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超级能源强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是15年或者20年以后的中国船企,就不用这样抠吧了。那时候的中国船舶行业,每年获得的船舶订单,轻松超过1000万,手持订单三四千万都很正常。
    就是现在的韩国企业,从87年开始发力,五年下来,也能达到每年千万吨的水平。这也是得益于世界船舶制造业的转移。
    然而,中船完全没有抓住这次机会。他们的目光仍然放在国内,期望着借用行政垄断的方式,得到更高的利润,只要完成中央下达的任务就满足了。
    在国际竞标的过程中,荣尚国的表现就是中船的表现。它们的保守和利润计算方式,根本无法跟上船东的思路,偶尔能得到几艘船的订单,靠着国家外汇补贴,也不一定能赚到钱。
    至于船舶设计、船舶设备等等,中船更是落后的厉害。
    相对于新兴的工厂,中船的负担是极重的。但凡是船舶上能用的仪器仪表和设备,他们就希望使用自己集团下属工厂生产的。以90年代中国制造的水平,船东自然是相当的不愿意。
    可以说,无论是价格、服务还是产品质量,中船都已经落后于世界主流了。
    这个时候,哪怕大华实业只是一家山寨工厂,也比他们的尾大不掉要更加生机勃勃。
    苏城听着孙道孚的话,怜悯的道:“没有你算的那么多,平均4万吨一艘船,不到200艘就有700万吨了,这还不包括超大型的特殊船舶,比如海上浮式储油船。”自从中远船务在中船的压力下,放弃了与大华的良好关系,他们从大华实业得到的资源也在减少,海工装备的劳务合作,也渐渐的没有了。否则的话,以前如海上浮式储油船都是交给中远船务加工制造的。
    “200艘船,大华有200艘船的订单吗?”孙道孚重复了两遍这个数字。
    苏城只是微笑,道:“200艘船是明年的目标,今年下半年,按照各总段工厂的要求,只用准备60艘船的订单就可以了。”
    他降低了一些目标,孙道孚顿时觉得自己问到了点子上,忙道:“这么说,大华目前有60艘船的订单了?”
    60艘船,孙道孚都不相信。剩下6个月的时间,60艘船意味着每月10艘船,也就是3天一艘船。
    这是什么概念,中船集团下属的工厂,3个月也不一定能做一艘万吨巨轮。
    尤其是那些中小型的船厂,有些只剩下修船的业务了,即使如此,3天也不可能修好一艘船?
    一家成立才几年时间的船厂,超过整个中船集团?除非失心疯了,没有哪个中船人愿意相信这种事情。
    苏城从大华船业开始做海上钻井平台,就开始关注国内船舶业了。只是以前的时候,大华船业尽量减少制造业的份额,专注于海上钻井平台的技术开发。
    如今,真的涉足这个圈子,苏城才感觉到了沉重的暮气。
    60艘4万吨级的船,才是250万吨左右的载重量,甚至不足以替代中国企业10%的需求。
    就是这样,孙道孚堂堂正部级的官员,还露出不能置信的表情。
    突然之间,苏城就没有说话的意愿了。
    他微微抬了一下头,对张超道:“你给孙总,还有大家,说一下大华船业目前的订单情况吧。”
    “好的。”张超清了清嗓子,面对正襟危坐的众人,有些骄傲,又有些叹息的道:“大华船业目前获得的订单总数是116艘船,手持订单总吨位超过500万吨,今年需要交工的船舶数量是28艘船,总吨位超过100万吨……”
    孙道孚朦胧中有种看自家数据的感觉。
    手持订单数,交工数量等等,都和中船很接近。
    所不同的是,中船集团下属有几十个船厂,有几十万工人,而大华船业才有1万多人,建立仅数年。
    孙道孚更加无法理解的是,大华船业刚刚交工9艘船,哪里获得如此多的订单?
    和他有相同疑问的不止一个人,平江造船厂的总经理,就率先问了出来:“最近几个月,全球放出的船舶需求,也没有50艘船吧,大华船业哪来的116艘船的订单?”
    “收购的。”
    “什么?”
    “我们收购了3家船厂,将他们持有的订单,全部纳入囊中。”苏城咬字清晰。
    中船人一阵发愣。
    想死他们,都没有人想到这种手法。
    国内的船舶企业,别说是收购了,20%的股权,在高压状态下,都不敢轻易放出来……至于全资收购,得到对方的订单,这样的事情,国内船企是想都没想过。
    改革开放15年,中船尝试过走出去,尝试过为国家赚外汇,唯独没有想过,怎么弄一笔外汇购买国外船厂。
    对90年代的国企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收购一家船厂要多少钱?1000万美元不够吧,3000万还是5000万美元?那是多少亿人民币?
    而且,收购来的国外工厂怎么管理?厂子里的车间主任,可没有一个懂英语的。
    甚至找遍厂子,也没有几个英语滑溜的人。总不能就因此派到国外做分厂长吧?
    在座的中船领导,完全处于思维混乱了。
    发改委的人才不管这些,一个年轻人眉飞色舞的站起来问:“苏董,这就是资本运作吧?你们怎么想到,要收购国外船舶企业的?”
    (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二章 联合
    “其实是对方找上门来的。”苏城简单的解释说道:“前两年,国际造船市场委靡,订单价格一路下滑,一些东南亚的船企怕支撑不下去,吃进了不少的订单。今年以来,船市恢复,原材料价格却有所上涨,一些船企做一艘船赔一艘船,他们发现我们不愿意转让巨型总段造船法和平地造船法,干脆把船厂和订单一起转让给我们……”
    “他们做了亏损,大华就不会了?”年轻的课题组成员抱有极大的好奇心。
    苏城看看旁边的中船人,道:“我们的成本比他们最少低三成。所以,就算是以前的订单,仍然有利可图。当然,有新订单更好。”
    他其实没有说全。对一家船厂来说,有低价的订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低价订单。
    无论是多低价格签订的订单,它本身肯定是比原材料贵的。船企有可能亏损的部分,只是人力成本的投入和设备折旧。低价订单就算不赚钱,至少能弥补人力成本和设备折旧,相当于船厂的保底工资。中间只要夹杂一些高价的订单当奖金,船企不光不会亏损,而且能活的很滋润。
    然而,大华实业介入市场,使得高价订单几乎不存在了。
    蜂拥而出的大华人,将市场上的订单一扫而空,只要想,苏城就能把价格做到他们的成本价,同时盈利百分之二三十。对于不缺乏低价订单的船企来说,大华实业的出现,比经济危机还要可怕。
    许多船厂即使能继续经营下去,工厂的股东也不一定乐意。被苏城收购的三家企业,就是比较主动的三家,他们的老板宁愿套现撤离,也不想无休止的陷入其中。
    “这么说,大华实业名下,已经有3家外国船企了?大华准备怎么运作这些海外公司?”这个问题,似乎比船舶本身更加令人有兴趣。1993年的中国企业尚未向海外扩张,但苗头已经出现了,作为政策研究者,自然要提前一步,进行了解和语言。
    孙道孚也好奇的转过头来。过去几年里,他其实有机会收购外国企业的,但都因为种种缘故而未能成行,管理的难度正是其中之一。
    苏城微微点头,道:“确实是有三家船企了,不过,因为都是中小型船企,我们并不准备进行实际经营,而是准备进一步的处理。”
    “进一步的处理?”有人疑惑的问。
    大家都看了过来,似乎想听苏城说点什么经营意见。尤其是船企中人,虽然不愿承认,但大华船业的发展,乃至于大华实业的发展都是有目共睹的。
    苏城颔首,停了一下,才在众人期待中,说道:“我们准备将2家印尼船厂和一家马来西亚船厂,合并成一个船厂,看看是否能建立起两个总段工厂。但不管是否能够成功,主要的策略仍然是裁员。”
    “裁员?”不止一个人露出错愕的表情。
    苏城摊开手,道:“3家船厂的人工支出和大华相当,生产率只有大华的三分之一。就算建成总段工厂,也很难达到大华员工生产率的三分之二,所以,裁员是必然选择,我们保留一个船厂,也是为了利用当地的技工,所以,两个总段工厂,600人左右就是最终规模了。”
    “那要……裁员多少人?”就业与收入分配司的张司长,半是好奇,半是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