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级能源强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天未能参观大华实验室,杜卡特就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虽然不忿于自己的领先优势被剥夺,杜卡特仍旧只能微微点头,道:“那就喝点中国茶好了,对了,能请碳纤维的研究者出来说话吗?”
    他还是想要提前了解些信息。
    苏城笑了笑,对杨明道:“你去请王博士过来。”
    “是。”杨明转身就去打电话,然后到楼前一点等着王赟。
    一会儿,就见王赟坐着电瓶车过来了。
    杨明招了一下手,让电瓶车停下,就笑笑说:“王博士,咱们走过去吧。”
    “好。”王赟一脸憨厚的下车了,吩咐开车的实习生自己回去。
    从路口到主楼,只有短短的一截,杨明没什么磕绊的就把黎涣祥的话说了,问:“王博士,你有什么打算得和总部交流,2000人的安排是大事,如果出了问题,不是碳纤维所的事,是大华实业的事。”
    王赟默然不语。
    杨明站住不走了,拉住他道:“你得说清楚。我可给你说,现在的国家政策不明朗,你要是敢坑了人家学生,有人就敢用坑埋了咱们。傻子瓜子当年雇佣8个人还要大讨论呢,你这可是2000人。”
    王赟托了一下酒瓶底似的眼镜,道:“这2000人,我的确是准备充实研究所的。碳纤维的前景很广阔,我认为扩充到海洋石油研究所的规模,没问题。”
    海洋石油研究所要突破500人了,算上外包和工程人员那就更多了。
    杨明有点安心,心想,2000人能坚持到最后的,还不一定能有多少人呢。
    于是,杨明点点头,又问:“那生产呢?你准备扩产吗?准备怎么做?”
    “这方面,我的想法,确实和黎总差不多。”
    “啊?”
    “不是从这2000人里出,当然,他们要是坚持不住,还想留下的,那没说的,去车间。但我觉得,2000人肯定是不够的。”
    “不够?”杨明不够用了。
    王赟点头道:“要做车间,要扩产,就我看来,规模只有增涨到5000人,才能行。”
    “5000人?”杨明呼吸都急了,这是大华实业四分之一的员工数量了。你一个小小的研究所能决定这样的事吗?
    王赟却是迟钝的很,算道:“我前面向苏董报告,月产10吨,苏董不满意。明年月产50吨,苏董也不满意。因此,如果要年产千吨的话,现在的生产方式就要全部改变了,而从成本方面分析,与其年产千吨,不如扩产到3000吨左右比较划算。5000人也不是一下招来的,但要是按照现在的培养模式,维持5000人的实习生数量,还是需要的。”
    杨明彻底说不出话来了,无奈道:“你一会不要说,我给苏董说明一下,让他来决定吧。”
    “好。”王赟对此答应的很爽快。
    杨明这才和他一起往主楼走。
    几步路绕过一丛小竹林,就见门口已经停满了车,更有两辆挂着政府牌照的车,直接停在了主楼门前。
    杨明稍稍回忆一下,就想到:是外事办的车。
    进入大厅,果然见到几个穿着白衬衫的政府工作人员散落在大厅内,其中一人就站在门口,对一名外商说:“你们是对碳纤维有兴趣吧,其实我们市正准备建设好几个碳纤维工厂,你们如果投资的话,各方面都能有优惠。”
    “真的?你们也有碳纤维技术?”老外很惊喜的看着年轻的办事员。
    办事员自豪的道:“马上就有了。”


第五百一十章 专利壁垒
    王赟的眉毛都拧成川字了,自言自语道:“没有听说国内哪个单位的碳纤维研究接近成品了啊。”
    “你真当他们的技术是自己研究的啊。”杨明看着王赟纯真的眼神,一个头两个大,摇摇脑袋,拉上就走,心想:这搞研究的都是笨蛋吗?就这样的人,都能骗2000个傻子,还准备再骗5000个?
    王赟不明所以,还扭头往回看,口中道:“他不是说马上就有碳纤维的技术了?我们所随时在追踪世界各国的碳纤维进度,昨天还开会通报来着,专利局的文件和期刊都没什么动静啊……难道真的是灯下黑?让我想想,咱们国内做碳纤维的,石油总公司下面的研究院算一份,中石化下面的算一份,中海油没什么动静,再要说的话,以前煤炭部下属的研究院也有做碳纤维的,还有就是纺织部下属的研究所,不过,纺织部早都不在了,这些研究所各自为政,按说经费都不够……”
    他边走边说,可是把杨明给气笑了。
    眼瞅着苏城身边也有穿着半旧不新的西装的人,杨明拉住王赟,道:“这些人坐的车是外事办的,刚才说话的年轻人一看就是招商办的,所以说,他们很可能是来找苏董要技术的,你说话的时候就注意些。”
    “你是说,这些人是政府的?”
    “大概吧。”
    “政府对咱的技术也有兴趣?”
    “也许。”
    王赟眉头一皱,问:“给钱吗?”
    “啊?多少要给点吧。”杨明心不在焉的说。
    王赟摇头:“那不行,如今的政府有几个钱,给的少了,我拿什么给实习生发补贴,给助手开薪水?沥青纺丝便宜要看和谁比,一个月电费都要大几万呢。”
    杨明怔住了,哑然道:“还以为你会同意呢,感情也学会算计了。”
    “研究所里,我都是一块钱掰成两半花的,能不算计吗?技术转让是按份收钱的,转让的份数多了,也就不值钱了。
    杨明失笑,还想再叮嘱两声,二人已经到了苏城身边,他只好站到一边,看苏城给他们互相做介绍。
    新出现的政府官员,果然是几家联合而来的。江浙两地的省级市级招商办都来人了,遍布大厅的说客主要来自它们,外事办是来给招商办打掩护的,提供了一层外衣以后,就开始打酱油。陪在苏城身边的却是一家合成纤维研究所的,编号“826”所。虽然没有细说,但在中国,这种纯粹用数字的单位不是军队的,也是重点部门的保密单位。
    杨明顿时紧张了,心里默念:我不是乌鸦嘴,我不是乌鸦嘴……现在的军队不光穷,而且胃口好。军队的企业多如牛毛,有赚钱的有不赚钱的,赚钱的闷声发大财,不赚钱的就拼命要政策,要经费,搞的军队日出斗金,根本顾不上研究所这种不能立刻出成绩的单位,像是碳纤维这样的技术转让给他们,别说是赚钱了,成本价去掉一个亲情价再打折,他们都出不起,到时候抢生意却不会含糊。
    这种既不在乎市场的,也不会懂市场的单位是最可怕的。他把市场做烂的,都要露一双无辜的大眼睛看着你。
    好在大家都含蓄,没有站在大厅里谈生意,杜卡特等人很快将话题引到了技术方面,与王赟亲切交谈。
    杨明转身就去信息局找826所的资料。
    给董峰打了电话,杨明搓着手站在信息局的小楼下等结果。除了苏城以外,大华总部有资格进入信息局的高层少的可怜,倒是大华总部以外的分公司,有几个高权限的家伙。
    信息局来来往往的人行色匆匆,却是没有一个人看向杨明的,更不会有人主动上来打招呼。全然不似总部的热闹,或者大华研究室的冷静。
    等了大约一刻钟,杨明几乎不耐的时候,才有一个信息局的女孩子,从楼里出来,递给他一个封口的信封,然后拿了回执就走人。
    杨明伸手就拆,却见里面只有一张白纸,写着:资料不全,总装下属。
    “呲……”杨明倒吸一口凉气。
    大华信息局虽然是个企业的信息收集机构,但普通的资料总是有一些的。丢回一张白纸,只能说明826所的级别够高,高到除了代号以外,所有信息都保密。大华信息局对这样的国内单位,向来是放弃的。
    以中国的体制,保密级别高的单位有两种,一种是产品先进和重要,另一种则是研究机构的行政级别高。地方军区做的产品顶先进,也不一定有军委马桶的保密级别高,联系到“总装下属”的说明,至少说明826所的背景深厚。
    “过江猛龙呀。”杨明将白纸揣兜里,也不着急回去了,都这么长时间了,826所厉害不厉害,苏城早该知道了。
    事实上,合成纤维研究所的吕所长,根本就没想瞒着苏城。
    这个好似大学教授模样的研究所所长,生怕苏城判断错误,先是像江湖土匪似的报号,还特意说明:“本研究所肩负着全军装备改革的重任,出来前,总装的领导殷切嘱托,一定要我们向大华实业好好学习……”
    苏城于是频频点头:“说的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