是不可学、不可事的,但人是可学可事的。 比如说,像天时、寒暑这些现象就属于天;但强本节用,养备动时这些活动就属于人。 正因为二者有这种区别,所以二者的职能是不同的:天的职能是生长万物,但不能治物。 人的职能相反,只能治理万物而不能指令万物必然要生长成什么。由于天与人的职能各不相同,所以荀子强调“天人相分”。

    依据天人相分的观念,荀子坚决否认天与人之间有什么“感应”关系。 比如说自然界的星坠木鸣这些奇特的现象,和人类社会就没有什么联系,我们因为它少见,对之感到奇怪是很正常的,但对其感到畏惧,认为这是某种灾难的象征则大可不必。因为它不过是自然界阴阳变化的一种表现而已。如果统治者明智,政治清平,则虽然这些现象出现很多也无关紧要。 如果统治者糊涂,政治混乱,则虽然这些现象全不出现也不意味就天下太平。

    ①《荀子。 天论》

…… 104

    89中国哲学初步

    同样地,人类社会的治理状况也决不会引起天的什么“感应”。比如说天下大治或大乱与天就没有关系。 尧在位的时候,天下大治;桀在位的时候,天下大乱。 但两个朝代的日月、星辰、历象都是相同的,春夏秋冬的运行也是一样。人类社会的治乱只与“人袄”有关。 所谓人袄,即人为的灾祸,像耕种粗劣,征用劳力不顾农时,政治险恶,失掉民心等。只有发生这些事情,才会导致国家的混乱。但是,如果说天没有意志,不能赏善罚恶,那么如何解释人类社会的富贵贫贱的现象呢?又如何解释天旱时求雨得雨的现象呢?荀子用偶然性来作解释。 他说楚王出门,后面跟随的车马有上千辆,并不是说他一定有智慧。 有些有德行的君子,仅仅吃粗粮,喝白水,也并不意味他愚昧无知。 人的贫贱富贵的差别是偶然的条件造成的,天旱时求雨下雨,与不求雨时下雨是一样的。把这些做法当作“文”

    (文饰)

    则可,以为真有“神”则不可。荀子肯定天和人没有什么“感应”关系,这进一步明确了天与人的相分性,但这并不是说天与人之间没有丝毫的联系。 荀子认为,人是依靠自然界生成的万物来生存的,面对自然规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