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弱小”的大华实业,苏城没办法囊括所有的下游产业了,他所期望的只能是尽可能多的下游企业。
即使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有没有台塑的帮助也是两回事。相比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招商,前往台湾招商的可能性要大的多。这不是什么国别思想在作祟,而是现实问题。
台湾山地多,平原少,工厂用地非常紧张,至90年代初期,地价已经超过了美国工业用地的平均价格,比马拉西亚等国的地价更高,其他相关产业链的成本也是水涨船高。可以说,在90年代的第一波产业转移浪潮中,台湾企业是转移意愿最强的。
这一点,是日企韩企都比不了的。台塑到海沧建厂,不是因为海沧有多么的好,而是因为台湾的环境实在难以坚持。
苏城虽然不愿意在竞标期间和台塑勾勾搭搭,但竞标一旦结束,他就无比的需要台塑了。
王胜听明白了,却不好许诺,陪着笑了两声,道:“台湾政府不会同意的。”
“不一定是大中型的台上,中小型的台企,我们也欢迎的。我的那些邀请函,大家应该都看到了吧。”
“电视上都播了,说你居心叵测呢。”
苏城笑的畅快,道:“要的不就是这样的效果。我找上面要了很多优惠政策,基本上,海沧计划时有的优惠,台商来了,我们都能给出来。”
王胜说话一向飞快,想也不想的就笑道:“应该是台商来了,海沧计划时有的优惠,才会交给大华吧。你们拿到了1。5万亩的土地吗?”
“1万亩的土地。剩下的5000亩要等这1万亩土地用掉了,才给我们使用。不过,我担心的不是土地的事,确实是产业链的问题。我们需要大量的中小企业来海沧建厂,消化未来生产出来的乙烯,我想,这些企业也有降低成本的冲动吧。”苏城停了一下,问了出来:“台塑是否能够居中协调?”
中小型台企和大多数的华人企业一样,此时都艰难经营着一些中低端的制造业,原料成本和灵敏性是决定工厂生命的要素之一。可以说,许多工厂主稍有不慎,就会失去继续经营的权力,因此,现在并没有留给他们选择政治的权力。
在台湾继续生产,还是迁移工厂到大陆,归根结底是一个现实的考虑。并不会因为大陆的态度积极,台湾工厂主就会到大陆来。只有当大陆的优惠政策和低成本战略奏效,证明自己的性价比超过台湾,超过马拉西亚,超过印尼和越南的时候,工厂主们才会选择迁徙。
苏城以后世的眼光去看,可以轻易的发现,自90年代以来,随着大陆的基础条件日益接近亚洲四小龙,产业转移到大陆的就越来越多。台商迁厂到大陆,几乎变成一种常态化的事情。但是,自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以后,大陆的运营成本逐年上升,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的提升,又将许多台湾、韩国的工厂逼到了内地或者越南等新兴国家,甚至在美国提出补贴以后,有工厂迁回美国本土生产的。
整个过程,从宏观上来看是非常顺畅的。投资客就像是没有思维的细胞似的,追逐着金钱的脚步,没有丝毫的停息和犹豫。
当然,投资客本身也许是有过思考的,但正是他们追逐资本利润的思考,制造了市场流通。
苏城也因此期望能用优惠政策和低廉的成本,将资本细胞们,重新拉到大华的海沧基地来。10年或者20年以后,那个时候的海沧基地衰老了,大华的资本积累也多了,自然有的是机会讨论产业转移。
王胜打来电话,也是得到过授权的。他约略的考虑了一下,就道:“台塑居中协调自然可以,但总得有一个名义吧。”
“你们想要什么名义?”
“大华石化公司的股东。我们愿意出资的3亿美元,收购大华石化公司的30%的股份,同时和大华实业共同出资,经营海沧基地。”王胜飞快的说出了这句话。
大华石化公司的资产根本连3亿美元都没有,它的名下虽然有一些技术和专利,但更好的国外技术和专利,明码实价的出售,也用不了3亿美元。台塑买的等于是一个有海沧计划的空壳公司。
3亿美元买一个机会,这也算的上是大手笔了。
苏城呆滞了好半晌,接着醒悟了过来,王胜是讹自己呢,这是以进为退了。他立刻笑了,说道:“台塑不是真的想买大华石化吧。你们如果加入了海沧基地,台湾政府能善罢甘休?30%的股份说不定比100%的股份还糟糕。”
王胜笑说:“不试试怎么知道。”
“听说台塑向来喜欢做独门生意,让我们拿大头,台塑拿30%,王董事长能满意吗?”
“王董事长觉得这样也不错。”
苏城“扑哧”的笑了出来,道:“你这个说的太假。就算王董事长同意,他也应该是牺牲的心态才对,怎么可能觉得不错。”
王胜无言以对,道:“你分明是不想卖。”
“我确实也不想卖,但台塑也不想买。还是说中小型台企吧,你觉得他们有兴趣来海沧吗?”
王胜巧妙的转移道:“现在岛内在激烈讨论六轻计划。如果你们的海沧基地出成果的时间比六轻的讨论还慢,本地的企业主估计会等等看六轻了。”
苏城皱眉道:“六轻只有45万吨乙烯,够用吗?”
“王董事长已经准备扩建到80万吨了。”
苏城恍然,道:“有什么我能做的?”
“王董事长希望,在六轻申请和建设的过程中,大华实业如果能给予帮助,那就再好不过了。一旦六轻建成,我们也希望台塑和大华能够互通有无,互相通气。”六轻项目和海沧计划是重复的。但对工业乙烯来说,别说80万吨了,280万吨也不够使用的,照样得从国外进口。
不过,两个石化基地一前一后共150万吨乙烯,确实能够影响到东南亚以至于亚洲市场了。建立一个默契的关系,确实有助于双方利润最大化。
另一方面,六轻基地明显会比海沧基地的建设缓慢,到那个时候,大华实业将拥有建设过70万吨乙烯项目的有经验团队,对台塑的帮助勿庸置疑。
王胜的要求并不超出苏城的预计,他一口答应了下来:“没问题。我给你一个承诺。”
这种约定自然是不能落在纸面上的,否则立刻就是一个托拉斯的指控。
王胜满意点头,道:“接下来就只有一件事了,大华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海沧基地的初步建设。只有见到了真正的工厂,那些企业主才会冒着莫大的风险,来海沧陪你建厂。”
苏城稳稳的点头。比起政治抉择,中国人显然更擅长创造工程奇迹。
(未完待续)
第三百二十三章 老板放手放胆,政府撑腰壮胆
王胜所说的一件事,实际是两件事。
最快速度的建厂,其实也意味着更多的提前投入。石化基地并不是单独的工厂,它还有许多的配套。例如道路,港口码头,发电站,机械设备,人员培训,技术准备等等。一味的增加工程建设的资金,只是将更多的资金沉淀到了土地上,并不能产生回报。
因此,早期投入的资金越多,付出的利息成本和风险就越大。
在王胜和众多的台商看来,大华实业非得大毅力,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也因此证明他们确实有能力将海沧基地继续下去。
令人跌破眼球的是,苏城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宣布加速建设。这是由于双方的预期不同。在苏城眼中,招商引资不仅仅是消耗自己一年七八十万吨的产能,还是令地方政府垂涎欲滴的政治命脉。
是上百家台企做海沧基地的配套厂,还是上百家国内中小企业做海沧基地的配套厂,对福*建省政府或者海沧县政府来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不管别人怎么看,国内的大气候决定了数字比内涵更重要。只要海沧基地能引来上百家台企,苏城非常肯定,国内企业乃至央企建厂时遇到的那些狗屁倒灶的破事儿,不会在海沧基地发生。以国内私企的身份接手台企的海沧计划,大华没有了台商的光环笼罩,至少需要地方政府的保护。
从新闻里看到苏城的宣言的第二天,新兴集团的张建军就收到了大华的新合约。和以前的不同,这次以大华集团公司署名,并将海沧项目写入了其中。自有电站、专用铁路、公路基建等等都是国企的强项,交给新兴集团自然一点问题都没有,事实上,大华早先为了争夺海沧计划,已经提前做了许多布置,现在自然全都用上了,这也是兑现10亿元国产化的承诺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