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持人第二个问题是“谁最爱打别人”。孩子们开始又是乱指,中间还有互相揭发,最后又统一到一个人身上,那个“最爱打人”的孩子一下子显得很难为情。
主持人第三个问题是“谁挨爸爸打最多”。孩子们仍是犹犹豫豫的乱指,到最后统一在一个孩子身上,被指到的孩子立即变得不知如何是好,脸上是说不出的尴尬。
主持人和观众都被孩子们的样子逗乐了,没笑的只有这几个孩子。他们的关系已被挑拨,大庭广众下被贴上某个标签,他们都不像刚上场那样轻松,变得紧张起来,有些不知所措了。
接下来,主持人拿上来一个非常漂亮的书包,说只有这一个书包,问孩子们给谁。孩子们明明都被这个书包吸引,他们看这书包的眼神充满了渴望,小小的心一定都很想得到这个书包。但是,他们刚才已有被贴上坏标签的经历,他们都想表现得好,就开始互相推让,都说给别人,没有一个人敢说给自己。指来指去,最后决定给老大,老大拿到书包很高兴,其他几个孩子的失望是显而易见的;老大也许在一瞬间感到不妥,咬咬牙让给了老五,这倒有些出人意料。正当主持人夸奖她时,小姑娘一下哭了,万分失落和委屈。主持人故作惊讶地问她为什么要哭,孩子哭得说不出话来。
这时,那个爱说话的伶俐的老三打圆场说“她是觉得老五好,才哭了”。观众又一次被老三的“解释”逗笑了。
节目就这样一直弄到孩子们哭也哭了,虚假的话也说了,个个心里七上八下,主持人才拿上另外四个书包,孩子也终于破涕为笑。
这个节目的目的是什么,他们设计这些问题和环节的用意何在?实在搞不明白。我没再往下看,离开电视干别的去了。否则我郁闷得也想哭了。
写到这里,想起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这首诗写得太好了,所有的成人在面对孩子时都应该牢记:
〖人人都说小孩小,
小孩人小心不小,
你若以为小孩小,
你比小孩还要小。〗
『特别提示』
〖●成人觉得捉弄孩子很好玩,以为不过是逗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它对于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所以凡遇到这类事情,家长要礼貌而坚决地制止。这不是小事,事关孩子的事情没小事,在大人眼里是小事,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大事。
●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
3.给小板凳揉揉痛
〖善良和豁达永远是相随的。一个能给小板凳揉痛的孩子,她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她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她一辈子不吃大亏。〗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幼儿玩耍或走路时,不小心磕碰到什么东西上,碰痛了,哇哇地哭。家长为了安慰孩子,就会一边哄孩子,一边故意举手打那个“肇事者”,“责怪”它为什么碰痛了孩子,做出给孩子“报仇”的样子。然后安慰孩子说,咱们打它了,它再不敢碰你了。孩子可能在这时候会有些安慰,破涕为笑,家长也会感到很满意。
这是一种不好的方法,是一种“复仇行为”。它教给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教给他不宽容和报复,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大人可能会想,桌子碰了孩子,我不过是打打桌子,桌子又不懂得痛,这有什么,我没教孩子打人啊。其实,在孩子看来,万物同物,对一棵草说话与对一个人说话一样,对一张桌子的态度与对一个人的态度一样。有时候,一个小女孩对心爱的布娃娃的感情绝不逊色于她对同胞姐姐的感情。单纯如一张白纸的孩子,任何事情于他来说都是全新的,任何经历在他这里都是体验和学习。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他著名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中谈到人的道德面貌形成时认为,人在开头的一刹那间,也就是尚处于天真纯洁时期所接受的感知,将对他的一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⑴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家长对此应敏感,要用一些心,让每天遇到的一些“小事”,都成为砌筑儿童美好情操大厦的一砖一石。
孩子小时候,轻微的磕伤碰痛的事会常常发生,我的女儿圆圆当然也一样。我们一方面非常注意她的安全,另一方面这些事情发生时,也不过分大惊小怪。尽量以轻松快乐的表情相对,让她觉得这是多么平常的,甚至是有些趣味的事。如果大人动不动就一脸惊慌失措,不但不能给孩子安慰,还把孩子吓着了,除了皮肉痛,心理上也会产生恐惧。
同时我们还教给她善待“对手”。假如小板凳碰痛她了,我们绝不会去打小板凳。赶快亲亲她的痛处,据说妈妈的吻止痛效果很好,给她揉揉,安慰她“马上就不痛了,宝宝不哭了”。安慰得稍好一些时,再像对待她一样,带着她给小板凳揉揉痛,告诉小板凳“马上就不痛了”。
这样做,不但没有让小板凳站到她的对立面,成为“加害”她的坏蛋,还能作为朋友分担痛苦,并让她意识到“碰撞”是双方的事,要互相体谅。圆圆去给小板凳揉痛时,也就忘了自己的痛,情绪很快好起来。
由于我们经常这样做,有一次我带她在外面玩耍,她跑着,被不够平整的地面绊了一下,向前摔倒,两只小手擦出微微的血痕,痛得大哭起来。我赶快亲亲她的小手,轻轻地给她吹吹,再给她擦擦眼泪,她很快就不哭了。我要拉她走开时,她居然蹲下身,给摔倒的地面揉揉痛,安慰地面说“马上就不痛了”。
同时,如果她和小朋友都想玩一个布娃娃,发生冲突,我们既不要求她出让,也不怂恿她抢夺,而是赶快用另一个东西来吸引她和小朋友的注意,让她知道好玩的东西不止一样;或者引导她和小朋友一起玩,体会合作的愉快。比如告诉孩子们说:“我们一起打扮布娃娃吧。布娃娃的头发乱了。来,小哲给布娃娃梳头,婷婷到卫生间找个毛巾给布娃娃擦一下脸,圆圆把你那个蝴蝶结拿来给布娃娃戴头上……啊,看,你们三个人把布娃娃打扮得多漂亮啊!”大人经常这样引导孩子,并且家长自己也每天友好对待孩子,在任何事上都想办法理解孩子,不和孩子斗狠比倔,孩子就学会了理解他人,学会了温和地化解矛盾。尤其是学会了“让步”。圆圆从小就懂得谦让,每当有什么冲突出现时,她总是会让步。这让步并不是怯懦的退让,是一个孩子表现出的真正的大度,是变通能力。
她和小朋友玩耍从来不闹意见,总是懂得通过“办法”来解决问题。记得有一次在幼儿园,圆圆和几个小朋友排队玩滑梯。排在最前面的孩子总是第一个上去第一个滑下来,然后再第一个跑到上滑梯的地方,等后面的人都滑下来,站到他后面时,再一起上去。孩子们可能突然发现当这个“第一名”很风光,就开始争抢。后面滑下来的孩子拼命往梯子旁跑,但很难赶到第一的位置,于是有的孩子开始互相推搡,大喊大叫,闹得情绪很不愉快。圆圆也很想第一个滑下来,但她不会通过喊叫或把别人推开这些方法争抢第一。她让自己少滑一次,等在梯子旁,待别的小朋友这一轮滑下来跑到梯子旁时,自然就排到了她的后面。她用适当放弃的方式,既不和小朋友冲突,又为自己争得了一次排到最前面的机会。
圆圆的善解人意迁移到很多方面。她从小对万事万物亲切友好,我和她爸爸开玩笑打一下布娃娃的屁股她也不允许。她上小学后,和班里同学关系也很好,每次班里选三好生,几乎都能全票当选。她才7岁时,我哥哥的孩子,当时4岁的小毅来我家住了几个月。圆圆总是对小弟弟非常好,从没和弟弟闹过一次别扭。有一次,我和她去买一种她和弟弟都非常喜欢吃的蛋糕,只剩一点点了,勉强够两个人吃。我问她可不可以回去只让姥姥和小弟弟吃,她这次不吃行不行。圆圆痛快地答应了,尽管她非常想吃,但她也能考虑弟弟那么小,姥姥老了,都需要照顾。回家后她一定坚持要把蛋糕给姥姥和弟弟吃,自己说什么也不吃。姥姥感叹说这个孩子真懂事。
圆圆初中就