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重要外交渠道,可以为政治家和外交官提供非常出色的服务。他们不仅能为那些人提供私人银行服务,也能够比正常的邮递途径更快地投送信件。他们的办事员充当信使,每个月在那不勒斯与巴黎之间来回一到两次,递送法国、英国和西班牙驻那不勒斯、罗马和佛罗伦萨等地各位大臣的信件。除了这些日常信件外,他们还负责传递那不勒斯王室与罗马以及与驻都灵、巴黎、伦敦、马德里和里斯本等地公使馆之间的通信,同时也负责传递重要的个人信件。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和她的丈夫阿尔贝特王子定期利用罗斯柴尔德的信使来处理他们与欧洲大陆之间的通信。不久,维多利亚开始利用罗氏家族的通信网络,甚至还托付罗氏家族预订旅馆。所有这些意味着罗氏家族在整个欧洲信息网的地位是:能够给欧洲上层社会提供独家的新闻服务,重要的政治事件以及机密信息可能赶在官方渠道之前,从一个城市传递到另一个城市。
1831年,法国再次爆发革命,历史上称之为“七月革命”。革命人士迫使国王退位,并在法国新国王路易·菲利普的鼓励下开始了七月王朝(又称奥尔良王朝)的统治。在七月革命的影响下,意大利发生了遍布全国的大规模革命起义,革命得到了法国政府的支持。当时的教皇向奥地利求助来镇压造反者。而1821年即开始担任奥地利首相的梅特涅希望能用武力防止七月革命扩散到意大利和比利时。双方一拍即合。
1831年春天,奥地利军队开始进军意大利半岛。奥地利军队侵入意大利,镇压了革命运动并捕获了革命领袖,还占领了摩德纳、帕尔玛和博洛尼亚。此前,博洛尼亚发生起义,推翻了教皇的统治,奥地利军队则重建了教皇的秩序。同时,罗斯柴尔德家族就与意大利当地金融家合作,安排了一笔40万英镑的贷款提供给教皇。有趣的是,一直以来,天主教都将犹太人看成势不两立的死敌。时人评曰:“一个贫穷的基督徒吻了教皇的双脚;一个富有的犹太人亲了他的手。”
奥地利的入侵引起法国政府的严重不满,欧洲政局处在动荡的边缘,法德战争一触即发。法国与英国的国债市场价格一落千丈。为了避免战争的爆发,罗斯柴尔德家族介入并调停,在巴黎的詹姆斯亲自参与起草了法国提交给奥地利的一份声明,呼吁奥军撤出意大利。为了限制奥地利的入侵,罗斯柴尔德通过抛售奥地利债券的方式让奥国国债价格面临急剧下滑的危险。最终,梅特涅迫于压力作出妥协,奥军逐渐撤出意大利,只留下小股部队驻守在安科纳和博洛尼亚。
与此同时,罗斯柴尔德还逼迫法国政府对奥地利的入侵保持温和的态度,甚至公开威胁道:“如果罗斯柴尔德家族坐在法国王座之上,那么世界就不会经受法国与德国之间那么多的战争折磨。”而法国却比奥地利更依赖罗斯柴尔德家族,只好乖乖就范。结果,一场眼看要爆发的战争就这样被扼杀于萌芽状态。
一波虽平,一波又起。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的1815年,荷兰同比利时联合组成尼德兰王国,荷兰奥兰治王室的威廉一世为国王。从经济上看,这是有利的,比利时工业可以补充荷兰经济的不足。但从政治上看,威廉一世是专制主义者,荷兰奉行的是中央集权制,比利时人则厌恶荷兰的专制统治,同时信仰天主教的比利时人也极为厌恶信仰新教的荷兰人。在法国七月革命后的一个月,即1830年8月,布鲁塞尔民众发动了反对荷兰统治者的起义。随后,罗斯柴尔德家族便提供了100多万法郎给荷兰以帮助它抵挡革命风暴。
威廉一世派长子奥兰治亲王到布鲁塞尔与起义者谈判,但遭失败,遂派次子弗里德里希亲王率领军队镇压起义者。当荷兰在1831年8月侵入比利时的时候,罗斯柴尔德家族立刻向布鲁塞尔革命政府出售了枪支。
经过激烈巷战,荷兰军队最终败退。很快,起义扩展到全国,荷兰军队被迫撤离比利时。1830年9月25日,比利时组建临时政府,11月18日,国民大会的200名代表在布鲁塞尔集会,宣布比利时独立。在此期间,1831年2~3月,国民会议颁布比利时宪法,规定比利时为世袭的君主立宪制国家,选举了德国萨克森—科堡的利奥波德亲王为国王。
1831年7月21日,利奥波德亲王在布鲁塞尔宣誓就任利奥波德一世。随后,荷兰军队入侵比利时,利奥波德请求法国保护,法国军队开进比利时。欧洲全面战争随时可能爆发。此时,罗氏家族的通信网络发挥了外交沟通渠道的作用。各国国王、大臣和外交官通过这个网络相互交换观点和想法。而罗氏家族也通过这个网络将自己的观点传递到政治人物那里。
罗氏家族在巴黎的詹姆斯迫使法国保持克制,并要求比利时人不得考虑推翻奥兰治家族,如果他们一意孤行,就得不到罗氏家族的支持。同时,罗氏家族在法兰克福的萨洛蒙则要求奥地利支持法国政府,杜绝攻击法国的念头。在罗氏家族的强大压力下,俄罗斯和奥地利均表明自己的军队愿停留在国界线另一边,不会攻击法国。最终,各国都采取了克制态度。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均不支持荷兰的举动,英国支持法国派遣远征军前往比利时的决定,但同时要求,一旦打败荷兰,法国就必须撤军。到1831年10月,经过罗氏家族的巧妙斡旋,荷兰军队撤出比利时,接受了失去比利时的事实,全面战争的危险被消除。罗氏家族向荷兰提供一笔利率为6%的贷款以示鼓励和补偿。
尽管罗氏家族可以影响欧洲的战争与和平,但他们并未像很多持阴谋论观点的人所说的那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英国和普鲁士,罗斯柴尔德的影响力极为有限,在俄罗斯,其影响力几乎不存在。比如19世纪30年代,如果普鲁士、俄国和法国真的下定决心要为荷兰与比利时而发动战争,那么罗氏家族也根本无力阻止。而真正具有决定权的是英国。
拿破仑战争之后,神圣同盟的建立不仅是为了捍卫一种社会秩序,还是为了维持欧洲国家之间的平衡。按理说,1815年,法国被彻底击败后,欧洲各国完全可以将法兰西雄鸡肢解,将法国变成无足轻重的弱国。但对英国人来说,只有保持欧洲各国之间的分裂,维持欧洲大陆强国之间的力量均衡,才能将英国的商业和帝国利益扩展到欧洲以外的其他地方。因此,当拿破仑站起来要打破这种均势时,英国便会成为法国的对立面。当法国被打败,俄国人异军突起时,就必须要加强法国的力量,维护法国的大国地位。同时,还要让普鲁士和奥地利来制衡法、俄。因此,尽管英国人对神圣同盟不屑一顾,但仍然要保持以神圣同盟为核心的欧洲政治体系的稳定性。
如果欧洲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将会打破这种可以让英国人获得巨大利益的政治均衡体系。只有保持和平,英国人才能不断扩张自己的政治与经济的版图,攫取巨大的经济利益。而英国人的力量则在于无可匹敌的海上军事力量与强大的金融霸权。这种金融霸权的来源则是英国工业革命与独领风骚的英镑霸权。至于罗氏家族,不过是英镑霸权的获益者。
印度人的血泪,英国人的财富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完成于19世纪40年代。在工业革命中,最为重要的是当时的朝阳产业——棉纺织业,相当于现在的环保、新能源产业。而任何新兴产业都有标志性的工具与设备,棉纺织业则是纺织机。其实,早在1760年之前,最为重要的飞梭和水力纺织机就已经出现,分别发明于1733年和1738年,可工业革命并未在那时发生。
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于1760年左右呢?我们不妨先将目光从18世纪转移到17世纪,从英伦三岛转移到万里之外的印度。
由于葡萄牙人和荷兰人对香料的垄断,1599年秋伦敦的胡椒价格突然从每磅3先令上涨到8先令。在伦敦市市长的鼓动下,伦敦贵族与商人募集了3万英镑准备成立贸易公司。但在向英女王申请许可状时,女王并未给予答复。1600年12月1日,西班牙、荷兰拒绝了英国人降低胡椒价格的要求,伊丽莎白女王特许成立英国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全称为“对东印度群岛贸易的英国商人联合公司”,在历史学家的口中又被昵称为“约翰公司”,以与荷兰、丹麦、法国和瑞典东印度公司相区别。
东印度公司拥有非洲好望角以东地区的贸易独占权,还拥有在所辖区域内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